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战机背后的工匠精神

7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媒体见面会,四位中央企业“两优一先”代表用他们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央企好榜样 建功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高铁润滑油第一人伏喜胜:让润滑油技术持续追踪中国高铁速度


坐上高铁,人们感受到的是它快捷舒适,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润滑油在其中的作用,更少有人知道,伏喜胜及其团队为这一作用曾花费10年时间。


被誉为中国高铁润滑油第一人的伏喜胜,是中国石油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创建了四大润滑机理,发明了三大复合剂和26种新型润滑油,打破9项技术壁垒。


他带领的团队发明的高铁齿轮润滑技术全面超越国际上最先进的两大技术,首次实现了中国原创润滑油技术在“复兴号”上的成功应用。伏喜胜说,下一步要持续追逐高铁速度,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润滑油。


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的自主技术高铁专用润滑油传动效率与日本油相比提高3%,与德国油相比提高15%;高速性能与德国油相比提高33%,与日本油相比提高67%。


专利产品替代进口油为国家节约12.5亿元,新产品每年新增利润1.5亿元。研发的润滑油产品在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新型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助力中国制造高端装备及军用装备。


伏喜胜说:“我一辈子就想干好一件事,就是把国家润滑油事业做好。”他也是这样践行的。


在伏喜胜看来,国企党员在企业中首先就是要发挥模范先锋作用;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奉献自我;而国有企业更应该是创新的策源地,国企党员要具有创新精神,助力企业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伏喜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成果4项。授权发明专利32件,全部实现工业应用。


“华龙一号”掌舵者邢继: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进取


邢继,中核集团“华龙一号”(ACP1000)的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从顶层方案、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到相关重要实验验证等型号研发工作,形成了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到底有多厉害?


其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采用“能动和非能动”安全理念;大幅提升抗震能力;可抗大飞机撞击。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先进核电技术的垄断,使我国成为具有独立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压水堆核电技术创建自主品牌,实现系列化和跨越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也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而邢继就是“华龙一号”的掌舵人。他说,他的作用就是为团队在关键路口指明方向,能够看得比别人高一些、远一些,从而把大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邢继说:“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长期的工作。坚守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才可以在最困难的关口,有挑战自我、持续向前的动力。”


谈及困难,邢继坦言,创新研发中的难题举不胜举,而最令邢继记忆深刻的是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也是所有核电行业从业人员都忘不了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改写了全世界关于核电安全的标准。


那天日本遭遇了里氏9.0级大地震。地震导致核电厂所有的厂外供电丧失,厂内应急柴油发电机电源、直流供电系统均遭遇灭顶之灾,核电厂顷刻之间丧失了所有的交直流电源。由于电力完全丧失,外部救援无法实施,1、2、3、4号机组的堆芯迅速升温,锆金属包壳在高温下与水作用产生了大量氢气。燃料厂房相继发生氢气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周边泄漏。


福岛核事故令全球高速发展的核电按下了暂停键。中国政府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暂停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并在《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中,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标准。


“当时,中核集团已经奋斗了十多年,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审定,眼看具有三代特征的CP1000项目要正式开工,却突然被叫停。”邢继说,“但我始终认为中国需要核电,国家发展核电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只是政府对核安全的要求更高了。”


因此,他当时想的是如何尽快地把团队从迷茫失落的氛围中拉出来,按照国家提出的“建造国际上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的要求,和同事们一起拿出安全标准更高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后来的“华龙一号”。


邢继说,这份支撑的力量,就是激励了几代核工业人不断进取的“两弹一星”精神。


他说:“中国核电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是时候崛起了。如果我们这代人能够再做一些努力,这个目标就会变为现实。而如果我们放弃了,就放弃了这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劳模创新实训基地领头人王刚:产品质量永远放在第一位


王刚,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也是沈飞成立的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的班组长。


王刚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在高精度零件加工、薄壁件加工等方面掌握了一系列技术绝活,曾两次夺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冠军,被誉为“双冠王”。


他善于创新,多次参与重要生产研制任务,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了数百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万元。


王刚说,他始终记得师傅对他说的,飞机制造中,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他对每一件产品都如同加工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并创造了连续20年无废品的最优纪录。


然而,王刚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201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刚肩负起新的使命,沈飞成立了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他任班组长。


作为团队带头人,他白天利用班组会把自己多年总结积累的加工绝活与大家分享,晚上通过社交软件与班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共同研究技术,携手创新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王刚班形成了“点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四最”工作风格,逐渐成长为能人聚集的高手团队。


他带领的王刚班被称为高手团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班组员工十余次获得各级技能大赛的冠军,在班组建设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王刚班模式,班组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他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成为了职工创新的领军团队,被称为“生产线上的120”,能够快速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为公司的科研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群工作新模式的开拓者贺宜:扎根中国电建党务工作第一线


贺宜,中国电建集团党委群众工作部副主任、团委书记。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扎根党务工作一线,创新推进“1+X”学习模式、“三个一”调研法、“十查十看”督导法等,主责完成的6项党建课题荣获中国电建党建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工作经验多次在行业系统作典型交流。


她从生产技术员做起,从事过党建、纪检、宣传、组织人事、巡视巡察、工会、共青团工作。


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与职工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她发挥女性严谨、细致、有亲和力的特点,用情服务,创新实践,特别是立足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的特点,积极探索党群工作新模式,在“互联网+党建”、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党建带团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她创新“一带一路”党建工作,提出“五融入、五同步”工作法,主责完成的6项党建课题荣获中国电建集团等优秀党建政研课题成果奖,所在基层党组织连续四次被中国电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单位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她先后指导成立1000余支疫情防控党团突击队,助力精准扶贫,带动120余位贫困村民实现就业。创新提出“六带六力”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中国电建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中央企业10家推优入党试点单位之一。


贺宜苦练技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生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先后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