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石化的“造血”式帮扶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选派12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郯城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走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齐鲁石化帮扶的11个村,处处可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第一书记”的带领和帮助下,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两委”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了,大棚蔬菜、二胡等产业扶贫项目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变了……

以条件最差的东五湖村为例,“第一书记”到任前,东五湖村没有一条硬化路,老百姓反应强烈。“第一书记”高鹏到任后,统筹规划,主动协调筹集资金,将全村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东五湖村一跃成为全县道路条件最好的村庄。

2012年开始,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分4轮选派12名优秀党员干部到郯城县帮扶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8年来,公司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党建保障,致力产业扶贫,精准挖穷根,精准定措施,精准抓落实,发展特色优势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百姓的高度评价,群众自发立碑纪念。

齐鲁石化被评为山东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高鹏被评为山东省“第一书记标兵”,涂翔被评为中国石化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临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多次发来感谢信,对齐鲁石化在扶贫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凝聚脱贫合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简单的救济、帮扶,而是要从根本上坚定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念,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真正主人。

郯城县位于沂蒙山南麓苏鲁交界处,人口近百万,是山东省的扶贫重点县。2012年,齐鲁石化首轮选派的高鹏、刘凯、孙向军、吴涧飞等“第一书记”主动任职三年,深入实践,细致研究,精准找穷根,精准定靶向,为后续三轮的扶贫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主要的工作机制。

通过调研走访,“第一书记”们发现,造成各村贫困落后的主观原因是思想上惯于“等靠要”,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经济上追求“短平快”,没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规划;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缺乏“真本事”,号召力不强。客观原因是农民在致富路上遇到政策、技术、资金、信息、市场五只“拦路虎”。他们充分认识到,脱贫工作关键在于转变人的观念,统一思想,探索实施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消除致贫落后的根源。

思想引领。“第一书记”抓住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等有利时机,积极向农民宣讲强农惠农政策等相关内容,掌握政策,指明方向,制定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资源优势,分析发展前景,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克服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增强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制度保障。他们建立了村“两委”会定期办公制度,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制度和议事制度等。定期召开支部会议研究问题,召开党员大会通报重要事项,坚持民主决策,推动村务公开,提高执行制度、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和自觉性,用制度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挥出制度的实效。

实施理念引领和制度保障后,各村基础组织建设和群众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村干部到村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合力。

注入幸福活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第一书记”坚持把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带头人、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队”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他们带领驻村工作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支部书记核心作用的发挥,经常与村“两委”成员真诚沟通,引导他们淡化家族意识,强化全局观念;上党课、讲党史、重温入党誓词、亮出党员身份,提高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提升了党员的荣誉感、神圣感、责任感。

驻村期间,“第一书记”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将扶贫工作向深入推进;结合实际精准实施了“八大工程”,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变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打造“四个乡村”:去除脏乱差,打造美丽乡村;摒除“等靠要”,打造富裕乡村;弘扬正能量,打造文明乡村;建设好支部,打造和谐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注入幸福活力。

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帮扶村全部平整,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有的村硬化道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在群众中广泛组织文艺演出、科普宣传、学生夏令营等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监控摄像头,保障百姓安全,厕所改造全覆盖,街道大面积绿化,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举办创业技能培训,培训教师上门服务,提供专业化的帮扶,培养了创业骨干。

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帮助农民克服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致富的“拦路虎”,明确泉源乡最大的优势在于土地,从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入手,实现产业富民。

实施社会事业提升工程。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完成各村卫生室及服务点建设,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村村有保洁员,基本做到了庭院卫生、村容整洁。

实施关爱暖心工程。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低保困难户、困难儿童等群体,传递了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解了燃眉之急。

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协调县、镇卫生部门,免费为帮扶村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协调城镇医院与当地政府签订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血液透析等慈善救助协议;组织贫困助学等活动。

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强化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发挥,帮助村支部书记学习新理念,“走出去”取回致富经、管理经、处事经,引导他们真心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培养他们为群众的服务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群众信任的“主心骨”“定盘星”“领头人”。

激活内生动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郯城县泉源乡水土资源丰富,5万亩良田连成片。“第一书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反复思考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等问题,制定了“符合上级政策、符合百姓意愿、符合当地实际”“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村干部后村民”的“三符合、三先后”措施,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业,从黄土里刨出“金娃娃”。

在东五湖村,他们以支部建设较好的两个村作为试点,进行胡萝卜、土豆等露天蔬菜种植,协调技术人员、寿光农艺师到田间地头指导,通过媒体开展网络销售,20万斤土豆销售一空。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希望。露天蔬菜种植成功后,他们乘势而上,带领全村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成功培育出了大棚蔬菜的致富项目,引领全乡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乡党委政府研究借鉴齐鲁石化帮扶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统筹21个帮扶村的扶贫资金,连片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将泉源乡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亩,成为泉源乡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并向郯城县北部进行推广。时任山东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的蒋石宝在视察齐鲁石化帮扶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时称赞:“你们找对了路子,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见到了成效,为帮扶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特色生态农业、手工业等建设,各帮扶村培育了大棚蔬菜、二胡小镇、菌菇种植示范园、特色树莓种植等产业致富项目,建立了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了整体脱贫。

2012年至今,齐鲁石化选派的“第一书记”坚持以“精准扶贫”为目标,协调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各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村建立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培育的大棚蔬菜项目改写了当地没有冬暖式大棚的历史,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的二胡项目带动了当地成为江北最大的二胡生产村。这些经验和做法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向周边乡村进行了推广,集体和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证了帮扶村走上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系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