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建设者董建春:“我们没有豪言壮语,需要的时候就要冲上去”

“在工地上盯着,心里踏实。心里充满自豪感,这是我们疫苗人的担当”

 

20201225日晚上9点,北京亦庄的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所”)工程保障部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在董建春经理和副经理石巍、工程技术组组长张宇的面前铺着一张第二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的图纸,他们正在认真核对净化和调试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实施细节,24小时工作已是他们的“新常态”。

2020年年初,他们带领着新冠疫苗车间建设团队临危受命,建成了中国首个通过生物安全认证和药品生产许可的新冠疫苗车间,如今,为了满足疫苗需求,他们即将交付完成有效产能8亿支的第二车间。

“每次路过第一车间,看到这里已经在批量生产新冠灭活疫苗,心里都充满自豪感,这也是我们疫苗人的担当。”董建春对记者说,我们没有豪言壮语,需要的时候就要冲上去。

吃螃蟹的建设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疫苗是防控病毒传染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因此,疫苗人都做好冲上去的准备。

新冠疫情发生后,北京生物所新冠疫苗项目总负责人王辉就带领研究团队在临时借用的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研发疫苗。

126日上午,董建春接到王辉的紧急电话,要求“找个现有可用车间,改造成新冠灭活疫苗研发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三级实验室”。当天下午,他的电话再次响起,“不建实验室了,而是建车间,能够迅速升级改造成新冠灭活疫苗生产线的车间……哪怕租也要租到”。

董建春也在时刻关注着疫情,他是“非典”时期研发生产疫苗的亲历者,所以接到王辉的电话时也并不意外,生产车间的建设必须与实验室研究同步。但是,与其他疫苗的生产车间不同,生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仅要达到GPMP3双标准,而且,人用疫苗三级防护车间没有参考标准。

要建高规格的生物车间,他首先确定的场地标准是独立车间,不能与其他生产车间相互影响,再要考察工程条件。独立两层楼的209培养基车间进入他的备选方案,压缩空气、氮气、氧气一应俱全,但如果要用,就要把培养基设备全部拆除。

当天晚上,王辉将情况汇报给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是否要投资10亿余元建设一个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如果疫苗研发不成功,这么大的投资项目打了水漂,谁负责?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集团领导面前。

“作为我国疫苗的国家队,中国生物集团竟没有P3车间,即使这次用不上,也是补了短板,更何况,我们相信研发团队能做出疫苗来!”杨晓明向集团领导层解释,党和国家对疫苗研发寄予厚望,除了冲锋,没有后路可以选择。

24小时后,王辉接到杨晓明的指令“拆”!

此时,守在209培养基车间的建设团队接到电话,切断水电气,开始了破拆原有的生产工艺设备。为了与时间赛跑,车间建设团队将破拆原有车间和设计新车间两项工作交叉同步进行。“建设车间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还是新的挑战。”董建春和副经理杨勉跟着设计团队参与探讨、与国际风险评估团队共同磋商,对这个车间的要求和标准逐渐清晰。

疫情期间还没有复产复工,找设备就成为最大难题,灭菌柜、工艺罐、隔离器、空调送排风双机自控设备等都需要按高标准定制。董建春和同事一家家地联系有资质的供应商,“当听到我们建设新冠灭活疫苗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供应商都非常踊跃,很多负责人到工厂盯着生产,保证工期和质量。”

“我们给所有的设备供应方提出三条要求:一是必须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二是以国家利益当前,疫情面前,24小时加班完成任务;三是价格公平合理,不发国难财。所有设备生产厂家都签了‘我愿意’的协议书。”王辉介绍说。

看到疫苗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取得重大突破,董建春和团队也感到压力和责任。“在建设中,我们才真正理解到领导的魄力,争分夺秒研发疫苗,更能前瞻性地果断决策,让研发成果在车间批量生产,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董建春说。

与时间赛跑

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工人还未返回北京,从5个人破拆,到7个人、10个人……集结号下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最多的时候施工现场有600余名工人。

214日,北京下起大雪,施工方仍按预定时间进场。

216日,破土动工,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217日,设备全部确定。

…………

车间建设项目确定后,建设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进度表,从原有车间破拆进行前期准备,到会同中外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进行项目设计、风险评估;从调动各部门参与配合,到统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开工;从政府审批快速通道,到参建单位快速进场……建设团队都在与时间赛跑,“抢”建高标准车间。

“我们脑子里没有其他杂念,就想在最短时间把这个高标准的车间建设好。”董建春说,疫苗要发挥最大作用就要实现批量生产,建设团队就是要为疫苗走出实验室创造条件。

董建春和建设团队顶着压力立下了“60天抢出核心区,75天确保项目完工”的军令状。他这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地上,经常是连续值三个夜班,深夜解决突发问题都已经成为常态工作。“在工地上盯着,心里踏实”,这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他们的态度。

330日,二层核心区施工完成。

415日,项目施工完成。

530日,进行全面消毒。

613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许可。

车间建成后,国家没有验收标准。618日,为落实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审批及运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制定了《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动新冠疫苗生产的临时性应急要求。

713日通过了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药监局等多部委联合生物安全认证,具备了大规模生产供应新冠灭活疫苗的能力,年产能1.2亿剂。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车间建设,创造了新冠灭活疫苗车间建设的“火神山”速度。车间建成后,批次产量超过300万剂,量产后年产能达1-1.2亿剂。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的建成填补了国内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在疫苗领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研发生产意义重大。

“作为第一家建设完工的疫苗生产车间,也是第一家通过国家验收达标的车间,为在建生物安全车间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董建春感慨说,值得欣慰的是,在多方配合下,最终按时交付了高标准的疫苗生产车间。

疫苗人的担当

王辉说,需要的时候就要有担当,她以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她带领的车间建设团队也是如此。他们不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也实现了“零感染”。

北京市建委、开发区建委每周两次到施工现场检查疫情,建设团队把活动房的人数从常规6-8人控制到每间宿舍2人,还设立了隔离区,严格执行消毒要求。

“我们正在建设抗击疫情的疫苗生产车间,更不能在工地上出现病例,有一个病例出现,这个工地就停了。”董建春回忆项目施工的防疫压力,不禁发出感叹。

58岁的董建春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他没有数过自己这一年值了多少个夜班,却把建设团队每个成员的家庭困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杨勉和石巍两个副经理都是80后,孩子还小,没人照顾,心里充满内疚;石巍大年初一才回到沈阳老家,初四就赶回来加入建设团队,爱人在质检部门,留下两个孩子在家;工程技术组组长张宇的父亲重病去世,他请了一天半的假,为父亲处理丧事,当天下午就回到工地值夜班;59岁的高建新,是资深工程师,也是照顾团队的老大哥,默默为团队做好后勤保障;王宁担任技术主管,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不顾家人担忧,全身心扑在工地上……

董建春为了缓解他们的压力,常和团队成员谈心。听着他们的心里话,坚强的男子汉眼圈也都泛红了,擦擦眼,再次回到自己的岗位。

2020823日,董建春接到新的建设要求,工艺不变、标准不变,要建成面积大6倍、年有效产能达8亿的第二车间。原班团队再次投入到新的建设项目。大家笑着鼓励自己“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就是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最终创造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奇迹,这就是中国生物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