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发展与反思

在“2018首届中国体育人才峰会暨体育经理人论坛”上,“体育经理人项目”被界定为由三个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一是从体育行业来讲,它是一个国际化职业体系;二是从职务界定来讲,它泛指体育经营管理者;三是从职业能力来讲,它指向职业化商业人才。

很长一段时期,在竞技体育职业化和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下,中国体育职业经理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同体育领域的职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我国体育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在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快和体育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的当下,中国体育职业经理人更有着与往常不同的意义和地位,堪称繁荣中国多种体育行业样态的催化剂。

阐述体育经理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这一历程进行反思,不但能够更好地总结我国体育经理人的历史发展经验,同时也能够为今后深化体育改革提供面向市场和面向职业化的启示借鉴。 

一、 我国体育职业经理人的产生背景与历史

回顾新中国体育历史,中国体育经理人的发展也同样遵循了国内体育竞技发展阶段的规律,与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所触发的体育产业化相同步。在很多时候,职业体育的成熟程度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体育经理人的环境。正因如此,我国体育经理人的发展可以参照职业体育的发展分期划分为探索、规范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一)体育职业经理人的探索阶段

1983年,《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问题的请示》明确了加快体育社会化的指导方针,使我国体育经纪正式走上探索发展的阶段。在一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十五枚金牌的历史突破与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中国经济一同成为耀眼的金光划过天际,带来了体育改革的光芒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性质的体育组织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年,广州市体委与广州云南白药制药厂联合组建足球队,成立了第一支社会运动队。从此,由不同企业赞助的运动队势如破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球队给赞助商带来了巨额的广告效益,球队呈现俱乐部化的趋势,同时也让赞助活动显露出“无偿变有偿”的势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社会赞助举办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已占我国比赛总数的76%,这些体育活动为我国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85年,广东企业家陈剑荣帮助我国足球运动员古广明前往德国治疗腿伤。在古广明伤愈后,陈剑荣以代理人的身份将其推荐到西德曼海姆足球俱乐部比赛,中国第一个经代理人介绍赴国外踢球的运动员就此产生,陈剑荣也成为了体育经理人的先驱。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同的企业家借助当时的体育热度,并通过广告经营创造了国内外足球商业比赛的热潮,但那时我国的体育职业经理人尚未拥有职业体系,缺少体育经纪活动的经验,尤其对国际比赛运作略显生疏:我国第一个拥有国外职业体育组织经纪人资格的企业家李伟,早年曾斥巨资,历时两年策划国际拳击手来华比赛,却未能如愿。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我国缺少拥有国际体育经纪活动经验,同时也缺乏了解国际拳击比赛运作的专业人才。

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经纪的发展受制于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水平与规模,虽已出现苗头,但却方兴未艾,未形成同时期欧美国家的规模,竞技体育职业化水平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体育经纪领域还未出现体育经理人这一职业。相关从业者大多以广告产业相关人员为主,其业务随意性强。体育经纪还未能有组织地得到发展。

(二)体育职业经理人的规范发展阶段

19942003年间,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处在实践探索和发展过渡的阶段:1994年,甲A联赛开始职业化,北京国安2:1战胜AC米兰后,国民的热情与赛事经济的发展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不同项目之间的经纪交流和我国俱乐部改革前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理人的发展与成长。

19941998年间,中国足球准职业联赛、中国男篮职业化联赛(CBA)、排球的准职业联赛等不同俱乐部形式的赛事体系相继问世。这一时期的经纪活动,从CBA的经纪运营当中可以一窥全景:CBA联赛的经营权被国家管理集团买断,由国外大型体育中介组织经营。虽然这一时期运作联赛的体育经理人来自国外,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竞技体育职业化水平,在国内不同的赛区积累了体育赛事的经验。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在用实践去探索未来的经营道路,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以足球为例,我国足球职业化探索过程中,球员消极比赛、裁判判罚不公、俱乐部与足协的关系问题都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发展中出现在大众眼前,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了解法律体系以及比赛运作的体育经理人成为了我国当时一些体育项目的经营硬伤。反观采用NBA赛制的CBA已经有了不菲的收入,在运营上则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19992003年中,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处在过渡阶段,多项体育制度进行改革:准职业俱乐部将足球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进行了宏观调控;1999年,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签署第二个五年计划,十年的足球准职业联赛为足协带来了4亿人民币的进项,俱乐部在经济方面获得巨大的支持;同年,篮球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联赛管理委员会成立;小球类项目的相关政策的颁布,推动了小球类体育的发展。这四年间,体育经理人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19992月,“1999中国体育经纪人研讨会”的召开,使体育经理人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中国足球协会球员经理人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体育经理人管理的通知》等法规相继出台,规范了体育经理人的行为准则,为体育经理人成为具有正规体系的职业提供了更好的前景,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发展体育经理人职业的决心。

(三)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开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入了积极推进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在申奥成功和国足出线的激励和推动下,不断出现更多高规格的商业化赛事,体育经理人也因此得到发展。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个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体育管理行业的专业人才。一些国内顶尖大学也随之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随着奥运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体育职业经理人意识到,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

奥运会之后,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体育经理人被时代所放大:不同赛事对于体育公司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未赶上市场对其的预期值,巨头公司的涌入变现渠道的缺乏……这时候体育经理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以及人际上的沟通和交流,更是现代体育向互联网时代体育发展的钥匙。

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多元化且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体育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阳光产业,其巨大潜能被全世界所关注。与此同时,竞技体育职业化和体育制度不断升级和改革让曾经不受关注的运动项目展现在大众面前。俱乐部逐渐成为了我国体育市场上的巨头,相关的法律体系也逐渐确立……这当中都见到了体育经理人的身影。不同的经济手段和市场运作手段已然成为体育经理人的一个标识。体育经理人的发展是体育管理的一种必然需要。未来,体育经理人必定会在竞技体育职业化过程中与体育产业相辅相成,并肩前行并发展壮大。

二、我国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从业人口将达到600万。因此,培养高素质体育职业经理人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家的育人之基,高校无疑是体育职业经理人的摇篮。1985年,我国第一个体育管理班在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并于1987年设立体育管理专业。随后各大高等院校的体育系和体育类院校纷纷开设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无疑是我国体育经理人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

目前,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与体育经理人的需求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

1.体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当中,本科生专注于基础理论知识、管理技能和相关技巧;而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术性,侧重科研和学术研究。其中,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人才,而非高层体育经理人才。无论是哪个阶段,对于实际体育经理人相关事务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工作难以对接。

2.我国的体育人才的培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而体育人文的教育水平受限于人才市场、体育产业化程度以及体育观念的发展程度等。

3.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体育管理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偏向宏观理论与行政管理,而对于微观理论和市场经营研究相对较弱,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断层延长了体育经理人才的培养周期。

(二)高校体育MBA教育

我国部分体育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综合类大学开设了体育管理相关的硕士学位,但由于我国的体育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着许多需要与国外交流与借鉴之处。体育MBA作为MBA中的一个分支,带给我国体育经纪与管理行业新的视角,不仅带来了美国体育管理行业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经理人的专业性提供了指导,促进了我国体育经纪行业的发展。

近些年,我国体育类高校与国外MBA学科交流不断:2007年,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与西班牙高等教育学院举办的高层体育管理MBA代表团访问上海体育学院,与师生围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学院如何参与上海举办的体育赛事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从2017年起,上海体育学院与法国英赛克商学院在金融和体育管理等方面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20年签署《国际体育管理硕士短期授课项目协议》;2015年,武汉体育学院与波兰格但斯克体育学院合作培养体育管理硕士的合作项目;2018年,武汉体育学院再次与波兰格但斯克体育学院进行合作,实施本科阶段“2+2”或“3+1”的培养模式……

国内综合性大学开设的MBA教育项目,如清华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经营管理硕士项目,复旦大学复奥体育MBA项目等都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这些MBA教育项目虽然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名称,没有统一的管理与标准,但均有效促进了我国国内体育管理人才的竞争与交流。

我国的体育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急需体育MBA人才。但照搬国外的MBA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MBA教育培养体系至关重要,但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之路,不仅要吸收体育MBA的精华,还要实事求是地按照我国体育国情因地制宜,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

三、有关我国体育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反思

我国处在体育产业化阶段,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史短,竞技体育职业化水平尚未追上一些世界体育强国,体育经理人的人才储备和相关教育体制也有待完善,我国的体育经理人的发展空间很大。为更好提升行业的总体水平,激励行业的快速发展,下面从政策支持、市场共享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政策支持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指导启动“体育经理人”培训与能力测评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人才培养和测评体系。政策是各行各业的生命线,这一目标的达成十分需要政策的支持。

因此,为更好发展体育职业经理人行业,在政策上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体育管理的市场准入机制,细化体育职业经理人的证书层级制度,制定与证书等级相适应的实践考核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学,解决部分“证书与能力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二是严格规定各层级证书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薪资金额,对于持证者做到定期考核,促进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范化;三是制定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体系和规章,给予体育职业经理人更多的就业支持和信息支持;四是大力发展和推动竞技体育职业化,以联动不同赛事俱乐部经济往来和发展赛事体育的方式带动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发展。

(二)市场共享

体育产业的优胜劣汰带给体育职业经理人巨大的竞争压力,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体育职业经理人的行业发展,市场应为体育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网络和中介服务。

信息大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体育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也应与时俱进。过去的体育职业经理人信誉体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业内“功绩”的口耳相传。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加全面的体育职业经理人的评价系统不可或缺。评价系统应包括信誉系统、学历背景、个人业绩等,能做到对每一位体育经理人进行相关的能力评估,形成综合评分,且实现行业共享,将会有效促进体育职业经理人的良性竞争。

体育职业经理人与体育产业的供需信息时效性缺失和供求的匹配程度低,阻碍了体育职业经理人行业的发展。整合供求信息,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经营需要中介的参与。中介经过资源整合可以将体育职业经理人的相关岗位根据人力、财力和资源占有情况进行分类,根据相关经理人综合评分给予其更多的职业选择。这不仅可以让从业者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经济来源,也会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行业的正向发展。

体育行业的中介通过相关网站的信息整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对于完善体育职业经理人的信息共享渠道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体育职业经理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获得良好的生活与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职业横向对比的不平衡感,十分有助于提升体育职业经理人的社会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加入到这一职业行列中。

(三)学校教育

体育职业经理人既要热爱和了解体育,也要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同时与体育经纪相关的实践经验也不可或缺。因此,培养体育职业经理人这一复合型人才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础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高级需求分为爱和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在物质条件富足的今天,体育经理人更需要拥有超越基础层次需求的追求和价值观,在职业当中追求自我实现,而这样的追求和价值观塑造必定来自学校教育。因此。应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让其认同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2.提升体育经理人后备人才质量和数量,扩大体育类高校的体育管理专业招生数量及相应的科研经费投入,为体育经理人行业提供新鲜血液;

3.我国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集中于本科阶段教育,研究生数量依旧稀缺,且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偏向学术性,注重理论研究。高校应开设侧重体育管理实际应用的相关专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基层实务锻炼;

4.创造高校与体育企业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夏令营、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体育产业实践活动并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系上海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