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研究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的跟踪调查分析报告(第三期)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为持续了解广大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复工复产达产情况及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精准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困难、预期、政策需求等,推动有关纾困惠企政策落地实施,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联合云图元睿科技有限公司,自今年2月以来,持续开展了针对性的跟踪问卷调查。2-3月份第一期及4-5 月份第二期的调查结果已经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经济网、新浪财经、网易财经等媒体发布,并报送相关政府部门供决策参考。本报告是基于此跟踪调查第三期数据分析撰写的,重点关注与前两期相比呈现的变化趋势与出现的新情况。
与前两期相同,本期调查仍采用线上调查方式进行,自6月20日开始,至8月10日结束,历时52天,共回收有效问卷4391份,覆盖中央企业(占6.1%)、地方国有企业(占9.3%)、大型民营企业(占10.2%)、中小民营企业(占42.1%)、外商投资企业(占3.5%)、个体工商户(占28.4%),及其他类型企业(如集体企业,占0.5%)。调研聚焦疫情对整体企业经营发展的总体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政府政策支持的到位情况、未来预期四个维度42个问题,样本覆盖我国内地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行业市场主体以及少量大陆企业的驻港澳台分支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种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实施,以及“六稳”“六保”工作的稳步推进,疫情对企业的冲击面已经呈缩小趋势,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平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8.5%。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企业对全年经营结果的预期趋于稳定并略有回升。多项政策的受惠面继续扩大,相应的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及对政策的满意度均出现了显著提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上期报告中重点提出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困境出现了明显缓解。
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需求萎缩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最大挑战,地方国企的经营压力有加大迹象,服务业的复工复产仍面临较多困难,企业的资金压力依然高企,企业裁员比例继续上升,为社会就业造成更大压力。这些问题,都值得决策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行动帮助解决。
在对数据进入分析解读基础上,在本报告的最后,我们也结合当前形势,就政府决策部门如何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出几点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期样本较之前两期样本量大幅扩大,个体工商户样本扩大尤为明显,为保证期与期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在做分析时,我们针对企业类型做了加权处理。此外,本期的行业分类采用了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同的口径,没有像往期一样做归并处理。在做分行业分析时,我们重点关注了样本量在50以上(含)的行业,而把样本量不足50的统一归入了其他项。
一、疫情对企业的冲击面有所缩小,个体工商户经营困境明显缓解,但服务业受冲击面仍处高位
面对疫情,本期有12.9%的企业表示“影响非常大,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较上期下降了4.3个百分点;32.6%的企业表示“影响比较大,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较上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6.1%的企业表示“影响极大,使企业面临倒闭危险”,较上期小幅上升了1.1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以上三种情形归结为受冲击面,则本期总体受冲击面为51.6%,较上期的56.4%下降了4.8个百分点。
受冲击面缩小最明显的是个体工商户,受冲击面从上期的71.3%大幅下降14.6个百分点到56.7%;其次是大型民企,受冲击面从上期的55.3%下降9.4个百分点到43.9%。中央企业、中小民企、外资企业受冲击面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唯一的例外是地方国企,本期受冲击面为47.8%,尽管较总体水平依然略低,但较上期上升了4.9个百分点。
各行业中,受冲击面最广的仍是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本期受冲击面仍分别高达67.9%和62.6%,高出总体1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卫生和社会服务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冲击面均高于总体7个百分点以上。教育、批发和零售业也在受冲击面较广的行业之列。
二、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快速恢复,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本期调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向好,平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88.5%,较上期又上升了2.3个百分点。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90%以上,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5%以上。这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抗疫斗争的显著成效及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恢复率已趋于均衡。相对而言,服务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率较低,其中恢复率最低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1.1%),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旅游服务业)(84.4%)、住宿和餐饮业(85.9%)。
三、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了解及响应程度显著上升
随着中央地方各项保护和支持企业政策的持续出台和宣传贯彻实施,与上期相比,企业对这些政策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本期对这些政策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合计为51.3%,比上期的43.6%提高了7.8个百分点。
分企业类型看,提升最多的是中央企业,该比例由上期的41.5%大幅提升20.6个百分点达到62.1%。其次是大型民企、中小民企和外资企业,分别由49.6%、41.8%、44.2%提升至57.6%、49.7%、51.6%,提升幅度均在7-8个百分点。再其次地方国企,由48.7%提升到54.3%,提升幅度为5.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对政策提升幅度不大,基本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对支持政策了解程度最高的是水电燃热等公用事业、房地产业,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旅游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疫情影响最重的服务业对政府保护支持政策了解度不高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四、企业享受到支持政策的范围继续扩大,民营企业受惠面持续增加,表明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本期保护和支持市场主体政策的总受惠面为93.9%,比上期上升了1.8个百分点;在调查中列出的16项政策中,平均每户企业享受到3.7项,比上期的3.3项上升了11.3%。
分企业类型看,大型民营企业受惠面依然最广,达97.8%,平均享受政策数也最多,达4.3项;其次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受惠面分别为95.3%和94.6%,平均享受政策数分别为3.9项和4.1项。本期89.7%的个体工商户享受到了政策优惠,平均享受政策数为3.1项,均较上期有所上升。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保市场主体”和“稳外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本期中央企业的政策受惠面和平均享受政策数均略有上升。地方国有企业政策受惠面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主要是疫情暴发早期实施的缓缴社保和延期报税政策到期结束所致,其平均享受政策数保持未变。
各行业的政策受惠面大体均衡,相对受惠面较广的是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惠面均在95%以上;相对受惠面较小的是金融业,受惠面也有86.9%。
平均享受政策数最多的是制造业,为4.1项;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分别为4.0项和3.9项。大部分行业的平均享受政策数介于3.4-3.7项之间。最少的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行业,分别为3.1项和3.0项。
五、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满意度显著上升
在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扩大并逐步落地见效作用下,本期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满意度出现了显著上升。用1-10分打分,各类型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平均满意度均提高到8.0分以上(含),平均比上期提高0.4分,而且在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总体满意度和提升幅度均比较均衡。相对而言,满意度最高的仍是大型民营企业,平均满意度达到8.4分。
分行业看,平均满意度最高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含旅游服务),平均打分为8.5分,其次是教育行业、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平均打分均为8.3分。相对打分较低的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属于服务业,平均打分均为7.9分,值得关注。
六、企业享受各种具体支持政策范围扩大的同时,对政策的渴求度也在上升
具体纾困惠企政策方面,除缓缴社保、延长报税期限、延期缴纳税款这些有明确时限要求的项目,因上期政策到期部分企业无法继续享受而出现受惠面下降外,其他政策的受惠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灵活低成本的信贷受惠面比上期大幅上升了1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各种支持政策的渴求度也出现普遍上升,其中对企业职工培训费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的渴求度上升最多,分别比上期上升了13.5、13.1、12.7、11.4个百分点。
把具体政策的受惠面和渴求度结合起来做象限分析,有如下发现:
受惠面广同时渴求度高的政策:减免税收,延期缴纳税款,减免企业房租,缓缴社会保险费、延长纳税申报期限。这些政策是纾困惠企政策成功的关键。
受惠面广但渴求度低的政策:只有灵活低成本的信贷落入此类,可能是因为一般额度较小,对企业帮助有限所致。
受惠面不广但渴求度高的政策:减免企业水电煤费用,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入此类。
受惠面不广且渴求度不高的政策:企业员工培训费补贴、允许企业暂时性采取灵活的薪酬方式等落入此类。这类政策通常申请中有较多的前提条件、需要比较复杂的申请过程,或者同时金额较低因而对缓解企业困难帮助较小。
七、尽管影响范围已经缩窄,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首先是需求下降,其次是资金链紧张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市场需求下降和资金链紧张一直是企业面临的两项最大挑战。本期数据显示,情况已有所改善,总体来说,这两个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范围有所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国企受需求下降的影响范围大幅缩小了12个百分点,资金链紧张的影响却上升了4.7个百分点。而对外资企业来说,情况则相反,受国际市场影响,一方面需求下降的挑战没有明显减小,另一方面,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则有了明显缓解。市场需求与生产所需流动资金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非常明显。
需求下降和资金链紧张之外因素的影响范围均已降至30%以下。不过,不同类型企业反映的情况呈现明显差异:
o中央企业:租金压力影响大幅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由于其产业链涉及广,物流不畅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影响较高。
o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类似,租金压力影响大幅低于平均水平。不过,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物流不畅带来的挑战高于平均。
o大型民企:较多受产业链上下游导致的订单履行困难、招工困难、复工复产困难、出入境限制因素影响。
o个体工商户:随着专项支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多数因素的影响低于平均,但租金压力远高于平均。
o中小民企:总体来说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略高于平均。
o外资企业:受租金压力、复工复产困难、招工困难、原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显著低于平均,但由于其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受产业链上下游影响及受出入境限制影响显著高于平均。
八、与其他行业比较,服务业企业受租金压力和复工复产困难影响较大
分行业看,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冲击角度有明显的差别:
o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最突出的是资金链紧张、复工复产困难,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面分别高出总体17.0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租金压力、出入境限制、合同订单流失影响也较突出。
o住宿和餐饮业:租金压力突出,影响面较总体高出9.6个百分点。需求下降和复工复产困难影响也较突出。
o卫生和社会工作:突出的压力来自资金链紧张和招工困难。由行业特点决定,受市场需求影响远低于平均。
o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含旅游服务):最突出的困难在于需求下降和租金压力。其次是法律纠纷增多。
o教育:最突出挑战来自复工复产困难和租金压力,其次是招工困难。
o批发零售业:突出的压力来自于租金成本。
o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物流不畅是最突出影响因素,其次是资金链紧张和税费负担。
o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总体平均类似。
o 制造业:突出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原材料供应不足、市场需求下降订单流失、出入境限制。
o居民服务、修理和他其他服务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影响较为突出。
o房地产业:突出的影响因素包括违约风险升高、法律纠纷增多,以及招工困难。
o金融服务业:突出的困难集中在法律纠纷增多和违约风险升高。
o信息传输、软件和与信息技术服务:影响因素与总体平均类似。
o建筑业:较突出的影响因素是资金链紧张。
九、企业自救措施趋于稳定,但采取精简人员措施的比例继续显著上升,对就业形势增加较明显压力
经过数月疫情影响下的奋力自救,企业的自救措施在格局上已趋于稳定。远程办公作为疫情袭来早期广泛采用的临时举措已回归常态,降价促销扩大销售和业务外包的采用范围仍在扩大。由于继续降薪空间有限,采取降薪举措的已呈下降趋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采取精简人员措施的比例。本期采取精简人员措施的企业比例较上期进一步上升5.9个百分点达到37.3%,相当于基期(第一期)数字的1.6倍。这无疑对就业形势会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分企业类型看,所有类型企业采取精简人员措施的比例都在上升。中央企业上升幅度最大,较上期上升19.4个百分点达到26.1%,尽管仍然是各种类型企业中采取精简人员措施比例最低的。其次大型民企,数字较上期继续上升12.9个百分点达到38.5%。中小民企数字较上期上升5.8个百分点达到41.6%。地方国企和外资企业采取精简人员措施也有上升,不过幅度不大,在三个百分点以内。个体工商户采取精简人员措施的则稳定在35%左右。
分行业来看,采取精简人员举措比例最高的行业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高达49.2%;其次是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比例也在45%以上;再其次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例也在40%或以上。
各种类型企业对今年年底员工数的平均预期较年初减少10.4%。其中预期降幅最大的是个体工商户,平均预期员工数减少14.2%;其次是中央企业,平均预期减少13.5%。外资企业平均预期减少幅度最小,为6.5%。
分行业看,预期员工人数降幅最大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预期降幅高达19.6%,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预期降幅为16.8%,再其次是房地产业和教育行业,预期降幅分别为13.8%和12.2%。预期降幅最小的是水电热燃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预期降幅分别为5.3%和6.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预期降幅也明显低于平均,分别为7.8%和8.3%。
十、企业对2020年全年的经营收入预期比对上半年的预期有所好转,信心有所提升
总体来说,在我国抗疫成就及政府支持政策落实到位的鼓舞下,企业对2020年经营收入的预期与上期对上半年经营收入的预期相比有所好转,平均预期降幅缩窄了2.3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信心提振最多,预期降幅缩窄6.2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和大型民企的预期降幅也缩窄3个百分点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企业的预期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
分行业看,预期最悲观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平均预期较2019年下降37.6%;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旅游服务),平均预期降幅均约为三分之一;预期降幅最小的是建筑业、金融业、水电热燃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预期降幅分别为21.8%、22.8%和22.9%。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预期不等于经营数据,也不等于经营预测,它主要代表信心,因而往往会先于经营数据而变化,且变化幅度会大于经营数据变化。管理好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对经营业绩预期,提升和稳定他们的信心,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持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奋力自救、政府大量出台纾困惠企政策并逐步落实到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企稳回升由负转正的大背景下,本期与上期相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好转势头,主要表现在:
(一)疫情对企业的冲击面从上期的56.4%下降到51.6%,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快速恢复,总体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8.5%,较上期又提升2.3个百分点。
(三)企业对2020年营业收入的预期比上期对上半年营业收入的预期有所回升,平均预期降幅缩窄2.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企业对政府的纾困惠企政策受惠面达到93.9%,基本实现普惠;在列出的16类政策措施中,平均每户企业享受到3.7项,比上期的3.3项上升了11.3%。企业对政府的支持政策表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由上期的43.6%大幅度提升7.8个百分点达到51.3%。
相应地,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满意度有较显著提升。以1-10分打分,本期平均打分达到8.1分,较上期上升0.4分,而且各种所有制和规模的企业打分比较均衡,都达到8.0分以上。
在具体政策方面,除缓缴社保、延长报税期限、延期缴纳税款这些有明确时限要求的支持政策对部分企业因政策到期无法再继续享受而出现受惠面下降外,其他政策的受惠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灵活低成本的信贷受惠面大幅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在政策实施效果激励下,企业对各种支持政策的渴求度也出现普遍上升,其中对企业职工培训费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的渴求度上升最为明显。
值得指出的是,本期调查结果显示,个体工商户的生存困境出现了明显改善,受冲击面由上期的71.3%大幅下降到56.3%;其生产经营活动恢复率也由上期的79.3%上升到85.2%。这表明各级政府帮扶个体工商户政策已经落地见效。结合民营企业对政策受惠面最广、平均享受政策项数最多,以及外资企业政策受惠面及平均享受政策项数大幅上升的情况,数据清晰证明“保市场主体”“稳外资”工作的成效显著,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增强。
当然,在看到企业经营困境缓解、出现向好势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这次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冲击是全局性的、持续性的,对冲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还有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持续关注和解决。例如:
(一)需求下降和资金链紧张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进一步缓解这两方面的压力在当前国际经济局势下难度极高;
(二)服务业中的相当部分,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服务业,依然面临复工复产困难和租金压力两个突出问题;
(三)企业在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下,选择精简人员的比例达37.3%,较上期又上升5.9个百分点,已经达到2-3月基期数字的1.6倍。平均来说,企业预期年底员工数量比年初将减少10.4%,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平均预期减少幅度分别高达19.6%和16.8%。这种预期如果变成现实,必然对就业形势造成巨大压力,给“保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四)尽管企业对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预期出现了回升迹象,但预期的营业收入仍平均与2019年同比下降27.1%,其中最悲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平均同比预期较2019年下降37.6%,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旅游服务),平均预期降幅约为三分之一。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仍居高不下,对未来信心不足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变。
(五)本期地方国企的受冲击面为47.8%,较上期上升4.9个百分点,且受资金链紧张的比例上升4.7个百分点达到32.8%,经营发展压力有加大迹象。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决策参考:
(一)乘纾困惠企政策广泛实施见效、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认知及满意度显著上升、企业经营困境有所缓解、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稳定转好之势,不失时机地在政策的宣传普及和跟进优化调整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科学性,扩大政策效应,增强企业信心,把“稳预期”工作落实到位。
(二)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总需求,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的制度成本,积极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使各种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协同,参与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等国家级战略工程当中,最大程度地缓解需求下降、收入下降给企业经营发展造成的挑战。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信贷支持政策的直达性、均衡性,防止过度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作用,减少对贷款中介的依赖,增加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扩大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解决。
(四)拓宽渠道,创造条件,引导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的社会资本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轨,减少其投机性,成为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的有生力量,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在关注线上营销新模式的同时,要兼顾线下实体企业运转,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助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
(五)应持续有效发挥稳企稳岗政策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传导、配套和细化,有效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同时,持续关注企业裁员动向,积极主动防范企业破产潮、裁员潮的发生,保实体,保就业,保民生。特别地,鉴于本期中央企业、大型民企表现出的以精简人员自救比例大幅升高、外资企业和中小民企以裁员自救比例继续高企,应密切关注大型企业的裁员动向,早知道,早干预,早化解。
(六)对于文化、体育、娱乐、餐饮、住宿、教育等服务行业,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关注,因企施策,专项支持,帮其有序复工复产。服务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达60%以上,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更达80%以上,服务业的及时恢复和回归稳步增长轨道,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活力,至关重要。
(七)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在衔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鉴于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且国民经济成为全球今年唯一有望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的现实,我国已成为不少跨国企业的事实避风港。这为以创新方式通过更广阔的渠道利用外资,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领域的研究、尝试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以中央提出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的双循环战略为契机,以持久战的视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积极谋篇布局,引导和激励企业以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姿态,参与和融入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立足国内市场,强化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有效结点和国内大循环的促进者;另一方面,要激励企业拓展国际视野,努力补齐短板,发展对外合作,加强经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国际大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