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机有多重要?光刻机就等它了
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公布,旗下装备子公司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下称“中科信”)已经成功实现等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工艺段覆盖至28nm,中国芯在国产化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
为什么说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等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难在哪?
打好“基础”再谈成绩
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先进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芯片通常需要70多道注入工序。其七大关键环节分别是扩散、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离子注入就位于这条产业链的前端。
芯片是高度集成的电路,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中有上百亿个晶体管。而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加入不同的元素以按预定的方式改变材料的导电性,而元素的注入即以离子的形式。
离子注入的过程就需要用到离子注入机,离子注入可对注入剂量、注入角度、注入深度、横向扩散等方面进行精确的控制,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开启速度、成品率和寿命,降低了成本和功耗。
由于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集成电路领域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据Gartner数据披露,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占离子注入机市场总份额的61%,中低束流离子注入机和高能离子注入机分别占20%和18%。
据了解,中束流、大束流是指向硅片注入离子的效率,束流越大,每分钟注入的离子数越多。因此,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中科信突破的正式包括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
28纳米工艺节点对离子注入机提出了挑战。28纳米指的是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线宽,尺寸越小,技术难度越高。28纳米属于比较先进的工艺节点,线宽短,需要注入离子的深度也浅。离子注入机在注入离子的过程中,要将能量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避免因为注入离子深度超标。
除了离子注入机本身的挑战,清洁度对离子注入机也是一个难题。
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通常有70多道离子注入工序,如果每道工序都有杂质颗粒污染,产品质量就难以达标。因此,这种装备的注入能量要控制得很精准,还要在很多工艺技术上精益求精。
全球仅6家厂商
其实,在2008年出台的“02专项”实现国产半导体设备从零到一的跨越,取得了显著阶段成果,包括服务全球的65-28nm先进制程工艺、高密度封装技术、30多种高端设备等。
根据SEMI的统计,2018年全球晶圆加工设备市场规模达到502亿美元,同比增长52%。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离子注入机占晶圆加工设备的比重大约为5%, 因此2018年用于晶圆制造的离子注入机全球市场规模达到了25亿美元。
《2020-2025年中国离子注入机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提到,离子注入设备全球市场规模16亿美元,半导体离子注入设备在整个半导体设备支出占比大约为3%。
据了解,全球离子注入机的领先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其中,中国大陆拥有凯世通和中科信两家离子注入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凯世通在光伏离子注入机方面遥遥领先。而美国则拥有近乎垄断IC离子注入机市场的应用材料,以及汉辰科技、Axcelis、intevac等企业。日本也拥有日新、日本真空、住友重工等离子注入机知名厂商。
目前,离子注入机进入了7nm,国内28nm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两三代的差距。目前全球仅有6家厂商能提供离子注入机。
集成电路流程中,光刻胶、离子注入、硅片、蚀刻、封装、测试都已进入28nm,
光刻机,就差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