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花开果满枝——二十冶捐资助学扶贫攻坚纪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脱贫靠志,致富靠智,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先扶志、必扶智”的战略指导,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重点,推进文化扶贫,教育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年二十冶一直在用自己的微薄力量,致力扶贫捐资助学,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温暖,看到希望,体会被爱的感觉。爱心助学显真情,扶贫攻坚果满枝!这份大爱,不用矫饰,无需做作,润物无声,来去无痕,体现的是实力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题记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东跨雅砻江,西抵贡嘎山,南临金沙江,北靠甘孜州。高原高寒,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高山林立,道路蜿蜒曲折,惊险与秀美之间,隐匿着大大小小的藏族村寨,唐央乡便是其中之一。全村4000多人,老人、留守儿童居多,人均耕地少,物资匮乏,2017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木里县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唐央乡小学位于大山深处,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小学。
山的一边,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在为孩子准备新年礼物:一个新玩具、一个新书包、一件新衣服……但就是这些看似寻常的礼物,对大山另一边的孩子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稀罕玩意”。2018年初春,由二十冶西南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新华一行六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驱车800多公里,搭载着满满一车“爱心”,远赴木里县,看望唐央乡小学的孩子们。
突然,一个急刹车惊醒了车上所有人。“小付,怎么回事?”作为领队,张新华关切地问。“前方好像没路了……”司机小付凭借他常年开山路的经验答道。
没路了?
大家纷纷下车,小付叮嘱大家不要乱动,自己跑到前面查看具体情况。不一会儿,只听小付高喊道:“大家不要过来,前方是万丈悬崖!”
看到崎岖的山路裹挟着层层积雪,有人害怕地说道:“完了,手机在山里没有信号,导航也开不了。”“天啊,我们不会被困在这里吧?”
志愿者小王见大家有些惊慌失措,便提高嗓门说道:“大家保持冷静,关键时刻先别慌,现在箭在弦上,绝不能退缩。我们仔细想想,还有什么路可以到达目的地?”刚说完,只听到“砰”的一声一个小石头砸到了车顶上,让原本紧张的气氛,这下变得更加浓重了。
为安稳志愿者们担惊受怕的情绪,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新华立刻做起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同志们,想想当初我们策划此次活动的热情与坚定,筹备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从挤时间熬夜写方案,到打电话多方一一联系、解释、确认,再到筹集捐款购买书包、文具、图书、体育用品等各种所需物资……那么多困难我们都挺过来了,为的就是能把这份“爱心”亲自送到孩子们手中。这满满一车物资,不也正是孩子们的期盼和希望吗?”
这一席话就像一剂强心针,给了所有志愿者战胜恐惧的力量。
“张总,来之前我仔细研究了线路,我可以试着指路。”关键时刻志愿者小孙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太好了!现在我们先掉头,慢点开,其他同志也仔细看看有没有路标啥的,等到开出这个地带,手机有信号了,小孙再看下导航地图,然后给学校打电话具体确认下。”张新华说道。
司机小付小心翼翼地将车子掉头,载着一车人,在盘山路上开始摸索前行。由于山区道路十分狭窄,车门外面就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一车人很可能就有生命危险,车内的志愿者们在疲惫中保持着高度警惕。山路崎岖,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本来14小时的车程硬是开了整整两天,其间不知道翻越了多少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终于在“爱心之神”的护佑下,志愿者们平安到达了目的地——唐央乡小学。
来到学校后,志愿者们看到这里孩子们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学校的大门已破旧不堪,土筑的墙体坑坑洼洼,学校中没有图书馆,没有体育设施,有的教室甚至连上课的凳子都没有,外面的风呼呼地吹着,教室里也是四处透着风,但寒冷却没有分散孩子们听课的专注和热情。
到了午饭时间,大家把课桌搬到操场当饭桌,志愿者们把带来的面包、牛奶、火腿肠等食物分发给孩子们做午餐。这些对于城里的孩子稀松平常的食品,山里的孩子却如获至宝,各个吃得十分开心,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志愿者小袁发放食物时发现多了一份,便问道:“还有人没拿到吗?是不是有一个同学没来?”“是小希望没来。”一个小孩怯生生地回答道。“你带我去找她好吗?”“她在那边。”小孩指着说。
顺着手指的方向,小袁找到了蹲在角落里的小希望,关心地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饭呢?”
小希望一直全神贯注地看着语文课本,没有回答。小袁便把食物递到小希望手中,叮嘱她要按时吃饭,小希望抬头看了看,眼神里充满了戒备。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对小希望说:“姐姐给你的,大家都有你就拿着吧。”
小希望怯怯地接过食物并不忘礼貌地说道:“谢谢!”
“这孩子虽然腼腆内向,但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前几年母亲生病卧床,父亲就近做点零工,家里还有个弟弟,就住在这附近。”李老师向志愿者介绍着小希望的一些情况。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大都寄宿在学校,吃过午饭孩子们要去午休了,我去宿舍瞧一眼他们。”李老师说道。
志愿者们也跟随李老师一起来到了孩子们的宿舍。这是一间条件十分简陋的屋子,在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高高低低的上下床,低年级的孩子睡在最下面,高年级的孩子睡在上面,每张床上要挤三个人。孩子们每天要自己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蹲在太阳照得到的墙角写作业。与城市中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要更成熟、乖巧懂事些,对他们来说能够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是实现心中理想的唯一出路。他们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过上老师们经常描述的美好生活。
唐央乡小学仅有的3名老师都是90后,个个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看到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后,志愿者小马不禁向与她年龄相仿的冯老师问道:“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没想过走出去吗?”
“我们3名老师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很幸运上了大学,知道了读书的意义,毕业后才义无反顾地回乡教书,想让更多的孩子以后有机会走出这座大山。面对这里的艰苦环境,说实话也想过离开,但孩子们一张张单纯又渴望求知的脸,让我们无法推卸掉身上这份重重的责任。”冯老师微笑着说道。
傍晚放学后,冯老师带着志愿者们来到了小希望的家。一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除了几个柜子,一个炉子,一张床,几乎再无其他。
“大家快来这边坐下。”小希望的爸爸用藏语招呼着客人。
小希望一家人历代生活于此,不会写汉字,不会说汉语更听不懂汉话,每次与“外面”的人交流,都需要靠孩子做翻译。大山就像一座城,牢牢禁锢着一切,让人和物资走不进去,里面的人也走不出来,所以“扶贫先扶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爸爸才给女儿取名叫“小希望”吧!
小希望的爸爸热情地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土豆和酥油茶来招待志愿者。这里几乎没有耕地,仅有的沙石地里只能种植少量的蔬菜和又小又硬的“高原土豆”。这些难吃、营养价值不高的东西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食物,也是他们款待客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食物。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围坐在火炉边取暖。志愿者小熊悄悄地把手里的土豆递给了小希望,关切地问她:“你有什么愿望吗?”“希望爸爸明年能让我继续读书。”“为什么爸爸不让你读书呢?”“弟弟马上就要上学了,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那你还有其他愿望吗?”“我想长大后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着小姑娘眼里坚定的目光,小熊既感到揪心又觉得欣慰。
志愿者们把带来的慰问金交到小希望爸爸粗糙的手中,希望这点微薄之力能够支撑小希望继续上学读书的愿望,帮助她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短短几天相处下来,孩子们和志愿者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天一起读书、画画,追着志愿者们听关于大山外的精彩故事。离别那天,当受助学生代表为志愿者们戴上“红领巾”时,孩子们忍不住哭了起来,志愿者们的眼里也都泛起了泪花。
再见了,孩子们!志愿者们真挚地期望未来的某天能够在大山外与这些孩子们再相见!期望着大山里边能够越来越富裕,走上小康路。
回家的路上志愿者们思绪万千,有的还停留在刚刚的离别时刻,有的幸福地欣赏着手机里与孩子们的合影,有的心情沉重地望着窗外的大雪发呆。或许,这一次的真情关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特别的回忆,当好扶危济困的“助力员”,我们人人有责!
现在,距离成都360公里的地方,大雪封路了……

后记:
就在回来的第二年,志愿者们欣喜地收到了唐央乡小学校长的来信和照片,信中说他们已经搬进了政府新修的学校,照片上“小希望”穿着崭新的校服和大家一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点滴爱心,照亮求学之路;浓浓真情,燃起希望之光。二十冶已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并将一如既往肩负起央企责任,持续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接力传递爱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让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中,点燃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