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管理方式是把握矛盾的“度”

管理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合适的管理方式,来自于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平衡把握。凡事过犹不及。比如:严格管理不等于简单粗暴,人性化管理也不是全然放任。


严格管理与人性管理


面对市场竞争与客户,企业提高服务标准,这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需要。严格管理是基于客户的严标准、严要求。严格管理不是简单粗暴,不是以处罚为目的;严格管理不是道德绑架,不是不允许员工犯错误,不是夸大错误或贴标签;严格管理不是脱离事实,不是不接受员工陈述的理由和申诉。


人性化管理不是讲人情、搞关系、一团和气,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员工,而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了解人性的基础上,牵引员工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人性化管理与严格管理是一种辩证关系。比如员工打卡问题,有人说打卡的企业没有前途。这就是个极端说法,要根据企业成长所处阶段、企业自主管理意识程度等。比如:某研发部员工为了技术测试加班十多个小时,第二天在家睡着了,没有请假,结果被人力资源部处罚。该员工知道后愤然提出离职。


对于以上问题,其实就是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对于不能适应弹性工作的岗位,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知识员工的工作是弹性的,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太大的意义。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思维并从事知识创新活动。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


知识成果具有无形性。由于在知识型企业里,员工一般以跨越部门以及组织边界的团队的形式工作,很少独立工作。因此,劳动成果多为团队智慧的结晶而无法分割,导致个人绩效难以衡量。


更重要的是,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多为知识产品。比如在知识型企业,知识员工创造的是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或服务,其工作的成果也许凝聚在一个新软件系统的设计中,磁碟有价而其包含的知识无价。


坚持效益可量化,这个导向支持了业务扩张,但也导致现在不能量化的评价活动很难被支持,很难取得业绩收入的事情不会主动去做。


比如一些支持性或者是平台型的部门,因为它的成果难以业绩量化,如果大家主动去做了,老板认为你无价值,很容易被老板“干掉”。


不能量化就不能被管理。在数字化时代,企业要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比如企业决策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薪酬激励效果需要数据说话,否则主观成分较大,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能够量化就去量化,不能量化要细化”。对业务部门考核要由量化的业绩来计量;对于知识员工、职能部门员工要基于绩效提升,不能盲目要求事事量化,要聚焦关键岗位与绩效辅导,要基于持续改进。


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


要结果,不唯结果。没有结果,一切都归零。但“结果导向”的文化,也催生了“设备带病作业抢产量”“外来人才短期没有业绩就无法呆下去”“这个项目做了没有效果,那就再做一个项目”“牺牲品质追求产量”等现象。所以,我们要结果,不能“唯”结果论英雄。


高层领导做高度,正确把握企业运营的方向。高层领导工作重点关注未来,聚焦公司战略目标、重大问题或瓶颈,不偏离战略主航道。对高层领导考评以目标与结果为导向,述职考评不宜过多,以年度述职为主,确保高层有足够时间解决关键命题。高层干部要以事业合伙人机制考核评价,激发对长期使命对追求,避免短期业绩导向。


中层领导做宽度,摒弃本位主义,促进纵横协同和当期业务绩效完成,辅导下属,优化工作方法与流程,让工作更高效。中层领导要定期绩效检讨与改善,对其激励要长短期兼顾。


基层员工做深度,强调工匠精神;过程执行力强调日清日结、日清日高;要写工作日志,做到“事前问清楚,事中快反馈,事后快总结”;通过日常例会形式述职,基层员工及时考核、及时奖励;员工汇报工作时,多谈结果,少谈过程;开展工作时先关注过程,后检查结果。


(本文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