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挑战为机遇 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指路

1221日,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照市人民政府以及国研智库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日照)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于山东日照这座海滨城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哲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赵姝颖,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梁振江,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红,长城威奕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元,中兴汽车副总经理吴立东,百度智能驾驶事业部资深战略合作总监何鹏等来自全国汽车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专业机构和重点车企代表等300余人参加本论坛。

论坛上,嘉宾们围绕怎样开放创新、如何助推汽车高质量发展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地研讨和深度地解读,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指明了未来。

新挑战带来新形势

当前,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已连续十年位居世界榜首。数据显示,仅201911月,全国汽车分别实现了259.3万辆和245.7万辆的产销量,环比增长13%7.6%;产量同比增长3.8%,尽管销量同比下降3.6%,但销量销量同比降幅较10月收窄0.5个百分点。而20191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03.8万辆和2311万辆。中国汽车的保有量超过了两亿台,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了170台。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产业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不过,人们依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较于发达国家每百人50100台的现状,有着2-3倍的差距,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无论是从潜力还是需求来看,中国仍有必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而且,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部研究员赵刚的研究,仅汽车制造一项便可以实现拉动7倍的就业,拉动量极大。

但是,目前有一些新的挑战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生产端,中国内部一直采用着粗放发展模式的汽车产业面临着关键技术缺位、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除此之外,还会受制于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减碳约束等多方面客观要求,未来的发展道路并不平稳。

外部方面,一段时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部分技术获取的难度,虽然中国汽车产业中有15%的技术是领先全球的,但仍有50%以上的技术落后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而且,受制于美对华进口关税的提高,不少在中国投资整车或相关零部件产业的企业也被迫离开了中国,转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来生产,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况也造成了一定冲击。

在销售端,这几年销量的整体下滑对从事汽车产业的中国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积极影响。特别是补贴政策退出之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了大幅的下滑,给不少生产商带来了压力,令其不得不重新检讨包括模式创新、设计改良、技术转化、成本控制、生态整合等多个方面在内的战略规划。

新技术引出新机遇

当然,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也不都是挑战所带来的阴霾,有专家就认为,消极面的确存在,可是如果产业界能够牢牢抓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将挑战变机遇。中国科学院的曹春晓院士便是其中的一位。

根据其多年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的观察,他指出了未来汽车发展“智能化、轻量化、绿色化”的三大技术趋势。在他看来,智能制造、人工驾驶、新材料、新设计正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应用,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将会加速促进中国汽车工业迈向中高端。

智能制造方面,中国的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实现机械化,未来若能插上“大数据”“云计算”这对翅膀,便可以深度改良现有的工艺和技术细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追平甚至超越现今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制造强国。

此外,自动驾驶这一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相结合的应用也会改变目前国际的汽车产业格局。包括百度在内的不少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都在投资自动驾驶技术并已有相应产品落地。不仅出现了搭载人工智能的物流车、清扫车、针对残障人的慢步车这类专项汽车,部分客车、公交车产品也实现了基础操作的无人化。

而整体的轻量化与绿色化则代表着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更低的制造成本、更低的使用成本、更绿色的动力源不仅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沿,也是应对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康艳兵曾提到,汽车消费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依靠汽油、柴油、天然气为动力能源的汽车,新能源车、电动车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会逐步下降,其发电比例将稳步增高,环境效益有望大幅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性能电动机不同于传统高性能发动机,其设计难度和制造工艺远低于后者,这点非常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国家计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提高到25%,这意味着每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要翻五倍。对此,产业界须加强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更要加强市场开拓,而国家层面也应加强电网及储能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电价机制。

与会不少学者和汽车产业界的人士相信,只要企业层面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政府积极支持,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领域,中国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批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