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疫情下中小企业如何熬过困难期

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活跃着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和6000多万家体工商户。这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我国市场主体的99%以上,吸纳了全国八成左右的城乡就业人口、七成的专利发明权、超六成的工业总产值以及半数以上的税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名副其实的核心力量。但也因其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经济景气变动、金融环境及产业形势变化敏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2020年春暴发的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疑给这些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超额风险和巨大压力,特别是餐饮、旅游、娱乐、零售、交通等一批严重依赖线下的行业,均遭受重创。

2019年春节黄金周中,全国零售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0050亿元,旅游业收入5139亿元。而2020年春节假期10天,外出型消费几乎停摆,零售和餐饮业收入锐减,旅游行业遭遇“冰封”。因此,不少专业机构和学者估算,仅零售、餐饮和旅游市场的直接损失就可能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调查称:34%的企业现金流只能维持一个月

近日,在清华大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教授的带领下,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8个问题。结果显示,所有中小企业都受到了本次疫情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调查中,有34%的企业表示现有流动资金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关于疫情对企业营收影响,有29.58%的企业主估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8.47%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下降20%50%,合计58.05%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

关于近期主要的运营成本压力来源,认为主要是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的企业占总数的62.78%,认为是租金的占13.68%,两项合计为76.46%占巨大多数,还有13.98%的企业和6.54的企业分别认为偿还贷款及支付账款是其主要的成本压力来源。

为渡过难关,有22.43%的企业计划减员降薪,21.23%的企业准备贷款,16.20%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13.58%的企业股东自己增资,还有10.16%的企业表示会选择民间借贷。此外,在受访企业中,有50.2%的企业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员工薪资等成本支出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21.33%的企业希望减免税费,希望提供流动性支持的企业占比12.48%,还有10.16%的企业希望适度延期偿还贷款或豁免部分债务。

作为回应,尽管各级政府近期及时出台了一批支持中小企业的应急政策,包括尽快安排复工及复产、减免部分债务和税费、设立了一部分中小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等,但这也仅仅是救急。随着疫情的发展,不少专家估计中小企业何时能回到疫前的正轨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专家发声:中小企业求人也要求己

在如此艰难困境下,中小企业如何突破疫情重压存活下来?如何挽回损失并转危为机,逆势上行?对此,有来自国内知名院校的20位经营、管理类专家集中发声,并按照缓解疫情压力的优先度提供了自己的智慧,为广大中小企业“突围”疫情指出了明路。

防疫是基础 谋定方能应变

面对本次疫情带来冲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李新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教授,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建议是相信政府,携手全社会,尽职做好防疫、治疫的首要工作。只有尽快平复疫情,企业才能尽早回到正常的生产活动中来,企业才会看得到美好“明天”。

企业目前优先要做好的是防疫工作,应尽早设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牵头的“企业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制定应对疫情的政策和措施,落实资源,并监督执行到位,确保中小企业主及用工人员的的健康。生产运营方面,尽量拉大工作场所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或可以考虑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比如两班倒,让大家在不同时间里工作,尽量减少人际接触。能用手机和对讲机沟通的,不要面对面沟通,毕竟全体人员的健康是企业的最大财富。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苏勇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教授和南开大学商学院齐善鸿教授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自身先要“稳定军心”,因为在危机的时候,信心比黄金重要。企业经营者要正确认识形势,疫情大概率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企业只要坚持度过疫期,就可能进入较好的经营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尽力妥善安抚员工,凝聚共识,共克时艰,切忌组织懈怠。要从疫病灾祸中看到风险,找到正面价值,寻求正确出路。

用好新政策 最大限度保有现金流

当前各地政府已针对本地受疫情影响的具体情况,给出了诸如减免税费、延长债务期限、提供应急资金等一系列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以及银行信贷、社保基金等一批疫期优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井润田教授,和同济大学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尤建新教授认为,企业应该充分应用各地政府紧锣密鼓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或可指定专人负责研究政府政策,务必把政策用好用透,将这些优惠措施最大限度地用出来,以确保能平安度过这段关键期。

而根据当前疫情发展情势来看,即便是疫情能在2月下旬得到控制,消费者信心的回暖仍要等到4月以后。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来说,必须死扛两三个月,活下来是第一要务。为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金润圭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永贵教授都认为,中小企业主切勿低估疫情带来的冲击强度和冲击持续时间,应作最坏的打算,并提前为此做好准备。危机时期,现金为王,广大中小企业主可以借机完善管理,降低成本,理清职责,筹措资金,提升实力,这对企业来说也是长久之计。除非能在销售和现金流等方面很快见效,否则尽量不投资新项目、新业务,在抗疫救灾过程中,宁可捐赠商品实物,也不要采取降价方式支援抗疫。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梁建,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华东理工大学高松三位教授也建议,中小企业主须向资方、员工、顾客言明利益,形成共同体,透明基本收支,企业主与员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企业主和员工们应积极发挥供应链管理韧性,在订单和业务不足的情况下暂时接受一个合理的短期薪酬,甚至允许公司短期拖欠部分薪酬,与企业共克时艰;企业还需要与上下游供应商做好基于互让利益的磋商,要学会联合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或其他有关企业进行协作或相互支持,确保一荣俱荣,甚至可以考虑均分共担亏损,在特殊时期做到互利共赢。

探索运营新方法和营销新手段

学会“搞情报”谋先机

在非常时期,中小企业不要坐以待毙,应主动出击,尽全力往最好处努力,这样才能找到出路,找到活路。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提到,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创新应对危机,用创新去寻求机会,有战略眼光和长远思考的企业家也可以借着本次疫情危机对其企业发展的布局进行考核,一定能够在商业模式、资源的柔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进行合理优化。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第三空间”里开拓人际交往、商品交易的新业态,用好恰当对路的中小企业管理APP,加速把物流、营销,乃至财务、会计、人事、质量等等管理工作上网,同时也可以开展线上采购销售、网上工作、业务外包等,部分企业甚至可以采用全员网上营销,尽最大能力稳住所有客户。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王方华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商学院原院长魏农建教授建议,各个企业自身要加大细分领域的机会探索,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领域要有果断处理,有壮士断臂的勇气。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逐步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行为,并依托卓越的品质和工匠精神,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真正贴近顾客,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成为行业的垂直供应商,从而逐步形成能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创的商业生态体系,这样才能把路走宽走远。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田志龙建议,未来企业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联,从而使企业能够掌握一些重大事件发展初期的蛛丝马迹。可以落实情报咨询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给企业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完善信息的传递、分享、建议和决策机制,以便做好事件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准备和应对及善后工作,走在同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