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以能力作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汝州市委宣传部发布,2021年,汝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4.56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68亿元,增长6.8%,财政收入总量和税收占比分别位居河南省 104个县市第 9位、第6位,并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的位次由 2020 年的第 96 位上升至第 93 位;入选中部百强县、位居第20 位。

经济持续向好、位次不断攀升的背后,是汝州市以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健全机制、细化措施、抓好保障,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自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始以来,汝州始终保持高质量转型的定力和恒心,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练兵场”,挖潜力、稳增长、促转型,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做大,把能力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的实际行动,助推该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统筹保障,让城市恢复“烟火气”

三月,春意渐浓,汝州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位于该市汝河南岸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汝州郑铁三佳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百余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轨枕生产作业;河南中智包装有限公司门前来拉货的车辆排成长龙……

“歇了一个春节,订单攒的不少了,下来要开足马力抓紧生产了!”郑铁三佳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跃东说,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复工复产,工人两班轮流上线,24小时不停工,开足马力加快生产速度,按照目前进度,当前订单生产将持续到6月份左右。

据介绍,正月十五以来,汝州经开区已经进入企业复工复产高潮。

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减弱企业来自疫情防控影响,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保障企业生产正常运行,汝州经开区上门服务、贴身服务,把助企纾困解难作为服务企业发展重点,深入推行项目首席服务官和服务专员制度、搭建企业和金融机构联系桥梁,助企发展举措落实。协调解决项目、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80余项,完成13块共5430亩土地招拍挂手续,先后协调金融机构向19家企业新发放贷款3.43亿元,续贷企业2816.41亿元,解决了一大批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2021年底,汝州经开区“四上”企业118家,规上工业企业102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预计增长16.4%,利润总额预计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4.2%。成功获批河南省化工园区、荣获第十届河南省开发区建设“金星奖”、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等3项殊荣,为经开区今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集聚了发展后劲,注入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发展空间。

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的同时,汝州市各大商超、农贸市场也是人声鼎沸。

“白菜、白萝卜、西红柿,今天价格都很优惠!”“这种菜很新鲜,今天早上刚到货……”近日,在汝州市钟楼菜市场,商户王飞飞和李更站在干净整洁的摊位前,向市民热情地推销自家的新鲜蔬菜。

笔者在这里看到,肉食、蔬菜区井然有序,品种齐全,前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肉类、青菜、土豆、茄子、生菜成了当天的抢手货。

“我家屯了很多菜,春节那会儿因为疫情,市场都关闭,菜出不去,真的快把我急死了!多亏汝州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给我办理了通行证,还帮忙把菜都拉出去,卖了出去,给我挽回了损失,真是太感谢了!”至今提起这件事,商户赵叶的心里仍是满满感动。

“目前,全市肉类、蔬菜瓜果类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品种丰富,城区市场已有序复市。”汝州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肖汉鼎说。

肖汉鼎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汝州市全面解封、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群众对蔬菜、瓜果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为此,该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专门组织一批精干力量,深入各个农贸市场,督促各经营户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开展经营,落实好体温监测、场所消杀等防控措施,严格控制市场内人流量。同时,对市场防控流程、人员健康信息登记、重点区域消杀、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确保市场复工复产安全、科学、有序。

加快产业升级                                 “老底子”焕发“新活力”

近期,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出炉,天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500强榜单第390位,比上年的397位提升7个名次。这是自2012年以来,天瑞集团连续10年蝉联该榜单。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数智化管理水平,是天瑞能够持续迸发出昂扬生机和活力的“法宝”,也是汝州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汝州市坚持优势产业引领、龙头企业支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探索线上消费新模式,不断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开辟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境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固提质的良好态势。

“三大改造”持续强化,产业升级蹄疾步稳。2020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75个,纳入省重点项目库39个,目前已完成投资57.1亿元,提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科学绘制主导产业“四张图谱”,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与省物资集团合作,规划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原(汝州)汽车再制造、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中原大易科技公司营业额达到45亿元,荣获省级首批数字商务企业称号。2020全年招引项目53个,合同投资额403.1亿元,预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4亿元。

与此同时,汝州生物医药产业链荣获2021“金星奖”——河南开发区“新型产业链”荣誉称号。汝州产业集聚区成功入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第二批化工园区,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9.66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释放潜能

“以前公司的设立需要到‘市民之家’才能完成营业执照的办理等一系列手续。现在家门口的‘政银通办’便民服务站,从申报到完成提交,全部流程都有,一会儿就办好了,太方便了!”近日,刚在中国邮政银行汝州支行骑岭营业所新设立的“政银通办”便民服务站完成营业执照申领业务后,汝州市民王女士感叹说。

而这只是该市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跨省通办,营业执照立等可取,最多跑一次……汝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效能发生质变。

近年来,汝州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优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简政放权、创新监管、高效服务”为目标,紧扣企业需求找差距、补短板,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了更好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

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全面实施“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照后减证”以及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制度,梳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事项清单2260项、2314项、700项,材料精简率达到50%2021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91户、总量达7.2万余户。

持续深化企业服务。研究制定《汝州市“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方案》,由67名县级领导和84名科级负责人分包联系106家龙头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收集企业问题办结率98.9%;协调金融机构为万人助万企106家龙头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新增发放贷款6.99亿元,续贷26.77亿元;持续开展精准招商,成立9个产业服务专班,先后外出招商对接企业110余家,累计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211亿元。

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实行首席官服务制度,选派62名县级服务领导为首席服务官,为该市天瑞集团等75个重点企业、项目开展结对帮扶。由233位乡镇、街道、产业集聚区和10个市直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首席服务官,保障全市240家民营企业的发展。

大力表彰企业和企业家。每年召开县级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上一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奖励,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创激情,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项目为王,汇聚发展动能

近日,在位于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中祺陶瓷有限公司,高端陶瓷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在紧张施工。

据汝州市发改委主任樊顺昌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对现有第三条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工业4.0智能系统对生产线整体运行进行云计算和综合管理,将其提升为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陶瓷生产线。技改完成后,该生产线将成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板、薄板陶瓷生产线。

中祺陶瓷高端陶瓷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技改项目是汝州市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汝州市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稳投资、促增长、稳预期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理念,树立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服务全市大局的意识,持续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围绕“2+2+2”制造业体系,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煤炭焦化、绿色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现代陶瓷、机绣纺织两大特色产业,深度推进“五链”耦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该市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突出产业项目,突出先进制造业项目,突出龙头企业项目,突出专精特新项目,科学谋划项目储备;坚持月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协调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成立重点项目督查专班,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程跟踪,加快建设进度。

同时大力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已完成省定第一期“三个一批”项目3个,总投资20.1亿元;省认定第二期“三个一批”项目11个,总投资45.09亿元,正在全力推进。2021年推进重点项目119个,已开工项目68个,建成投用项目29个。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汝州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推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提质,目前已建设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汝绣产业服务中心、天瑞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载体,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此外,该市还围绕电子商务、法律实务、创业创新等重点,采用“线上+线下训”的培训模式,已累计培训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