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大趋势

2021年是市场经济的调整之年,是民营经济的动荡之年,是社会情绪的喷发之年,是互联网企业的失色之年。那2022年呢?

2021年是个什么年

我喜欢做企业的微观调研,每当我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上感到忧虑、担心、焦灼的时候,我就会去到一线观察,这会带给我很多信心。

究其原因,是中国企业,特别是长期专注于生产型创新的企业,不仅给我们造了饭碗,也促进了今天中国很多知识、科技的不断扩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整个市场化的专业程度、创新程度、品质等等。这是一股鲜活的力量。

因此在一年的尾声,我想来聊聊“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或者说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年是个什么年?

首先从一些问题出发来看,我认为2021年是市场经济的调整之年,是民营经济的动荡之年,是社会情绪的喷发之年,是互联网企业的失色之年。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还在增长,但它们的估值普遍有比较大的下降,像互联网教培行业几乎是全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垮塌。

另外,我还想谈谈2021年的几个关键词:

1. 中国科创主题的深化之年

中国对科创的重视并非始自今天。 

1986年中国的863”计划,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到了自主创新战略。

但应该说,2018年底的“孟晚舟事件”和20195月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事件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我们意识到:科创这个槛不过,中国的伟大复兴这一关也过不去。

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当年7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

科创板作为服务知识创新型经济的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组成部分,这几年发挥了很大作用,2021年我们又有了北交所,是服务中小型的创新企业的主阵地。我觉得科创的主题还在持续升华。

2. “专精特新”的弘扬之年

2021年工信部发布了一个计划,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概括起来就是“百十万千”,通过这个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我们希望中小企业不断做优、做强,掌握某项“独门绝技”,把目标盯着单项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3. “双碳文明”的启动之年

2021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这项工作全面正式开启。《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5个方面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如能如期实现,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这也将深刻影响和重塑中国的工业体系、能源体系。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80%以上。

这方面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资本市场上,跟“双碳”有明确相关性的很多公司,比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他们的业绩也有非常明确的提升。

4. 国企地位的提升之年

2021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起来一共有143家,如果剔除掉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企业,中国大陆的企业不到130家。

这其中,95家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以及地方国资和地方财政厅的企业,比如属于福建省财政厅的兴业银行。

换句话说,2021年全世界规模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在其中占了接近20%

考虑到现在还在成立新的央企,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也在合并和充实,根据我的判断,未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数量占到25%也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国资委数据,2021年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央企,利润增速远远高于民企,所以我觉得2021年是国企地位的提升之年。

最后,2021年其实也是第三次分配的点题之年,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

以上是我对2021年一个总体的看法。

行业悄然变化 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不久前,《财经》杂志旗下的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做了一个研究:

他们把A股上市的所有公司分行业和2020年对比,以收入和利润为指标,各占一半权重,把每个行业的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和2020年前三季度同比,最后分析出十大收缩行业和十大扩张行业。

装修与园林同比收缩了30%

火电收缩了,因为煤价上升而电价难以调整;

养鸡、养猪行业收缩,因为现在刚好在猪周期的下行,但应该差不多结束了;

餐饮与酒店、商场与超市、旅游与景区、航空与机场,这些行业跟疫情紧密相关;

最后教育和房地产的收缩跟国家政策的调整相关联。

收缩行业中明显是服务业占的比较多。我认为有两大主导因素,一个是疫情影响;另外一个是影视、教育等与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有所关联。

而十大扩张行业是钢铁、化学原料、生物制、,被动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其余还有有色金属、光伏制造、医疗器械、锂电池、集成电路与芯片显示器件。

很明显能看到,扩张的行业是制造业占多数,既包括偏上游的材料,也包括跟科创、新能源、半导体相关的制造业。

换句话说,2021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服务业的行业收缩,而制造型的行业扩张。

除此以外,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以阿里巴巴为例。

阿里巴巴2014919日在纽交所上市,当天收盘价格是93美元多,现在阿里巴巴股价最低时只有112美元左右。2020年阿里股价最高时312美元,现在缩水了一大半。

换句话说,整整7年多时间,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企业,在有巨大利润增长的前提下,估值反而没有多少提升。

并且阿里巴巴现在市盈率只有十几倍,变成了一个传统企业的估值,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变中自有不变 趋势正在发生

2021年很多民营企业家内心都有各种各样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受到调整影响的企业更是如此。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地产去金融化、医疗去市场化、教育去资本化、媒体去非公化、互联网平台去垄断化……这些的的确确在发生。

但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仍然在一个大的增长周期里面,国运依然在我们这边。

一方面,从1978年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6.5%,到2020年达到美国的73%,我们国家即使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被各种措施打压、疫情突袭的最近几年,经济总量也没有停止过增长。

从基本趋势讲,中国经济的体量仍然在增长的上升周期。

另外,十九大定义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问题最重要的基石和动力。

很多人担心,现在的政策会不会变?到底是变轨、转轨,还是掉头?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十四五”和“2035”纲要,它提到了“六个必须”。

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 

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根据这“六个必须”,大家对于我们总的发展政策导向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有信心的。

并且,从这一年的变化我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方向,这些积极的方向在未来也会延续,有6个方向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中国产业今天的主题词,我们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产业要从规模的博大走向内涵的精深。

我们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出口占全球的14.9%,这个量已经非常大了,可以说是博大。但在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关键加工设备等方面还有漫漫长路。

宁德时代做得非常了不起,有核心技术,体量也很大,但在动力电池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有些技术还是美国和日本领先。

我们要从过去以加工组装为主导的、追求量的博大时代,转向注重纵向一体化关键环节、精深化、解决核心关键问题、进行复杂创新的道路。

2. 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是我们中国经济非常突出的优势。

最近我在深圳做调查,比如在大疆,他们是把通用部件的低成本优势,与移动互联网、通讯、影像等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因为有移动互联网,才极大提升了他们民用级无人机的竞争能力。

又比如迈瑞医疗,我们调研发现,他们已经可以做到把每一张病床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台,并且在所有科室之间连接,最后整个医院都完全数字化、智能化了,还可以参与远程医疗。

而且从数字经济的渗透率来讲,接下来还会蓬勃发展。

目前我们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在服务业达到40%以上,但应用还是偏浅表化,比如顾客在外卖app上面点单,商户收到指令去做,小哥收到指令去送。但2B的财务、供应链等很多用法并没有怎么展开。

更不用说在整个制造业、第二产业,我们数字经济的渗透率是20%,农业还不到10%

所以未来1015年,数字化在所有产业里更多的应用会极大提升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空间非常非常大。

我和腾讯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交流过,他说,“数实融合”正在从“选答题”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通过对经济各环节的度量、优化和连接,产业互联网正在推动全产业链的增效降本和价值创新”。

而在体验经济的角度,未来虚实相生、虚实融合、虚实一体,也就是跟元宇宙相关联的这个空间也非常非常大。

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治理也都是大势所趋。

3. 全球化

全球化依然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主题。

我们的企业这几年创造了全球跨境电商、快时尚方面的不少奇迹,表明基于跨境电商平台,中国制造正从产品出海发展到品牌出海。在亚马逊全球开店开放给中国卖家的20多个站点上,越来越多类目的前几名,虽然都是洋名字,其实都是中国企业注册的品牌。

中国企业还要从出口走向对外投资、全球布局。

因为简单出口,其实对于所到国的本地供应链、本地就业等带动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导致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在加强。

并且在全球供应链物流变化非常急剧的时候,运费也会迅速上涨,很多东西如果不能完成本地化生产,依靠千里迢迢地去运输,从柔性供应链反馈的角度也是不够的。 

因此,虽然当下看起来有一些全球化的逆流,但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去进行布局是非常明确的趋势。

我们的一些多年前孤孤单单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现在都享受到了红利。比如海尔,他们90年代末就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做收购,建自己的产业园。一路走来很辛苦,但目前在美国的净利润率接近5%

TCL当年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时候也受到过挫折,但是今天他们在全球彩电市场包括北美市场已经位列前三位。

他们能够有所收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当地有投资、有布局,包括在一些不受双反和加征关税影响的国家,比如越南、埃及、土耳其等等进行投资。

4. 消费升级与创新

我在跟一些做新消费的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沟通的时候,他们说过这样一些话:“我们认为前一代的企业家为中国市场经济做了很大贡献,但他们是有原罪的。”

我当时很吃惊,问是什么原罪。

他们说原罪就是前一代企业家没有把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做得那么优质,也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很好的形象,这些工作现在要由新一代去做。

所以我们会发现新一代非常注重产品主义,注重设计,注重用好的原材料,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环保化、减碳等等。

中国的消费升级和创新是非常明确的一个事实。

5. 本土化自信

本土化自信是随着中国发展自然兴起的。

其实在全世界,除了少数一些国家,大家都已经非常接受Made in China”,中国产品也不再是过去很low的形象了。中国的数码通信、家居、电动工具等产品在很多地方代表了好和酷。Shein的服装代表了时尚、快,同时还很便宜。

我认为在这背后,像Tik Tok等平台上面大量对于中国文化方式、中国年轻人气质的展现,也为中国品牌出海奠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比我们做过的很多外宣还要有作用。

6.“双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会深刻影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这次就不展开讲了。

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意义

我长期研究三个主题,就是商业文明、企业家精神和中国式创新。

我到落后贫穷地区调研,也有地方政府邀请我去做产业环境和营商环境调研,此外大量还是企业调研。

我观察到的很多优秀企业,并不是简单地讲中国特色,反而是像任正非经常讲的:华为的成功恰恰是削足适履,是一开始先学习美国很多优秀东西的结果。

我认为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场景下的实现,这样的定位才能让我们的公司眼界、视野更开阔,也能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认同。

在创新年代,永远要打破固定思维,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应该更多聚焦生产型的创新,怀抱高远追求,从财富驱动到价值驱动。过去的标准是我赚了多少钱,财富榜上排哪里,现在和未来是我创造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和社会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

这么多年搞了那么多富豪榜,潜移默化使很多人的认知发生了问题,没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去认知企业家的价值。

我们的媒体未来要更多地从关注财富,到关注价值创造和知识创新,关注那些带给社会正面价值并且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起到潜移默化促进作用的企业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建立伟大的公司也应该如此。

我们这些年看到的优秀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好产品,无论是华为海思的芯片、张小龙主导的微信、大疆无人机的突破,还是TCL华星光电“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的努力,都是全心全意,吃透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果。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去创造。

(本文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