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企诗歌的嘹亮之音 《齐冬平诗选》的基因和风骨
诗人李瑾转来《齐冬平诗选》嘱我评论。翻阅之下,不由得心潮起伏。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曾因体制不顺、经营不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的国有企业被当成了社会包袱和改革对象。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由于不断探索“两权分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果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小说的形式揭开了“老国企”求变的历史帷幕,齐冬平的作品则集中反映了“新国企”发展的现实成就。
不得不说,“新国企”虽然承担着传统国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执政党物质基础所赋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并承担着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影响和带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作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龙头作用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阵地作用等诸多新的历史使命,但反映“新国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篇什却鲜少问世,这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要求不合拍,也与诗歌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彰显一个时代的风气”的使命不匹配。这个意义上,齐冬平作为在中央企业工作三十余年的中坚人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去深切回应、反映国企改革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全方位的促动,是当得起“新国企”诗歌的代言人和旗手这样的称号的。
所谓“新国企”之“新”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曰使命新、体制新、机制新、思路新、战略新和文化新。这意味着,当国有企业以崭新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时,她急切呼唤具有现实品格的诗歌作品去抒写、颂叹和构建关于经营生产、发展变革的“主人翁”式的经验、情感和梦想。《齐冬平诗选》共分为六个部分,虽然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只有两个专题,但这是诗集里面最厚重、最坚实也是与时代/历史结合最密切的章节。在《创业者之歌》《“焊”武帝》《凝固的山口》《中冶人的赞歌》《中冶礼赞》《中冶旗帜》等等这些作品中,齐冬平将“新国企”置于当代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客观宏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既凸现出作者的现实使命感和对求新求变求效益的迫切企盼,又展示出社会发展的律动和生活变迁的悠长画卷。也就是说,这些描述“新国企”的诗歌中,深广的现实视野和对时代的热烈关切是主基调、主旋律。
显然,在齐冬平笔下,“创业者”这个核心概念或者说形象不只是属于一代人,而是涵盖了父辈和今天的我们在时代面前所作的选择或所做的答卷。比如他的《创业者之歌》:“仲夏的夜,我们远离儿女情长/挑灯夜战,失败的泪水里有亲人陪伴/成功的喜悦,理解父辈当年创业的艰辛/满月笑了,星光是那样的辉煌璀璨/雨水和汗水将所有的累与痛洗涤/金秋时节,山花儿绽开笑颜/五谷圆滚滚,笑呵呵地走出田野/如同我们的创业之路,通往收获季/冬雪飞舞,把我们坚毅的品质再摔打再磨炼/不懈怠,用心创造,追求一流的创意和产品/创业园内,同样梦想的人,实现共同的梦想/民族复兴的旗帜下,做真情真心真正的自己/新时代,我们用心铸造世界,无愧有为一代。”作品中,齐冬平并没有着力去演绎一种公共性/抽象的国有企业经验命题,而是试图以国有企业改革的真实而曲折的历史事实为背景,集中展现他们的主人公坚持不懈、奋进搏击的心路历程,进而回击这样的人生/时间命题:“也许穷尽一生……/但我们无愧于这一次宝贵的生命啊。”
李瑾在《谭诗录》中提出:“一切诗歌都是叙事的……没有叙事就没有诗歌,即便诗歌表现为抒情也是建立在叙事基础之上……诗歌兴于事、立于事、成于事。一个诗人不会凭空而有感,如果要写,一定是被和生活并列而行的事件/时间击中了。某种意义上,抒情是怎么写的问题,而叙事才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认为诗歌是抒情的,不过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技艺/诗性而忽略了我们自身/诗质。”齐冬平的诗质就在于他省去一切浮躁、铺张的简朴之笔的同时,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去创作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丰富的诗歌作品——这种“行动”本身就是繁荣国企文学、塑造国企精神的“创业者之歌”。毫无疑问,齐冬平充满创作理想和激情的诗歌来自于“现实”这个宏大的文学母体,同时他又是一下下被新常态下国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击中的,比如《中冶人的赞歌》:“看吧/这是段段用心熔铸的历史/几千年的冶金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属于中冶人/听吧/这是段段必须高昂的歌声/几代中冶人铿锵前行的路上/不耽误不懈怠格外深重/70年前,炮声轰鸣/解放了的东北重镇抚顺/中国五冶诞生/就有了中冶人肩负的庄严使命/这是多少代中冶人的共鸣啊。”
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通常的认识是,中国诗歌传统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诗人血脉里奔涌不息的强大基因。在齐冬平的创作中,他突出强调“写什么”即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和“怎么写”即写作技术问题保持着距离——他的创作手法就是直抒胸襟,比如《中冶旗帜》:“中冶旌旗迎风立 /鳌头独占笑蔚蓝/我们激情豪迈地歌唱/站在高山之巅,七月流火/中冶人斗志昂扬/“9·25”宝钢湛江符号里/中冶人用智慧和汗水倾力创造/世人惊叹,分外荣光/这是世界效率最高的绿色碳钢板材生产基地/世界首套焦炉烟气低温脱硫脱硝/工业化示范装置/笑谈间攻克世界性难题/成就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中冶人指点共和国火红的岁月/“国家队”演绎激情年代。所谓“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齐冬平显然知道诗歌是人类思维与现实存在相结合的产物,故而他通过观察、思考、解读,把握新时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质、新质和异质,将宏大而幽微的直抵生命内核的生命潜质借助国有企业这个意象揭示出来。
当然,国有企业的“使命”不只是制造产品,它身上集中体现的是国家队的巍峨形象,就宏观层面而言,国有企业必须在坚持国家站位、坚持“双轮驱动”、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集中发力,更好地“走出去”,搞好经营的同时全面打造具有全球综合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产品技术“走出去”,更是文化形象“走出去”,而作家包括诗人的职责就是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形象宣传,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组诗《在大洋的那一边》描写的就是作为投资开发商的中冶及其所属企业,是如何通过融入所在国展现自己的软实力的:“2018APEC坐落在总督路的尽处/与一排雨树相伴/色彩在热浪中跳跃/蔚蓝与金色的市标/成为人流过往/瞩目的中心/几个月后的深夏/会在雨声和雷电中来临/航班从四面八方/搭载着不同的色彩/赶赴一场盛宴。”这种书写意味着,诗歌面对现实时秉持的人民的、时代的立场,不仅是诗人自己对个人创作立场、方向的定位,也是文学这一文化样式对新时代价值要求的答复,而这种揭示现实生活本相、时代特质以及书写丰富心灵世界的作品,正是我们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共鸣的矫健步履。
(安歌,女,博士,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