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逻辑

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动机,一般是想做大,但所在行业市场空间有限。像银行、保险、汽车、石油等规模巨大的行业,多元化并不普遍。

很多企业家并不了解多元化的弊端,往往看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结果导致企业衰败甚至破产。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春兰空调是非常棒的企业。那时候,格力还不大,但是春兰空调做大以后就进入了很多行业,今天的春兰已经远不及格力了。

雨润当年也是非常不错的肉类加工企业,和双汇不相上下。双汇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肉类,而雨润在做大以后进入各种行业,包括房地产等。雨润这些年过得也不好。

从全国性的大企业来看,多元化的大企业是比较少的。海尔当年也做了很多行业,后来都砍掉了;万科当年也搞多元化,后来也砍掉了,所以他们都是砍掉了原来的多元化业务,专精主业,然后走全国扩张性的路线,才做到如今的规模。

多元化企业大部分都在地方上,在一个市或一个县,业务涉及各种行业,包括超市、酒店、房地产、餐饮、制造业等。这些企业几乎没有做得很大的。在一个地方,同时做多种行业也能赚到一些钱,但是做不大,要狠心把业务精简,那才有做大的机会。万达如果走多元化的路线,王健林很难成为首富。

为什么多元化的企业很难做大呢?因为一个多元化企业的经营者,要思考各个产业方面的事情,而每个产业之间差别都很大,各个产业的供应链特征、财务特征,它的商业模式以及营销都不一样,企业家精力和领导力是有限的,最后导致顾此失彼。

为什么地方上一个多元化企业曾经可以过得挺好呢?因为以前地方上没有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如果一个全国性巨头企业进到地方,比如海底捞、万达广场、万科、恒大、碧桂园等以及一些快消品巨头,进入三、四线城市,对当地的相关产业的冲击可以想象。当地的企业,管理是粗放的,他没有专业化能力,产品不行,品牌也不行,它能够抵抗巨头的竞争吗?

现在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餐饮、零售、酒店、房地产、各种制造业巨头,都在进入下沉市场,三、四线地区的一些企业,需要思考,这些巨头来了,你怎么办?

(作者系企业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