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全链条布局企业创新活动

在国务院新闻办7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了6%。在科技战略前沿领域,我国突破能力大幅跃升,科技体系化建设、研发主体的创新能力都大幅提升,接下来将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刚表示,要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把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增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全链条布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体系化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协同布局;科技创新中心、自创区、高新区、创新型省市等区域创新高地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带动


那么,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如何?还有什么考虑和部署?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介绍说,我国的科研基地与条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持续推进建设了五百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了十三个国家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优化调整形成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些科研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国家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也看到,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一些大科学装置都投入了使用。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9.2万人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不断增长,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的科学家屡获国际各种重要科技奖项,比如“克利夫兰奖”“庞蒂科夫奖”等等,在量子通信、物理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信息、纳米科学、催化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命健康等关键技术领域,也就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领域,我们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许倞说,面向未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强化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下一步,科技部将更加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一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另一方面,要强化需求牵引和应用带动,注重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


许倞表示,在政府层面,完善布局、深化改革,加强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倾斜支持,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支持薄弱学科和冷门学科。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和管理方式,营造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创新“无人区”。


鼓励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


在引导有优势的地区创新发展方面,科技部积极推动区域创新高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


据王志刚介绍,“我们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9家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50%,创造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2%,人均劳动生产力是全社会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3。”


“积极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和孵化器载体对创新创业的集聚放大作用。”王志刚说,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3784万个就业岗位,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创业就业的科技人员达到480万人,当年带动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51.6万人,吸引更多优秀人员投身科技事业。另外,科技部去年启动了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提供科研助理岗位16.7万人,挖掘创业孵化机构、创业企业1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参与大学生超过了230万。


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中央部署,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三是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更加体系化、制度化的政策举措,推动东西部科技合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的科技贡献。


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经济的细胞。强化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一个核心任务。


如何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下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这是在机制上,在政策上加以鼓励。特别是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把上下游贯通起来。” 科技部高新司司长陈家昌表示,要建立高新技术平台,包括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此外,在政策保障上深化改革,从科技金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关于政策落地的问题,还要精准支持。“一方面把现有支持企业创新的一些政策更好地落地,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出现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方说他们已经迈入了基础研究或者关键技术核心攻关非常有动力的阶段的时候,一些新的手段要跟上,及时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政策。” 陈家昌说。


制定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及科技行动方案


发布会上还介绍了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考虑和安排。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进行战略方面讨论。各方普遍认为,科技是保障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吴远彬说:“根据战略研究,目前正在制定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及科技行动方案,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新能源技术、碳中和共性技术、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艺技术、面向碳中和的前沿颠覆性技术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和示范,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切实加强科技支撑。 ”


目前,科技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作了三方面工作:


系统部署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专门研究制定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等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编制发布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引导全社会绿色技术升级。


大力推动污染防治的科技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0个重点专项,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系统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相关技术供给,自主研发的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污染物超低排放、污水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等多项关键技术及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在长三角三省一市选择典型高新区,组织开展污水近零排放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深圳、太原、郴州等六个城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针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以科技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在珠三角探索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为全国同类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