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团队:雾化吸入式 新冠疫苗已获药监局批准
6月3日,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透露,目前其团队研制的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已获药监局批准,进行扩大临床试验,现在正在申请紧急使用。
陈薇在会上表示,除了"打疫苗",还有一种疫苗接种方式,那就是“双非疫苗”——即非注射、非冷链,比如雾化吸入的方式。
新冠疫苗采用这种雾化方式还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好处。
陈薇现场解释说,雾化吸入式疫苗只需针剂疫苗五分之一的剂量,且不用一瓶一瓶装,可以解决目前疫苗瓶子的瓶颈问题。相较于注射式新冠疫苗形成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吸入式新冠疫苗还可形成黏膜免疫,这三重免疫是最理想的状态。
什么是吸入式疫苗?它有何优势?
据相关资料介绍,所谓雾化吸入免疫,即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
在大会现场,陈薇院士也当场展示了一段视频显示吸入式疫苗的使用方式。
视频中,一名参加临床试验的武汉市民吸入从设备中喷出的雾化疫苗,只用了几秒钟就完成了接种,“疫苗微小颗粒进入了他的呼吸道和肺部。”
这种免疫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其对于上呼吸道保护能力不足的人群,有着更好的防疫效果,这一点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
Cell Host Microbe今年4月发表的一篇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抗体虽然可以降低病毒在肺部的感染和肺脏损伤,但是并不能抑制病毒在上呼吸道的感染。
而鼻喷疫苗可以提供目前注射疫苗所没有的“黏膜免疫”,这将有效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第二,使用雾化吸入方式免疫是无痛的,且拥有更高的可及性,也让不少害怕肌肉注射的人群,例如小朋友,有了更好的选择。
此外,吸入式疫苗还解决了疫苗接种的一个关键问题——专业注射接种的医护人员。因为对缓解和注射专业的要求,目前注射式疫苗需要集中接种,容易形成人群聚集,也让接种效率比较低。疫苗的冷链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很多偏远地区的物资运送造成了比较大的挑战。
而目前陈薇团队研发的这类吸入式疫苗,注入方式非常简单,可以摆脱专业的人员限制。此外,这种疫苗是非冷链的。这样疫苗的转运、储存和分发就变得极为自由。在重要环境下,可以直接通过社区系统免费发放,效率也极高。
该项目已经在今年3月23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正申请进入紧急使用清单,将为那些不愿打针的人提供更多选择。
吸入式疫苗已有先例 海内外加紧研发
吸入式疫苗听起来陌生,其实全球已经有不少使用先例了。在这次新冠疫苗研发中,不只陈薇团队,全球也有不少团队在研发吸入式疫苗。
此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3月8日发布消息称,芬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款鼻喷式新冠疫苗,计划几个月内开展临床试验。
据介绍,这款鼻喷式新冠疫苗是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基于一项基因转移技术研发而成。研究人员介绍说,由于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疫苗选择鼻腔给药,可能在人体中引起比肌肉注射更广泛的免疫应答。
赫尔辛基大学和东芬兰大学研究人员参与了疫苗研发工作,研发团队成立了一个公司负责这款疫苗的推广。据悉,接下来数月内,公司将在芬兰对这款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研发团队负责人、东芬兰大学分子医学教授塞波·于拉-赫尔图阿拉告诉新华社记者,已经有一些国家向研究人员表示可提供融资,目的是确保可以先期使用该疫苗。
在中国,最早进行吸入式疫苗研究的是厦门大学与北京万泰以及香港大学共同研发的一款以流感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这是一种在双重减毒的普通季节性流感病毒载体内插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基因片段研制而成的活病毒载体疫苗,通过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活局部免疫应答和全身性免疫应答发挥保护作用。该疫苗的临床试验于去年8月27日就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审批。
与此同时,国内mRNA疫苗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未来有望成为继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重组蛋白疫苗后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