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的能力,决定组织和个人能走多远
《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推荐序
■ 作者 吴军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两个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相比之下,第二种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机会总是有的,错过了一次,过后总结经验教训,或许还能赶上新的机会,但是在危机中一旦失利,就可能失去一切,从此被踢出游戏。即便勉强渡过危机,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回到原来的状态也是很难,更不要说发展了。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投资损失了50%,他下次需要增长100%,而不是50%,才能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学会应对危机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能力。
危机随处可见,不仅仅存在于9·11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也存在于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比如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时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后一种情况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很多人觉得无论何时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能远离危机,事实上,当他们从那个安全的地方走出来时,就会发现周围已经发生了巨变,以至完全不认路了。
应对危机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甚至进一步讲,有没有系统方法可供学习,以便在危机到来之际能够从容不迫地,按部就班地应对?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每一次危机都会有差异,但是另一方面今天确实有一些系统的方法能够让我们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应对危机,最终达到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或者在危机发生之后将损失降到最低。《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一书,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渡过动荡时期。
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危机到来后的应对措施上,它核心的观点是通过建立不同于平时的领导力,快速反应,合理调配资源,快速渡过危机,并且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对于一个大型组织,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全世界,领导的能力会对危机的应对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通常的领导力,而是处置危机的能力,它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是认清自我,即在危机发生后,领导者作为一个个体,如何了解当前自己和机构所处的位置,评估危机的真实情况。只有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其次是协作,即让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当危机发生后,解决问题走出危机绝不是靠一个领导能够做到的,需要协作共融,而组织内的每个人,不同的组织,需要各司其职。作者将危机应对中的这个维度称之为情境,因为我们不是在一个点来处理危机,而是在一个影响面很大的环境中。如何让一群人和多个组织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对于渡过危机至关重要。
最后是资源的调配。资源永远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危机时刻,危机应对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调配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益。任何一种应对措施,都会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有些时候,需要牺牲一些局部的利益,换得对危机的解决。对于那些利益会受损的局部,如何进行沟通,保证应对措施得到贯彻实施,是领导力的一部分,作者也称之为联通力。在危机时,通常的资源调配思路可能不再适用。比如,如果在灾难面前,领导者采用左右逢源的做法,会错过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刻,领导者需要在有限选择中拓展思路,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替换项。在危机中,所谓好的领导,是有非凡见解,能够及时做出变革;而平庸的领导,则是跌跌撞撞,令人失望。
作者将这三种能力,定义为应对危机时的“元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最基本的领导力。全书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元领导力而展开的。当然,作者并非简单地说教,而是采用案例教学。在书中,他举了大量的实例,包括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H1N1流感等等。通过讲述相关组织在处理这些危机时的得与失,帮助读者学会应对危机的方法。
虽然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部分篇幅讲述领导力的训练,但是这些能力对不担任领导的个人也是有用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任何群体危机中,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无论是协作,还是资源的调配,都需要个人的协助,因为应对危机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事情。其次,每个人在人生中也会遇到危机,比如失去工作、失去家庭成员、任务失败、社会变革导致生存环境的丧失,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位领导者,虽然他领导的人可能只有他自己。任何针对领导者的能力,对个人都是有用的。
今天还有一些人天真地以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提升,法律法规的健全,出现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但事实却是,今天的危机并不比100年前更少,它们造成的危害也不会更小。当人们将关注点放在防范曾经发生过的危机时,就会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出现危机的隐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女王曾经问那些经济学家,怎么这么多学者没有一个人能预见这场危机。这个发问让学者和教授们无地自容。但真实的情况是,但凡经济学家能预见到的风险,政府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就会做出防范,以至它们不会酿成危机,这样大家并不会意识到我们曾经避免过多少场危机。当然风险的防范总会出现漏洞,当某个漏洞没有及时被发现时,它就成为了危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世界对金融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防范,但是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一次出现的新危机不在金融领域,不在经济领域,而在全球卫生领域。
本书在讲述危机的同时,也看到了任何一场危机都可能会变成一个机会的转折点,因为成功应对危机之后,它有可能坏事变好事,比如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以及下属的交通安全管理局,它保证了美国在随后近20年免遭严重的恐怖袭击。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丘吉尔还讲:“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当一个人从危机和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振作起来,把失败转化为激发韧性的动力时,他将获得最后的成功。
进入21世纪,全世界已经经历了9·11事件所带来的全球性宗教与文化的冲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大家当前正在经历的公共卫生事件,这还不包括各种地区性危机。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大约每7~10年就会发生一次,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命周期内大约要经历10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防范风险,应对危机,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本文摘选自《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作者[美]伦纳德·马库斯、[美]埃里克·麦克纳尔蒂、[美]约瑟夫·亨德森、[美]巴里·多恩。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