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大情怀引领大格局

对于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怒江扶贫公司)董事长李永来说,最近两个月可谓是收获的时节:77日,中交集团投资1.48亿元援建的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迎来第一批学子;812日,中交集团投资1.04亿元援建的中交怒江连心桥正式通车,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起涛和怒江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文辉共同为通车剪彩。当天,在刘起涛和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的共同见证下,中交怒江扶贫公司还与五家入驻中交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的企业集中签约。“最近还有多家企业要签入园协议,前后我们和近百家企业招商洽谈……”李永采访中介绍。

回顾历程,从1995年中交集团的前身——原路桥集团、中港集团在交通运输部领导下参与云南怒江州扶贫工作算起,中交集团在怒江的扶贫工作至今已走过了整整25年。

计算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交集团向定点帮扶的怒江州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6亿余元,助力怒江州累计脱贫26.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零,贡山县于去年正式摘帽。中交集团连年超额完成与国资委签订的扶贫责任书中各项任务指标,在2018年、2019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工作中,均获得最高等级“好”的评价。

还有无法量化的,那就是智慧和情感。在“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中,中交集团尽锐出战怒江州这个脱贫战役的“上甘岭”,中交扶贫干部把他们在一项项大国工程中锤炼出的才智与斗志,充分施展在了这块三江并流、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边疆热土,形成了一个个助力脱贫发展的中交策略和方案。

两代人的时间,巨额的资金投入,中交集团党委博大精深的扶贫思路、高瞻远瞩的扶贫思想……这些要素背后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情怀——中交集团怒江扶贫的大情怀。正因为涌动着这样一种让中交人激情满满的大情怀,企、地双方才一拍即合,中交怒江扶贫公司在20195月挂牌成立,由中交集团与怒江州政府共同组建,这在央企的扶贫工作中是个创新之举,形成了以产业开发为统领,“政府+企业”“计划+市场”“长期+短期”的中交怒江扶贫新模式。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双创”基地,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交集团要构筑一个依靠内生动力而永续发展的未来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从最基础条件上用心

扶贫脱困,交通先行,产业扶贫的开展尤其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工程承包商,交通脱贫对中交集团是最驾轻就熟的工作了,中交人带着情怀和格局用心做事,惯常“和泥巴打交道”的他们在工作中接地气却不小气,博得了怒江群众的“怒赞”及怒江州委州政府的认可。

在怒江连心桥施工中,工地现场一棵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木棉树一度成为建设者和当地群众关注的焦点。这棵树在当地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要避开这棵处于最佳施工方案中心位置的古树,工程造价要提高不少。为了留住这棵已成为当地群众“乡愁”一部分的古树,建设者最终将桥位向北侧偏移了30米,这一移,便使大桥的直接成本上升了数百万元之多,然而也正因这一移,树影婆娑的百年古树和美丽的连心桥“融和”而非“零和”,共同成为了连接中交和怒江人民的纽带。

“公司在怒江的工程建设中,不止保护了连心桥的这一棵古树,在香料产业园建设中还有类似的做法,绿色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理念追求。”李永介绍说。

中交集团为了做好交通扶贫工作,为怒江每个县专门派了两名技术干部。一名技术干部期满临走的时候,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农村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我们的干部从大学毕业后干的工程里就没有农村公路,但在怒江,他们却成了修建农村公路的专家,还写出了专著留给后来人,多么用心!” 挂职福贡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中交扶贫干部李常智在采访中感慨地说。专著的背后,是中交工程技术人员和扶贫干部多年来在怒江的乡村道路建设上挥洒下的汗水。李常智曾挂职福贡县腊吐底村第一书记,因为在中交的帮助下,把一条连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村级主干道的3.2公里的道路,由不足一米宽的石板路变成了4米宽的水泥道,并暖心地通到各家各户,村民们便把这条路叫做“环城路”。

除了交通脱贫,教育脱贫也是中交集团怒江扶贫工作“六项聚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怒江脱贫的最基础条件之一,始终受到中交集团的高度重视。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作为滇西北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学校,可吸纳易地搬迁学生3500余人,对于当地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该工程建设过程中,中交集团领导多次亲临指导。新冠疫情发生后,中交怒江扶贫公司积极想办法全力保障工期,组织当地劳务人员率先进场施工,成为兰坪首个复工项目,最终保证了按期投入使用,兑现了中交人对怒江人民的承诺。

如果说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作为一项上亿元的大工程,体现出的是中交集团对怒江扶贫工作的至诚之心的话,那么前后投入200余万元建设的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俄嘎国门小学,体现出的则是中交集团对当地学子的挚爱之心。

“现在俄嘎国门小学每个学生都可以领到中交集团捐赠的秋冬两套校服,校服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让制作校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增加了收益。9月份新学期后,俄嘎国门小学三年级还将作为全乡试点学校,采用远程网络直播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大山里的孩子将会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多亏了中交集团捐赠的教学一体机打开了师生的视野……”洛本卓白族乡中心校校长王映辉在采访中,“点赞”中交集团的格局和用心。

在熟悉中交集团的人们看来,中交品牌、中交使命不仅体现在了“港珠澳大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那些标志性工程中,还体现在跨过怒江湍流的一道道大桥上,体现在穿过高黎贡山腹地的一条条“环城路”中,体现在为边陲贫困群众下一代点燃书香的一座座校园里,体现在为怒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的一个个产业开发项目上。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含量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饱含其中的情怀。

从最根本能力上用情

产业脱贫是怒江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而要实现高质量的产业脱贫,本质上离不开人的能力建设。

“中交在每个环节上的把控,让我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万无一失。”怒江阿客哆咪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福卫之所以发出这样感概,是因为在和中交怒江扶贫公司管理团队的交往中,让他眼界大开。苏福卫2012年从一家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在入驻中交怒江香料产业园过程中,在项目前期的可研报告、中期的园区建设、后期的产品生产销售,乃至日常的品牌推介这一系列的环节中,苏福卫学到了中交人的严谨作风和管理才干,这对他来讲,相当于上了一个高水平的“企业经理培训班”。

尽管拥有较多才干和资源,但中交扶贫干部在把这种才干和资源赋能给怒江的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时,都是采取春风化雨、倾注情感的方式,让市场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市场要素在人们逐渐认可的情况下,成为提升能力的“源头活水”,进而再让这种能力成为改变怒江的内生动力。

李永在与苏福卫结识之前,曾多次在对外交往中向人介绍苏福卫的阿客哆咪咖啡。在李永看来,推介怒江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是非常自然的事。阿客哆咪是傈僳话,“好喝”的意思,在李永这样的中交扶贫干部亲自推介下,同样的咖啡“好喝”还“好卖”了。一旁默默观察的苏福卫在感动的同时,也逐渐听出了一些营销门道,从原来不善言辞,到现在说起自己的产品来,竟也是头头是道了。

胡秀花现在是怒江福贡县一位名气不小的傈僳族致富带头人,人们叫她“宝马妹妹”,因为她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买了村里第一辆宝马牌轿车。胡秀花在中交扶贫干部李常智的帮助下,带着9个贫困乡亲从中交集团一段挡土墙工程开始做起,到现在已领着一百多人外出承接中交的房建工程、高铁工程,短短一年多变化非常大。现在李永的关注点超越了帮助胡秀花个人发展这样的“小情分”。在他看来,让胡秀花保持创业激情,以市场经济的规则,带领更多怒江乡亲持续地通过外出务工来脱贫致富,这才是中交的“大情分”。因此李永在和胡秀花接触中,多次从机遇把握、团队建设、风险防控等方面予以点拨,让她尽快实现从个人致富到企业管理能力的构筑与转变。

在怒江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中交扶贫干部培育“宝马妹妹”胡秀花的能力是向“广”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起到脱贫带动作用,那么对于中交集团扶植起来的火龙果致富带头人、泸水市自扁王基村的祝荣新来说,中交怒江扶贫公司则希望他的能力向“专”的方向加强,为此公司领导在与祝荣新的接触中,帮他分析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得失,鼓励他在带领乡亲发展火龙果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在一次外出参观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经验后,祝荣新高兴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对农业产业热爱的情怀。”——这正是李永想看到的结果。

姚聪学是在贡山县秋那桶村挂职第一书记的中交扶贫干部。采访中说起工作体会,姚聪学认为,“只有用心、用情了,才能既站在当地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又超越当地百姓的眼光。”姚聪学把秋那桶村会加工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还搞起了民俗旅游,村民们市场经济的意识、个人脱贫致富的能力,一点点地被培养起来。

中交集团带给怒江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硬核”帮扶成果,还有无形的,影响怒江人思想意识的理念和经验,这些理念和经验与中交扶贫干部的拳拳挚情融合、升华后,就成为一种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力量。阿客哆咪董事长苏福卫把这种精神力量叫做“看不见的帮扶”;“宝马妹妹”胡秀花则叫它“软帮扶”。胡秀花的工人中,有很多是不会讲汉语、不识汉字、之前很少走出过大山的傈僳族乡亲。他们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赶上了过去“土里刨食”一年的收入。一个工人有次聊天中高兴地对胡秀花说:“现在再也不怕住校的小孩子周末回家要钱了。” 

薪火相传中,“软帮扶”将会是支持怒江长远发展的“硬支撑”。

从最有效措施上发力

在李永看来,怒江之前第二产业发展非常落后,因此选择产业扶贫为突破方向,行动起来挑战多、困难大,短期见效慢。但长期看,产生了内生动力,这是解决怒江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方向。 

——敢为人先,敢挑重担,用市场化方式做好产业扶贫大项目。

 中交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是根据怒江盛产的草果、花椒、山胡椒、土砂仁、食用菌、迷迭香等丰富的香料资源而量身打造的绿色香料产业园。作为怒江最大的第二产业项目,项目总规划为三期,总投资35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规划用地957亩,建设投资估算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提供三千多个就业岗位,将会成为推动怒江加快发展的产业高地,是产业扶贫的“旗舰项目”,同时也是体现中交集团使命担当的“标杆项目”。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产业园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当地市场意识、市场要素缺乏的现状,中交建设者不图一时之功,始终坚持高点定位和高标准建设,同时兼顾实操性和经济合理性,使绿色香料产业园总体规划设计与具体施工建设充分体现新生态、新经济、新实用理念。从“边报批、边设计、边建设”这样的争取早投产、早见效的工作模式,到三方共建怒江绿色香料产业研究院的超前思路,再到所遵循“运输轻便、当下有需求、保质期长、老少皆宜”的产品方向,人们看到了中交集团在怒江产业扶贫工作中,追求什么、践行什么。

——善树品牌,善用资源,用数学思维统筹产业扶贫一盘棋。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干与不干在战略,干好干坏在战术。中交怒江扶贫公司根据自身及怒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在战略上重视产业扶贫,在战术上用“加减法”破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交伊拉米拉民族风情度假酒店是中交怒江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公司善做“加法”,深入挖掘当地怒族文化资源,从当地仙女、怒族姑娘伊拉米拉的故事中找寻灵感,把“伊拉米拉”这一寓意美好生活的名字和中交以产业扶贫提升当地群众生活品质的愿景结合起来,在一流的旅游硬件设施上再加上文化和品牌这样的软件,并通过商标注册、文化打造等多种方式,打响了“伊拉米拉”这一地域品牌。

怒江山如画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是绿色香料产业园的首家入园企业,公司董事长杨玉升不仅感觉到怒江的营商环境好,还对中交招商团队的保姆式服务称赞有加,最近他又收到一个“大礼包”,中交集团扶贫办将他的企业投产的草果正气茶等草果系列产品,通过消费扶贫在中交内部予以支持,而这也正是中交怒江扶贫公司开展产业扶贫的优势和底气——通过做“加法”,加上中交联合出品的标识,产品品牌有提升;加上中交十几万员工的内部消费资源,产品市场有保证。正是在中交集团这种支持下,怒江的咖啡、火龙果、牛肉、蜂蜜、茶叶、核桃油等多种产品,如今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明星商品”。

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做“加法”的同时,也做“减法”,减去、破除当地群众参与产业脱贫的阻碍与困难。据了解,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前,当地农户宁可闲置土地资源,也不愿意在玉米地里套种黄豆、土豆、大白菜,在山坡上栽种核桃,在树林下种植草果,因为销路不好。现在香料产业园极高的原料吸纳能力,彻底消除了群众的顾虑,种植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刘起涛曾针对怒江扶贫工作说过:“要把怒江群众带进市场化发展的大潮中,形成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思想。企业要做的,是解决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

中交集团总裁宋海良在怒江调研时讲道:“中交扶贫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做实事,要有益于百姓增收创收,要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

中交怒江扶贫公司通过做“加法”,提升了当地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通过做“减法”,降低了困难群众进入市场的门槛,简单的数学思维背后,却是怒江大峡谷间中交人留下的足印与汗水。

中交集团在怒江的扶贫攻坚,仅仅是历史的一瞬。但历史的一瞬,却是奋斗者的几多韶华。今后,中交集团将不断升级扶贫理念、扶贫模式、发展路径,以市场化的理念助力怒江彻底走出脱贫返贫的怪圈,以体系化的力量构建起怒江稳定脱贫的支撑,把怒江打造成为政企共建稳步致富的样板。中交怒江产业扶贫的大幕已经拉开,中交人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