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为外籍员工搭建事业平台
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的闭幕式主题,展现出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中国电建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通用属地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方式,与当地人奇妙地团结在一起,一起建设、一起共享、一起欢乐、一起向未来……
98%为津巴布韦人
花园般美丽的营地,灯光足球场、乒乓球室、整洁的篮球场及器械活动场……津巴布韦北马塔贝莱兰省事务和权力下放部长理查德·莫约在参观瀑布城光伏项目时,看到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98%为津巴布韦人,大力赞扬中国电建的属地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
登上《人民日报》的电建员工曼努尔,来中国留学的电建实习生罗伊思都是津巴布韦人,曼努尔甚至跟着电建的工程来到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担任水电工程师,成为一名“国际人”。他曾表示:“这是我心中的理想工作,因为我运用所学的知识为非洲地区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在津巴布韦,中国电建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电力能源,更让很多人有了工作,仅卡里巴扩机项目就为当地提供了累计超过30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而津巴布韦只是中国电建属地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一个小小缩影。
属地化用人
近日,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一局国际团队正在刚果(金)金沙萨大学就招聘等相关事宜进行洽谈,准备选拔土建、机电、行政方面的优秀毕业生到电建实习工作,要建立起当地人才储备库,建立一套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目前,中国电建在非洲年均聘用当地员工2.9万多人,中方员工仅仅7000余人,当地员工的比例大都在80%以上。
聘用乌籍员工15000余人次,当地员工占比达85%以上。在素有“东非明珠”之称的乌干达北部,中国电建建设的卡鲁玛水电站横亘在尼罗河之上,滔滔河水穿过21个坝段奔腾而出,承载着乌干达富民强国的百年梦想。干一项工程,育一批人才,富一方百姓。卡鲁玛水电站项目致力于推动属地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高度重视对当地员工的培养,为当地员工带来了稳定收入的同时也为乌干达经济注入了活力。
印尼KKU项目总人数246人,其中中国员工13人,印尼员工233人,当地员工比例达到了95%。项目充分依靠印尼员工,充分发挥印尼青年的才能。女员工狄思林(Deslin),看似柔弱,但却可以凭一人之力搞定了200多当地工人的后勤保障工作,成为了项目的骨干。
“同事的无差别对待,让我有一种‘被尊重感’”,中国电建南欧江水电站项目公司的老挝员工纪雪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归属感,“公司在我们当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捐赠、鱼苗投放、大量聘用当地员工……身为其中一员,我倍感骄傲。”
“有了技能就有了铁饭碗”
有了岗位,还要有技能才能更好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赞比亚小伙卡潘达来到中国电建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招聘中心,项目开办的培训学院正在招聘第三期学员。
卡潘达不敢相信的是,这里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的住宿,而且每天还有助学金。最终他通过面试,顺利进入水电培训学院,学习电工专业。由于卡潘达成绩出色、工作勤奋,被选派到中国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中国电建提供全额奖学金,每个月还有1500元人民币生活费。卡潘达激动地说:“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为培养“非洲鲁班”,中国电建在下凯富峡项目开办了中国电建培训学院,被纳入该国国民教育序列,为赞比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工程建设人才,很多人像卡潘达一样开启了“职业道路”,培训学院获得该国总统高度赞扬。
弗瑞德2017年6月进入卡鲁玛项目,成为了一名电工学徒。刚开始接触电工工作,他一度觉得非常吃力。但他的踏实好学很快吸引了中国师傅的注意。经过师傅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学习,弗瑞德逐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电工,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刚来项目时,我什么也不会,是中国师傅的悉心教导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有了技能,就有了铁饭碗。”回想起一路走来的经历,弗瑞德感慨万千。
卡鲁玛项目部始终秉承着“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导师带徒、劳动竞赛、优秀外籍员工评选等方式,多措并举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一大批外籍员工成长为了生产运营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中国电建的好朋友。
(文章来源:电建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