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长葛密码
长葛市,原本只是许昌市下辖的一个只有70多万人口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却在中原大地上声名鹊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艳羡的经济奇迹:这里是世界闻名的人造金刚石基地、全国有影响的再生有色金属加工基地、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蜂产品加工集散地;这里有上市企业8家,民营企业8000多家,其中4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0年居河南省各县(市)第一位。
长葛一不临海,二不靠港,地上无山,地下无矿,为什么会奇招迭出、奇迹频现?个中自然有领导有气魄、政府有导向、政策有引力、创业有舞台等重要因素。但笔者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在这些原因的背后还有另一些重要的方面。一年来,笔者多次走近长葛,试图通过近距离地观察与思考,进一步感知长葛、了解长葛,读懂长葛精美画卷背后的神奇密码。
融入血液的经商意识
一谈民营经济,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浙江的温州,一谈经商意识,人们就会想到“走遍天下”的温州人。凭着精明,温州人成了中国最能赚钱、最会赚钱的一个商人群体,被世人称为中国当今“第一商邦”。如果你到河南长葛,长葛人也会给你留下一个如温州人一样的印象,那就是“爱好”做生意。如果你与一个长葛人聊天,没有几句,他就会把话题带到“生意”上,话语中闪现着沿海人的活泛和灵光。在长葛,无论城乡,茶余饭后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如何经商、如何办企业、如何做老板。这里的年轻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做工,时间大多不会超过半年,因为这半年时间,他们就足以把自己所在岗位的那套操作手艺学到手,接下来的,就是如何买套设备、如何开个门店自己干。这种经商的意识和当老板的冲动不只存在于几个人或一批人中,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然已经到了无“民”不“商”的地步。
常言说:“十年学成个秀才,十年学不成个生意人”,言外之意,做生意非常难。那么,在长葛,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的“生意人”?
在与长葛人的交谈中,笔者得知,历史上,长葛就是一块重商的土壤。明朝末年,山西的王姓星秤师傅落户长葛后,在董村镇罗庄和吴岗村收徒,传授杆秤制作工艺。清宣统初年,长葛的部分秤工就到徐州、蚌埠、开封等地设店经营。清顺治年间,长葛大周镇和尚杨村村民杨三波的祖辈因黄蜡制作工艺精湛,曾获清廷赏赐“素金铜顶”。清康熙年间,长葛黄蜡就已行销至黄河南北各省。经商的传统培育了长葛人经商的意识。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长葛的先人们开阔了视野,社会安定时,他们回归故里,交流各自的见闻和做生意的经验,互为启发,取长补短。
做生意的门道,被称为“生意经”。对“生意”的把控,有的人强些,有的人弱些。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能来自于一个人天生的悟性,也可能来自于身边人的熏陶和影响。当一个人做生意成功时,他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诀窍独门秘籍般地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同时他的成功也会启发和感染周围的人。在这种父辈影响子辈、左邻影响右邻、前村影响后村的过程中,少数人的“生意经”,就会被复制、被推广,进而成为一群人的“生意经”,这种意识一辈辈强化、一辈辈固化,渐渐地,就会如家规和祖训一样植入后人的血脉,成为基因代代相传。
对有无相生规律的精准把握
“有无相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意思是“无”和“有”可以相互生发。在长葛,这里的决策者和企业家们对老子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现代版的诠释。
一为“无中生有”。一个地方如果经济欠发达,这里的人们如果固守落后,一定会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硬邦邦”的理由,如“交通闭塞”“资源匮乏”“人才奇缺”等,但长葛人却从“有无相生”中看到了“无”的另一面,那就是“无”可以转化为“有”,于是,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有一失必有一得”“物极必反”“穷则思变”“绝处逢生”“白手起家”等。这里地下没有什么矿产,却办起了亚洲第一大、多年傲居世界三大巨头之一的金刚石基地;这里没有石英和黏土,但却成为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这里没有薪材等原料,但却成为中国中部纤维板生产基地;这里面积不大,人多地少,没有牧场,养殖业并不十分发达,但却诞生了全国闻名的生鲜肉以及肉制品网上交易平台;这里没有养蜂人,但却有一个国内最大的蜂制品电商销售中心……他们以“无”可以变“有”的自然逻辑和生存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为“从小到大”。长葛的大块头企业许多都是从小工厂、小作坊、小门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长葛森源集团的前身是长葛县铁工厂,长葛众品集团的前身是长葛县肉联厂,被阿里巴巴命名为淘宝村的尚庄、岗李、双庙李、和尚杨村的从业者,最初只是赶花期、收蜂蜜、跑销售的村民,长葛人靠自己的智慧把小技能放大成大产业,相继建成了2个产业集聚区、8个特色专业园区,打造出了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食品及冷链物流4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卫浴洁具、建筑机械、包装印刷、人造板材、蜂产品五大特色产业,森源、众品、黄河、金汇4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梅开三度”入围中国民企500强。
“无”不会自然变为“有”,“小”不会自然变为“大”,长葛“无中生有”“从小到大”的背后,是叫响全国的服务企业“一条龙”模式,是一批批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开办“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培训班”“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是企业每年春节后开展的头脑“风暴”,这种重商安商的优良环境,这种崇尚知识的深厚氛围,也许就是长葛企业不断嬗变提升的内在动力。
敢于吃螃蟹才知螃蟹的鲜美
成功企业家的身上,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在温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三十的把握,就要去冒险”。在承担风险的毅然决然中,他们浪迹天涯、不辞劳苦。正因为如此,温州的经济细胞才会不断裂变,使得一些原本只是掌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修打火机的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无独有偶。在长葛,也有一批敢闯敢试的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长葛人奔赴全国各地“冒险”谋生。他们很快发现,各地城市中的旧汽车、旧电机、旧家电、旧电缆与日俱增,他们从“废”中看到了“宝”,于是他们就做起了废旧金属回收生意。他们将回收的废旧金属集中在产业基地,通过分拣、切割、打抱、压块、冶炼,成为再生不锈钢,然后再送到协作企业压成各种规格、型号的不锈钢板,进而制成各种工业和民用产品。目前,大周全镇从事废旧金属回收加工的专业户已经发展到500多个,从业人员30000多人,被业界称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与此同时,长葛其他行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纷纷涌现,王汉杰、乔金岭、岳朝仁、赵国珍、楚金甫、朱献福、尚学岭、乔秋生,两代明星企业家带领他们的企业,走出长葛,走出许昌,搅动着河南乃至全国的财富风云榜。
“闯”与“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闯”“试”的结果可能是失败,失败的先例不胜枚举。为了十拿九稳,许多人才会在创业时犹豫不决、思虑再三。但另一方面,“闯”“试”又会孕育成功。“闯”“试”不是成功的唯一保证,但不“闯”不“试”很难与成功结缘。敢闯敢试的人更能把握机会,赢得成功。温州人、长葛人正是有了即使站在悬崖边也敢纵身一跃的胆量和气魄,才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知名的企业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长葛众多企业家成功的背后,有我们值得仔细回味、深入思考、学习借鉴的神奇密码。
(作者单位系河南许昌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