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工程加数字转型 让外高桥造船提前实现“双过半”

6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称“外高桥造船”)为山东海洋集团所属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十艘18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系列中的最后一艘——“山东德泰”轮顺利命名交付。


至此,外高桥造船上半年累计交船12艘(座)/175.2万载重吨,分别完成公司年度交船计划的75%和64%,承接新船订单26艘/351.7万载重吨,超额完成原定的全年经营任务,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双过半目标。


外高桥造船在7月1日之前奏响了完成全年经营生产任务的强音符,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贺礼,彰显了大型央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经济建设领域承担起的特有责任和担当。 


成本工程带来竞争力


外高桥造船之所以能提前实现“双过半”目标,一方面离不开“成本工程”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自2020年开始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成本工程”,要求下属企业狠抓效率效益提升,深化采购成本治理,妥善管理外包外协费治理,处置好人工成本治理。


希望他们从产品升级要效益,大力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常规产品的优化提升;


向效率提升要效益,着力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研发设计水平,推进精细化生产组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加大对质量安全工作的管控力度;


同精细管理要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和运营效率,推进关键领域的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加快提升集团公司协同化管理水平。


为此,外高桥造船在中国船舶集团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夯实大型邮轮主体地位、提升民船海工盈利能力”年度经营方针,全面聚焦“协同、创新”的管理主题。


面对邮轮、民船、海工三型产品全面发力给公司生产资源带来的全面挑战,以及自年初以来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飞升、钢板大幅涨价和汇率升值等成本压力,外高桥造船厚植国企党建优势,围绕关键、重点、难点项目组成团队开展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区和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凝聚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同时,外高桥造船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压缩精简一批非行政组织机构,构建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促进企业技术、管理和生产各领域的资源协同。


根据产品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外部场地资源动态规划与平衡机制,实现存量资源最大化利用,保障集团头号工程大型邮轮的建造需求,平衡好民船海工产品的生产经营。


外高桥造船还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开展了全业务流程成本分析,紧紧抓住影响成本的牛鼻子,制定170余项降本措施,切实推进成本工程建设。


数字转型形成新优势


另一方面,外高桥造船近两年一直加快数字转型步伐,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领域,外高桥造船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抓手,正式启动知识工程(一期)项目建设。


除了数字化船坞和智能船厂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外高桥造船还持续完善SWS-TIME系统各专业模块和接口建设,SWS-TIME集成式信息中枢的职能更加凸显,助力巩固公司在传统产品领域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重点地位。


不仅在船舶设计和制造领域,甚至在一些向来粗放管理的地方,外高桥造船也通过数字化管理来提高效率。


比如,对于船厂堆场的管理,传统上一直处于凭经验管理的状态,主要工作均依靠调度人员的经验及场地安排堆位,随意性很大,致使堆放顺序混乱,也就增加了查找的时间成本和人工确定的人力资源。


外高桥造船自导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来,类似于钢板卸货、移垛、出入库等原来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流程,均实现了“机器换人”。相关技术人员只需要关注那些无人化智能改造后的自动转运小车是否正常。既解放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另外,数字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解决了错漏难题,增强安全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据相关负责人测算,仅钢板这一项物资,便可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20%,降低能耗成本20%,节约人工成本300万元/年。


数字化转型切切实实地让外高桥造船在“邮轮引领、一体两翼”战略转型中确立了新优势。


“大型邮轮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一艘13万总吨级的大型邮轮,单价达到7.7亿美元,相当于9架波音737的价值。”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企划部副部长陈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2019年10月,外高桥造船承建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点火。截至2021年5月底,国产大型豪华邮轮总段制作进度已达86%。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船体起浮,2023年完工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