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国进出口结构布局优化 同比增长近三成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开门红”,进出口同比增长近三成,贸易顺差扩大7倍。其中,国有企业进出口1.28万亿元,增长11%。

4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其中,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

“与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25.3%和20.5%,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外贸向好态势。”李魁文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六成

从出口的具体构成来看,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6成。一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2.78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43%,占出口总值的60.3%,较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分别增长54.5%、38.5%、98.9%。同期,防疫物资出口保持增长,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增长30.6%。

从进口的具体构成来看,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砂2.83亿吨,增加8%;原油1.39亿吨,增加9.5%;天然气2938.8万吨,增加19.6%。同期,进口大豆2117.8万吨,增加19%;玉米672.7万吨,增加437.8%;小麦292.5万吨,增加131.2%。

中西部地区民企活力提升

“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比同期外贸整体增速高13.5个百分点,成为外贸进出口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李魁文提供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出口的家用电器、电脑、医药材及药品等商品增速均超过70%。进口的金属矿及矿砂、未锻轧的铜及铜材、化妆品等商品增速均超过50%。进口1.4万亿元,增长31%。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19万亿元,增长22.7%,占37.7%。国有企业进出口1.28万亿元,增长11%,占15.2%。

从外贸区域布局看,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17.8%。“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外贸潜力进一步发掘。”李魁文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规模稳步增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5万亿元,增长21.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5%。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28.6%;进口1.09万亿元,增长13.2%。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班列在促进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季度我国以铁路运输方式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大幅增长64%。”李魁文表示。

我国与沿线部分国家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比如对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分别增长37.8%、28.7%和32.2%,对波兰、土耳其、以色列、乌克兰分别增长48.4%、37.3%、29.5%和41.7%。

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在贸易主体、国内区域布局、国际市场布局、贸易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都在持续优化,外贸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

东盟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统计显示,一季度,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为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1.24万亿元、1.19万亿元、1.08万亿元和5614.2亿元,分别增长26.1%、36.4%、61.3%和20.8%

其中,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7%。

对于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李魁文表示,这源于自贸区升级利好持续显现,助推双边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进一步降低了门槛,有力促进了双边贸易发展。一季度,我国除对新加坡贸易进出口增速略缓之外,对其他9国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体现出三方面亮点。

一是消费品进口潜力不断释放,对东盟国家消费品,特别是农产品进口需求旺盛,一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消费品524.2亿元,增长30.6%。

二是抗疫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加强抗疫合作,不但为区域经济复苏提供了积极支撑,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产品进出口增长,成为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一大亮点。

一季度,我国对东盟分别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药材及药品489.9亿元、63.2亿元,分别增长24.1%和104.8%。

三是能源贸易合作提速,自东盟能源产品进口增长明显。一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液化天然气88.5亿元,增长31.6%,比该产品整体进口增速快17.5个百分点。

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明显

“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明显。一季度,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增长41.1%,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增长28.4%,海南自由贸易港免税品进口增长了162.5%。”李魁文介绍说。

“透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在贸易主体、贸易方式等方面都在持续优化,外贸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向媒体分析称,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对我国进出口的带动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未来,随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预计以加大开放带动外贸增长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同时也是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连接点。在国务院批复的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实践中,金融开放创新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涵盖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制度供给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重要内容。

据《证券日报》梳理,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稳外贸“助推器”作用持续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8年4月13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以来,海南省三年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翻番,累计达52.7亿美元,超过过去30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一半。海关总署副署长张际文此前表示,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早期收获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政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也带动了海南外贸的增长。政策利好的刺激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61609家,为原有企业存量的2.2倍。2020年,湖北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273.3亿元,同比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湖北自贸试验区以全省万分之6.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湖北省同期29.7%的进出口额、15.3%的实际利用外资。

成都海关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4万家,进出口额超2700亿元,以不足四川1/40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1/3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值、1/20的新增市场主体,主要指标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

外贸连续正增长趋势有望持续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3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这一趋势有望维持,但具体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李魁文说。

李魁文进一步解释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有所反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比如说,近期苏伊士运河“被堵”等突发因素对国际贸易物流时效带来了短期影响。此外,去年二季度我国进出口环比去年一季度增长16.8%,去年这个基数显著抬高,客观上对于今年二季度外贸增长带来了挑战。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运行有利因素较多,但外部挑战也不少,外贸稳定增长仍然任重道远。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研究员杨长湧看来,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运行有利因素较多,但外部挑战也不少,外贸稳定增长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有所反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

商务部近期对2万多家外贸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在手订单较去年有所改善,约50%的企业认为减税降费、出口退税、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政策措施的获得感较强。同时,企业也反映,今年全年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存在疫情不确定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国际环境复杂性等风险,微观主体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海运运价在高位徘徊、运力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部分地区用工难情况仍然较为突出。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3月集装箱指数环比为负;在海外疫情好转情况下,海外制造业PMI进一步走强,将快速修复国内外的供需错位;3月新出口订单PMI提升2.4个百分点至51.2%,重归荣枯线以上,但去年三季度以来,新订单出口PMI对出口同比增速的领先性并不强,也无法有效剔除基数效应。综合这些方面因素,预计我国出口增速的高峰已过,同比增速将有所回落。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从供给恢复来看,海外供给修复会使得我国对全球生产的替代趋于弱化,拉动出口的份额效应也将逐渐降低,但即使份额效应全部消失,对我国出口增速的负向拉动预计在5%以内,其影响相对可控。且替代效应在国家和商品层面并非普遍存在,海外疫情形势决定后续份额效应或维持缓慢下降的趋势。另外,供给端修复意味着海外生产对于中间品和资本品的需求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我国相关产品出口。

“总体看,今年我国外需仍有较大改善空间,贸易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杨长湧表示,广大外贸企业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优化市场布局、创新要素投入等举措,不断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