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为什么

有利于完善战略石油储备动用机制,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0209月,我国宣布将动用国家储备原油帮助国内企业应对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是我国2003年开始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以来首次以轮换方式组织投放国家储备原油。

我国首次动用国家储备原油,既有给当前过热的大宗商品市场降温之意,也是发挥石油储备市场调节作用的一次新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动用机制,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储备现状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在2001年的“十五”规划中,并从2003年开始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当时计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硬件设施建设。

200610月,我国首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建成交付使用。2007年底,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2008年,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库建成并开始收储,总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约1亿桶)。2015年,第二期8个战略石油储备库建成,总库容为3020万立方米(约1.9亿桶),并在2020年完成收储。目前,第三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库正在建设中,总库容为2200万立方米(约1.4亿桶)。

据我国政府层面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9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储备总量为3773万吨。

从类型来看,我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几乎全部为陆上储罐,多位于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和山东沿海。从运营主体来看,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由“三桶油”和中化负责运营。其中,中国石化的运营规模最大,涉及宁波、青岛、天津、黄岛和洋浦5座储备库,总库容约1.1亿桶;中国石油有大连、独山子、兰州和锦州4个储备库,总库容约7500万桶;中化运营舟山的2座储备库总库容约为5000万桶;中国海油运营的战略储备库只有惠州1座,库容为3150万桶。

我国还拥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和民间石油储备。其中,商业石油储备库的建设由政府和企业按照3:7的比例出资,运营管理盈亏由企业承担,国家只对商业储备的最低在库量有要求;民间石油储备则由地方炼油企业自行建设和运营。

释放储备的动因

结合当前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来看,持续高企的油价和偏紧的供需关系是我国释放储备原油的主要原因。

2021年以来,在需求恢复性增长和“欧佩克+”限产保价的双重影响下,国际油价整体走高,从年初的50美元/桶上涨到目前的70美元/桶,涨幅接近50%。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2020年进口量达到5.42亿吨,20211-7月累计进口原油3.02亿吨。油价上涨1美元/桶,我国每天要为进口原油多支付约7000万元,其中的大部分被转移到终端消费者身上,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影响了石油消费的经济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布释放储备原油的当天,海关总署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显示,2021830日至95日当周,这一指数为107.62点,同比大涨46%,是20191218日开始公布该指数以来最高的几周之一。

2021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加大了国内石油市场规范和监管的力度,导致国内炼化企业特别是民营炼化企业的原料供应紧张,影响了炼厂开工。2021612日起,国家对混合芳烃、轻循环油和稀释沥青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而此前进入国内的这部分产品大部分流向地方炼厂。特别是稀释沥青,由于可以代替重质原油用于炼厂加工而且不占用进口原油配额,深受地炼青睐,约占其石油加工总量的10%。另一方面,已下发的三批原油非国营进口允许总量约为1.62亿吨,同比减少了12%,其中第二批允许量大幅减少了35%。加之严查进口原油使用、加强税收监管,在国内炼油产能仍在扩张的情况下,收紧原油进口将导致地炼原油供应紧张、开工率下降,增加其经营压力。

释放储备的影响与意义

这是我国首次以释放储备原油的方式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我国此举对油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消息宣布的当日,布伦特和WTI均下跌了1美元/桶以上,不过次日便迅速反弹。美国和印度近期宣布释放石油储备时,市场也做出了类似反应。这表明政府释放储备只会对油价产生短期影响,难以扭转供需基本面的长期趋势,无法改变长期的价格预期。不过,中国、美国和印度近期先后做出释放石油储备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消费国在向欧佩克+释放信号:75美元/桶以上的油价不可接受。鉴于70美元75美元/桶也是“欧佩克+”比较满意的油价水平,预计在年底前的几个月内,油价不太可能长时间停留在75美元/桶以上,很可能会围绕73美元/桶波动。

我国首批738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于2021924日进行竞价交易。本次储备原油释放总量在1500万桶2000万桶左右。按照我国目前约2.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总量估算,本次释放的储备量占比在10%左右。这是我国首次以轮换形式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也是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运作的一次新的尝试,有助于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一方面,战略石油储备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但战略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维护成本高,比如美国每年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维护的费用约为2亿美元。如果只等到出现紧急情况时才动用战略储备,那无疑会造成巨大浪费。从欧美、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来看,都会在合适的时机开展拿出20%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用于市场化运作。这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将为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常态化轮换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另一方面,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大势,业内普遍认为全球石油需求会在20252030年期间达到峰值。我国经过近20年的石油储备建设,已经拥有了较大的石油储备量。目前的数据显示,我国战略储备、商业储备和民间石油储备总量已超过1亿吨,相当于80多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已经很接近于国际能源署提出的90天的“安全线”。

这次释放储备原油很可能预示着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策略发生调整,建设基础设施、扩大储备规模暂时告一段落,将进入以市场运作为主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