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即将引爆 多个行业迎来赚钱机会
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等七部门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实施方案》从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全面部署推动消费绿色转型,以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从而引领整个经济的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激活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绿色消费市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促进绿色消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绿色消费理念逐步普及,但绿色消费需求仍待激发和释放,促进绿色消费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绿色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促进绿色消费的重点是什么?哪些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光伏建筑
《实施方案》提出,持续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发展,大力推广建筑光伏应用,加快提升居民绿色电力消费占比。
解读: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广泛,包括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甚至光伏停车棚、电子树、光伏护栏等。据了解,国内光伏建筑面积已经达到60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大概有30亿平方米的光伏一体化产品可供安装。因此,建筑光伏应用市场巨大,如果能够在建筑屋顶和墙体增设光伏板发电,也将产生巨大的绿色电力。
根据中信证券预测,未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平方米以上,按照保守估计,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渗透率为2%,粗略估算其一年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存量建筑的改造需求,光伏建筑一体化总市场空间将达到万亿级别。
此外,我国14亿多人口,如果能够提升居民绿色电力消费占比,也是一块巨大的需求量,必将进一步推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当前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绿色电力不足、配套支持措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旺盛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发电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电力供应。
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低碳建筑重要技术路径,2021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推广政策,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也成为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而近10年来,光伏成本下降了九成,解决了光伏一体化高成本的制约,为其规模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绿色交通
《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消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船用LNG发展。
解读:近年来,我国汽车绿色消费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大幅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方向转型、政策补贴滑坡的背景下,国家政策扶持重心向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转移,旨在聚焦新能源车购买受限、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随着商业模式的明确,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互相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行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新车销售比例跃升至13.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至784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量的2.6%,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据有关机构测算,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环节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左右。
绿色电力
《实施方案》提出,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求,统筹推动绿色电力交易、绿证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衔接,结合全国碳市场相关行业核算报告技术规范的修订完善,研究在排放量核算中将绿色电力相关碳排放量予以扣减的可行性。
解读:激发绿色电力的消费潜力也是在为绿电直接市场化交易做铺垫和准备。在双碳目标下,很多用电企业也都有主动使用绿电的需求,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的电力市场,形成跨省、跨区的绿色电力联动交易,对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不仅是就地消纳,隔墙售电、远距离送电,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要发展的重点,真正形成“源——网——荷——储”的大循环、大畅通的电力能源系统。
绿色电力交易是在现有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框架下,为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源单独设计的交易品种。简单而言,用户可以通过电力交易的方式购买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量,消费绿色电力,并获得相应的绿电消费认证。此前,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火电等常规电源,新能源发电主要由电网企业保障性收购,大多不参与市场。去年9月,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绿电有了专属的交易通道,并在电力市场交易、电网调度运行中具有优先权,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
当前全国各行各业积极落实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目标之际,对高耗能企业绿色电力消费量有了最低要求,将倒逼和加大高耗能企业对绿色电力的消费量。同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助于降低高能耗行业和企业的能耗水平,尤其是对于碳排放较高、碳排放配额不足的高耗能企业是巨大利好,甚至可以通过绿色电力的消费,节约一笔碳排放权的购买费用,既增强节能减排降碳效益,又节约企业成本开支,将进一步激活绿色电力消费市场。
“电碳”市场联动是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必然趋势。随着消费侧电气化水平提升,电力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占总能源消费排放的40%以上,随着双碳约束日益强化,企业通过自主采购绿电降低终端碳排放的意愿日益强烈。同时,在全国碳市场环境以及国外碳关税压力下,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控排企业有较强的采购绿电降低企业碳排放的诉求。从国际经验来看,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两个市场以火电作为共同的市场主体,通过价格进行连接,在减排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共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市场配额分配需要考虑电力行业和电力市场的发展空间,碳价也需要通过电力市场传导到用户侧,实现碳价和电价的联动。
绿色消费信息平台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立绿色消费信息平台。探索搭建专门性的绿色消费指导机构和全国统一的绿色消费信息平台,统筹指导并定期发布绿色低碳产品清单和购买指南,提高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透明度,引导并便利机构、消费者等选择和采购。
解读:绿色消费信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消费绿色产品门槛,提高绿色消费水平。绿色产品与服务是绿色消费的基础,加快环境标志、节能、节水、绿色建筑等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建设和加大相关认可认证力度是开展一切绿色消费的基础。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标准与认可认证一端连着消费者、一端连着生产者,可以同时撬动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不断扩大绿色产品与服务供给。同时,绿色消费信息平台又可以打通信息渠道,降低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的门槛,提高绿色消费水平。
绿色消费统计
《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绿色消费统计制度,加强对绿色消费的数据收集、统计监测和分析预测。研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绿色消费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绿色消费水平和发展变化情况。
解读:绿色消费统计制度和体系的设立提高政策效率的必然选择。计量是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明确、系统的关于绿色消费的统计制度。绿色消费体系的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激励约束并举,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建共治共享。绿色消费统计制度和监测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高效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为我国科学评价不同区域的消费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提供数据依据,提高决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