政企协同,外贸企业加速脱“疫”求生

在2月12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频频可以听到“复工”“复产”等企业相关词语,表明中央高度关注当前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两条战线,决定力保全国企业恢复到正常营运中来。
最近几日,随着新冠肺炎的发展情势趋于稳定,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动复产复工。自春节法定假日结束以来,全国总体复工返岗率逐步攀升,已从最开始的不足两成提高到了五成左右,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制造大省的复工返岗率加速攀升,云南、贵州、西藏等受疫情影响较低的省份复工返岗率更是超过了七成。
从企业层面来看,除部分地方政府要求延迟开工的企业外,96家中央企业所属的2.3万余户生产型子公司已基本完成全面复工复产,医药、化工等涉及疫情相关的工业企业的复工率也已恢复到正常时期的80%,物流、金融等保障服务型领域的企业复工率也连日向好。
尽管各项数据显示全国企业正在加速摆脱疫情影响,但企业要真正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仍面临着诸如用工紧张、防疫物资不足、上下游配套难、物流不畅、流动资金缺乏等一系列困难,特别是外贸型出口企业所处环境更加复杂,不光要处理海外订单积压、延期甚至违约问题,还要因应各国海关防疫上要求在货物交割过程中的物流、仓储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压力。
企地联合,多手段解决返岗难
众所周知,受制于物流成本、产业集中度等诸多因素,外贸出口型企业相对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其所用工人大都来自内陆相对欠经济发达省份。因此,保证内陆省份务工人员安全返岗就成为了全国外贸出口型企业的能够正常复工复产的首要关键。
福州市长乐产业新区坐落着包括正隆纺织有限公司在内的数十家对外出口型的制造、加工企业。面对此次疫情,这里的企业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人手不足的现象。为此,当地政府和企业一同努力,协调对接了60余辆大巴专车,分批赶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接工人返岗。
每年春节过后,广东的不少外贸企业都会迎来一波招工潮。可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县市原计划举行的节后线下招聘活动已被迫取消。为缓解当下用工压力,这些外贸企业决定共同组织开展网络招聘服务。在政府人社部分的指导下,广东各地已成功举办多种形式的网络招聘会近百场,有数千家企业通过此种形式为空缺的十多万岗位找到了相应的人手。
浙江多地的外贸加工企业也同样面临因工人不足、节后订单实现变难的障碍。外贸企业除了包机包高铁专程从西部地区接回务工人员之外,还创造性地开辟了“绿色复工通道”,派专员配合政府在防疫卡口完成企业员工的查验及放行。
在江苏,受疫情影响,各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人口的往来,很多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用工困难显而易见。因此,多数外贸企业向政府申请用工政策救助,南京、苏州、太仓多地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返岗补助金、增加返岗人员落户积分等鼓励措施等,使九成外贸企业成功摆脱了“用人荒”。
政策先行,分摊企业物流成本
有上海金属制品外贸的从业人坦言,因受疫情影响,各地交通管制严格导致的物流不畅,公司产品在物流上正面临大量困难。
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目前的运输费用较疫情发生前已有了显著提升,以铝制品为例,从内地铝制品生产企业到上海,以往运输一吨铝材只需要三四百元人民币,但现在的运费涨到了一吨一千多元,足足贵了两倍还多,更要命的是除了“贵”,还没“法”运。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相当数量的承运企业或个体承运人都暂停了业务。

同样,海运出口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类似问题。港口海关的排队时间较以往变长,有些外国客户因疫情会要求公司出具各种承诺书,近期上海到欧洲的船只因疫情而运力减少,可以运输的船只运输费用出现上涨,这一切都在推高企业物流成本。
来自广东的五金家居外贸企业也反映,公司外销出货运输单位资源不足。除了船运公司及货代码头延迟开工等问题,公司货物在部分目的地国家还会被要求检疫隔离一段时间,这无疑又抬高了公司的物流成本,并可能影响公司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
当然,受到影响的也不只是中小外贸企业,大型外贸企业也同样有自己的困难。位于郑州的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近日表示,受疫情影响,不少货源生产企业已延迟开工,一段时间内货源供应不足,外加国内货物集疏车辆通行受限,导致去程班列无法集货,回程班列货物无法分拨。目前,中欧班列郑州方向已大幅减少。去程班列原计划开行共计68班此前一直处于停发状态,直到2月16日才发出第一班次,回程班列也由原计划的29班减少为预计的12班,受影响的进出口货值有5000万元左右。
对于上述外贸企业在物流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交通运输部已率先出台政策缓解压力。2月15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通知称,自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
此外,各地海关也在根据当地是实际状况进行了政策调整。如日前,兰州海关便优化了进出口监管流程,持续压缩通关时长,积极协调地方口岸办等部门清理口岸收费项目,还在各业务现场设立进口防疫物资快速通关专门受理窗口和绿色通道,让外贸企业即到即提,享受“零延时”通关。
紧抓订单,确保上下游供应链
相较于用工和物流问题,订单履行始终是外贸企业的“生命线”。
一部分专做农牧渔产品出口、加工企业的业主说,不同于密封包装的加工品,生鲜产品的出口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些都是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产品,因为疫情,货物到港后需隔离14天,不仅严重拖慢交货速度,增加交货成本,还会严重影响产品品质,给公司的商誉带来极大的风险。
跟食品出口不太一样,零配件出口企业则需要面对订单超时违约的问题。在江浙沪地区,遭遇出口订单违约赔付困境的外贸企业不在少数。例如,欧萨斯能源环境设备(南京)有限公司便透露,他们与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环保锅炉外贸订单交付时间都在2月份,目前这些订单都难以按时交付,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违约金赔付压力。如果按每份外贸订单2000万元计算,每逾期交付一天就要向海外买家赔付2万元。所幸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及时出具了相关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不少海外买家因此同意延期交付订单,令企业赔付压力大幅下降。
不过,仍有多位外贸企业主提到,并不是所有海外买家拿到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后,都会同意大幅减免违约金或延期交付订单。毕竟,客户尽管对国内的疫情表示理解,可他们公司也会受国内配件延迟交付影响,导致自身制成品的生产延后进一步拖累下游客户,他们也会面临自身的订单违约赔偿。几位企业主都不同程度地担忧,短期之内订单违约也仅仅是资金压力问题,可一旦演变成长期违约问题,海外客户的大量流失将在所难免。
针对现实层面订单履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多数地方政府也已注意到了风险,主动上门了解企业在订单履约中遇到的难题,并一对一出台政策。沿海地区的部分行业协会也协调地方财政,多方共同出资为外贸企业集中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缓解了这些外贸企业面临的赔付压力。
由于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运输体系与较高的订单交付效率,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大部分海外买家最终权衡再三,依然选择中国企业作为供应商。因此,相当多的企业主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保障国内的全产业链配套物资供应“不停摆”,只有这样他们的对外出口才更有“底气”。
融资追债,保证企业充足现金流
由于疫情,外贸企业在出口的各个环节成本上涨的影响下,现金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微型的出口企业,“没钱”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大门槛。
为了缓解缺钱之苦,中央相继出台政策进行财政补贴,国有大型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也响应政策要求,大幅提高外贸企业结售汇业务处理效率,提升外贸企业大额购汇业务优先级以缩短处理时间等,同时对资金紧张但发展前景良好的外贸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并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信保贷”等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给出口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可是,也有外贸企业却表示不大敢接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一方面是因为订单积压或是暂停接受新订单,融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疫情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何时能够恢复正常尚不可知,在这期间如果遇到其他问题,无力偿还贷款,被列入不良的外贸企业征信名单,反而给自己找上麻烦。
针对这种担忧,多地政府已联系当地金融机构,正对因疫情导致订单交付违约而被列入征信不良的外贸企业,积极做好征信异议处理措施,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政府也提出办法,保障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回收。如浙江杭州市政府就抽调专人,负责协助外贸企业开展海外欠款追偿。通过境外工作组与买方谈判,实施边收款、边出运的溢价出运,积极清理应收账款,优化追偿流程,提高滞港货物处理效率,最大程度避免了企业在资金面上有所损失。

河南省政府则是在信息资讯方面狠下功夫,不仅向河南省外经贸企业提供全球医疗物资海外供应商名录、小微企业抗疫避险指南、国际工程和海外投资风险提示等信息服务,帮助外贸企业提前预知诸如买方订单取消、拒收等风险,降低了企业资金面损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