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健体”助生产力释放 供给侧改革首步见成效

“通过改革减负增效,山西省一年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4亿元,仅中核集团一家央企,一年便减少了14亿元的亏损。”这是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在12月29日举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媒体通气会上给出的有力数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
翁杰明在通气会上透露,五年多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见阶段性成效,在国资委的监督和领导下,中央企业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去产能、压减法人层级、加强参股管理、“处僵治困”等多个方面取得一了系列重大的工作进展,于国有企业改革数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收获了一揽子重要成果。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每年可直接减轻负担1500亿元。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全面实现了企业办消防机构分类处理;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也向所在地政府进行了移交;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基本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94.1%;厂办大集体改革完成98.1%,累计安置在职职工171.1万人。之前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将彻底成为历史。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提前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目标。自2016年起,中央企业主动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2万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产业布局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形成了以中国宝武和鞍钢两家世界级钢铁专业公司为主、新兴际华集团以铸管为特色的“2+1”中央钢铁企业新格局,改变了多年来中央企业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也为煤钢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持续增强行业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持续深化压减法人层级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在压减工作开始时,中央企业最长管理层级为8级,管理层级超过5级的企业共34家,占全部中央企业的35%。通过压减,所有中央企业的管理层级都被控制在5级以内(含5级),法人总数累计减少超过1.7万户,人工成本累计减少350亿元,管理费用降低29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4.6万元增加到59.3万元。管理层级的明显减少,使得中央企业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管控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客观保障。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对参股股权进行全面“体检”,从参股的投资方向、股东权责履行、投资回报、财务监管等10个维度进行彻底清理,提升参股效率。先后清退非主业、高风险、效益差、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投资187项,收回资金34.5亿元;收回违规使用央企字号、商标等无形资产105项。对优质参股企业新派出和调整董事监事及重要岗位人员759人,新增或修订公司章程459条,补充或完善参股国有产权登记937项,推动完成122户参股企业新设党的组织。全面提升了参股经营投资水平,提高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了央企品牌价值。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僵治困”工作成果得到展现。现有的2041户困难子企业已实现经营扭亏,近700户僵困企业实现市场出清,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累计超过80万人,近七成实现内部退养或转岗。“处僵治困”工作有效推动了中央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局部债务风险隐患;有效推动了中央企业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未来,国资委将走稳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后两步”,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