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催生热词

双碳目标出台之后,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有些来自中央,有些来自地方政府层级。在系列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高频词汇。 


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立。这个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但是需要依靠其他非可再生电源作为灵活性电源以维持其自身稳定。这里的其他电源优先考虑非化石能源,现实选择是核电。关于核电发展一直存在诸多争论,焦点集中在安全性方面。双碳目标出台之前,争论一直持续。双碳目标之后,支持核电发展的观点显然占了上风。核电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稳定,而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稳定,一拍即合。近一段时期,核电行业的动作明显多了起来,比如成立相关核电的技术组织,出台相关标准屡见于报端。讨论着,讨论着,核电便火了起来。但上述这些核电的进展,不等于说有关核电的讨论就会停止,估计会持续下去。


其次是关于CCS/CCUS的讨论火起来了,讨论的同时相关的单位的行动已经开始。比如陕西和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了CCUS项目研究中心,中国石化投资建设十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排放大户国家能源集团2021年度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也是CCS,计划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50万吨级碳捕集装置项目,总预算3.86亿元,拟于2023年建成投产。CCS项目之前在全球的表现可以说一直不温不火。这次情况不同了。


再次是关于储能的讨论和发展主题火起来了。双碳目标之后,围绕储能主题讨论和行动渐渐多了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此外,江苏、湖南、福建分别召开了储能座谈会,众多发电企业、储能企业参与讨论储能的发展方向。江苏提出,要协同推进用户侧、电网侧、发电侧储能电站;福建提出,要从储能设备、新能源电池和海底储碳等方面深挖潜力;湖南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集中式为主、分布式为补充的思路。


氢能作为重要的人类终极能源在双碳目标出台后受到了石油公司的高度关注,也火了起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等相继发布,产业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其又恰逢“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即将启动,必将推动我国的氢能产业全面提速。石油公司的行动,是氢能“火了”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石化将氢能全产业链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中石油把油气与包含氢能的新能源并举,列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这也是中石油首次把含氢新能源提升到与油气同等的高度。


未来地热能发电也要火。地热发电是除核电之外,属于新能源电力范畴的又一稳定电源。地热发电的优势在于热能来自地下,供应稳定,可以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等影响。但地热发电目前规模很小,装机为高温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发电在全球发展缓慢,在中国也是如此。高温发电虽然在发电运行小时数方面具有较其他电源的显著优势,但资源地理分布决定了其选址的局限性。我国地热发电到2020年装机容量不足50MW,运行项目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新增装机区域可能在滇藏川地区布局。这一地区是我国高温地热资源的主要分布带。中低温地热,干热岩发电是理论上重要的新能源体系的自稳定力量,但其发展可能需要较长周期,业内预测到2050年干热岩发电方能实现商业化运行。


(作者供职于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