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协会李军洋:垃圾分类市场化的企业商机

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正在首都北京全面推进,精准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现了首都城市治理的水平,同时市场化发展机制的形成也为企业提供了商机。

针对现实中垃圾分类的一些难题和痛点,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前往基层多个社区以及京郊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指出当前的突出问题,包括:城区存在定时投放造成垃圾短时间堆积,保洁员工作量负担过大,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无法实施全天有人值守,无人值守期间又会造成分类工作半途而废现象,因此对于现场监督员需求大,还存在监督员来源问题以及工作时间问题;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实现了投放信息化设备替代监督,效果很好,只是又增加了实施的成本,同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也需要专业化运营管理,后期又需要不断的大量资金运维,完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不具有可持续性等现状。

    “在实行初期,垃圾分类不能全靠居民自觉,需要有一定的监督行为强制性,所以建立监督员机制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为监督员机制建立长效化的、常态化的体系,如监督人员的来源,专职还是兼职,监督排班方式,建立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渠道和方式,如引导所有社会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认领社区或定点帮扶机制;还可以考虑将学生志愿者作为较大的来源,也是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学生参与工作可以计入档案,安排相应的鼓励措施。”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专职副会长李军洋强调。

李军洋提出以积分兑换家庭日常用品,统一发放和回收分类垃圾袋、垃圾桶甚至适当减免物业费等举措提高市民积极性,而对于恶意不分类甚至拒绝改正者建立惩罚挂钩,如社区垃圾分类不文明住户的公示机制,并登记进入社区不良信用记录等;全市或各区统一投放垃圾分类电子设备成为必要的举措,可以通过市场化机制,无需政府财政支出,改为招标方式,由中标者负责向社区免费提供设备和设备的维护等全部经费,作为回报机制,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可以仅限在社区有垃圾投放时,自动播放几秒的无声广告,实现一定程度的广告效益。

针对有些社区规定的每天定时投放时间只有两个小时,造成垃圾在短时间大量集中,加之有些社区为了方便管理撤掉部分投放点,更造成迅速集中的垃圾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就会大量堆积,影响了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

对此李军洋建议:信息化时代,完全可以借助电子设备指导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对于违规投放者进行信用记录以及事后追责,形成有效的电子信息化常态化监督,为了避免造成很大的资金投入,可以考虑将此垃圾分类投放点的电子设备增加电视广告功能,由全市或各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指导,划片区集中招标体系,实现由中标方负责免费提供设备和设备的维护等全部经费,作为回报机制,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可以仅限在社区有垃圾投放时,自动播放无声广告,实现广告效益,同时对于垃圾分类中识别有回收价值的东西可以直接兑换为生活小商品,再集中转运转让给垃圾回收企业,实现回收效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居民个人信息如人脸识别安全和统一管理,此设备的信息和网络统一接入各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或由街道办统一监管,设备运营方无权介入信息管理,同时需要约定一定的服务年限,如3年或5年,政府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重新招标,避免被一家设备运营方绑架利益垄断市场,在服务年限内,社区的业主委员会有权授权第三方定期进行抽查评估,设备维护或运营效果不佳的,将被清退,广告运营须符合民心、民生的性质,同时接受街道办、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监管,业主委员会超过三分之二投票通过,有权要求设备运营方整改,整改不通过的,将被中止合作,以最大限度实现各方共赢,同时保障社区业主的权限;这也是垃圾分类市场化的企业商机。

除此之外,垃圾分类工作所体现的要求,还要从源头抓起,从减量化,再到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产业抓起,再到严控过度包装,特别是包装行业迎来巨变,可循环、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成为刚性需求,遍布各地的物流公司每天大量的快递外包装正在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谁早实现环保包装,谁将引领并获得市场先机。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由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任名誉会长,协会由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清华大学等参与发起,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是首都独立法人资质的一级社团组织。

(来源:国际生态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