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向特斯拉、苹果学习什么 谈制造业价值链构建

最近,特斯拉在中国一再引起关注,与中国人一向关注的苹果手机一起,引发人们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思考。对于把制造业注意力集中在产业链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提醒,价值链才是根本性的进步。

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宣布正式开售国产ModelY,元旦小长假期间客流量达到顶峰。自特斯拉成功国产化后,Model3曾五次降价,从51.6万元的进口价格,降至24.99万元。2020年,特斯拉Model3不仅在高端电动汽车月度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甚至在豪华汽车销量榜单中呈现赶超BBA(奔驰、宝马、奥迪)之势。

中国市场很有可能成为特斯拉的主战场。到2022年初时,来自中国的销量可能会占到该公司全球总销量的40%以上,而当前这一比例大约为20%。特斯拉汽车在中国代工的推进,值得思考。

特斯拉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研发团队。这家曾被中国制造业工人和消费者拉出泥潭的公司,仍然把几乎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布局在美国加州。能说明问题的是,其网站上面向中国大陆招聘的1831个职位中,大多数都属于生产、交付、销售、客户支持等岗位,制造技术的研发岗位极少,几乎没有软件和人工智能。特斯拉的核心秘密,仍然在千里之外的加州。这是说“大脑”仍然在美国加州,中国的企业只是其“手脚”。

更说明问题的是苹果手机,在中国疯卖却没有一个研发中心。苹果每年销售的2亿部手机中90%以上都在中国生产,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最新的产品规划、设计图纸,全部在位于加州的苹果总部中完成。苹果的心法一直都清晰地印在它家产品的背后:DesignbyAppleinCaliforniaAssembledin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中国台湾厂商所把控的系统组装,利润低但体量大,需求稳定,富士康、和硕、纬创基本上成了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和采购大管家。而大陆的产业链公司,则密集集中在两大赛道,即模组与精密件。简单来说,大陆的两个赛道就是苹果的“芯片打包店”和“五金加工店”。就是我说的“手脚”。远在大洋彼岸,库克只需一通电话,就能够让十几万中国的流水线工人连夜爬起,为苹果的万亿市值增砖添瓦。这背后既是一场渗透产业链的权力游戏,更是一场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危险分工。

显然,在装备制造业链条上,呈现一种不正常的分工现象。中国重视供应链,没有或者创新研发的产业分工,造成了一个关于中美制造业的特殊现象:论产业链体量、就业人数,美国的企业在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在产品高端,苹果的净利润相当于A股最大的12家苹果概念股利润之和的20倍。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分工关系,说明美国制造业没有衰落。全球化之下美国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让自身对于价值链与产业链分工的控制力更强大了。

2010年,我与同伴们搞了一个调查,提出“大脑国家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大脑段”,我们作为世界工厂,处于“身躯段”与“手脚段”。世界经济是由大脑决定的,而手脚是由大脑指挥控制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规模大,却是为世界“头脑”企业干活的,是打工者。

特斯拉与苹果模式告诉我们,一个以美国为总部,生产基地遍布全球的组织化网络,却在不断放大。美国制造业的市值,占据了全球制造业市值的一半。毕竟海外的收益,还是会体现在本国的股票上。新时代的产业链殖民,正在一轮轮上演。

认真分辨一下苹果的手段,不难发现其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根本。从表面看,苹果对企业几乎是慈父般的馈赠,给设备、给软件、给资金、给技术支持,悉心带领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让供应链离不开自己;在技术上是严密的监视,包括软件附带监视功能,技术支援深入企业运营与机密,通过紧密的合作让供应链企业的最后底牌无可藏匿;为中国加工企业带来的苦果是,用订单将供应链企业变成苹果的库存、创新的风险转移器,并且挑动供应链的竞争,压低他们的毛利。从而在赛道划分之初,就将竞争最大、门槛最低的模组、精密件留给中国。

这种苹果陷阱的本质正是在于,用二十分之一的利润,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让他们组织最优秀的工程师和年轻的劳动力为它服务;用顶尖的软件监控他们,用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方方面面的锦衣卫系统盯着他们的底牌,再将风险、内斗加在他们头上。最终将中国走向老龄化前最珍贵的劳动者红利、工程师红利,变成源源不断输送给华尔街股东们的分红。

如今,接着苹果而来的特斯拉,也正在续写苹果的模式。可叹的是,眼下我们相当的人群还沉浸在特斯拉的中国效率以及特斯拉承诺的100%国产中沾沾自喜,却忘了我们正在从一个苹果陷阱走到另一个特斯拉陷阱之中。甚至,在中国媒体上,出现一种美国制造业衰落的舆论,比如苹果手机靠中国造、特斯拉汽车靠中国造、通用跌落神坛、波音马上完蛋,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唯一的制造业就是印钱。以至于有人会发帖求问美国什么制造能力都没有,具体到哪天会崩溃?

近些年来,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占比常年稳定在11%上下,但是美国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企业占比却高达68%之多。如果真的在不断走弱,为何制造业的研发费用却在不断提升呢?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业确实流失了,美国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也没有放弃制造业,如果把美国服务业中为制造业服务的部分和制造业合并的话,美国围绕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总量超过60%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产业本质是针对工业企业的服务业,为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和工具,如工业软件。但是,做好服务必须贴近对象。如果远离服务对象,服务就做不好,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了。这是美国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人均GDP6万多美元,而日本、德国工业强国只有4万多。这其实就是产业的差别:美国GDP高靠的是金融、IT产业,而日本德国的重心则是制造业。

当然,我们也注意美国开始反思“微笑曲线”,出现制造业回归现象。如果美国没有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也就没有了“根”,所以,即便制造业不怎么赚钱,也要留下来。当然,解决就业,也是一种考虑。

怎么把制造业留下来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提高劳动效率,才能适合人均GDP6万美元的国情。美国的大河钢铁公司人均产钢马上就要人均5000吨了,是日本、韩国的2倍左右。这样,差不多就可以留在美国赚钱了。还有一家生产热水器的美国公司,采用智能化技术后,劳动效率显著提升,于是,这家企业从中国搬回了美国。从本质上,美国是把制造环节留在境外,把核心技术留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工业知识更多地放在数字化软件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苹果和特斯拉其实就是这做的。

美国的产业发展道路是值得学习的。传统工业衰弱了,信息工业兴起了;互联网泡沫破裂了,苹果和特斯拉又扛起了先进制造业的大旗,把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对于苹果和特斯拉,我们应该是羡慕和尊重,并不是嫉妒或憎恨。我们不要抱怨苹果、不要抱怨特斯拉,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什么?构成产业链整体现代化,重点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

特斯拉将全部在中国生产,我们当然是高兴的。但是,这是无奈的选择。更应学习特斯拉模式。对于把制造业注意力集中在产业链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提醒,价值链才是根本的,核心技术才是决定性的。

大规模制造能力,是过去几十年用血汗换来的一张牌,但这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如果为此而沾沾自喜,停步不前,甘心当世界工厂,我们就太不应该了。掌握不了核心科技,只做代工厂的话,只能被不断压榨,那么就会像苹果90%在中国生产一样,最后只成就一个传奇的世界工厂,和一众围绕着它争风争宠的供应链厂家。成为苹果、特斯拉们满足自己最大利益的副产品而已,做人家的一副“手脚”。代工厂没有问题,虽然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不能失去向核心制造科技冲锋的进取心,这就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取心。

进入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也是我们制造业由供应链、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阶段,是在技术上由“手脚国家”“身躯国家”向“大脑国家”过渡的阶段。在装备制造业分工上,向高端发展。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还需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三四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华为率先踏出的一步,正被美国死死盯住,这说明中央提出的掌握核心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高层看得很清楚,所以还是要直面差距。从苹果、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的切入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卡脖子”,也只有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摆脱被卡脖子的命运,我们才能走向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