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绘就“未来之城”美好画卷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5年来,从数字雄安到生态建设,从交通提速到绿色建材,再到智汇城建设,中国电建在雄安这张“白纸”上倾情“挥毫”,不断为雄安的建设贡献电建智慧和电建力量。

科技添翼,“数字赋能智慧城市”

雄安有一面“镜子”。

在这里,每一寸地上和地下的建设,都能在数字雄安CIM平台上找到它们生长的痕迹,即便是一棵树,都有一个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扫一扫即可看出树的位置、种类、产地以及长势,仿佛缔造了一个孪生的数字城市。

中国电建所属华东院历时5年,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时空信息的有机综合体,实现雄安各类信息数据的完整映射,可以看到新区全域1:2000地形图、2200平方公里三维倾斜摄影模型、1000余乡愁古迹、100万栋房屋单体化模型,150余项建设工程的BIM模型也可以一目了然。

中国电建华东院雄安新区负责人毛振军介绍道:“CIM平台整合了BIM、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看’得到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城市现阶段的建设和未来的精细治理提供科学的可视化支持。”

在城市规划上,用CIM平台进行多领域规划图的叠加展示、交叉校验、统筹完善,避免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城市生长阶段,建设数据的空间分析,如城市级大场景展示、片区级进度模拟、多项目间碰撞分析、数字化校验等,实现了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建设管理。哪个工地上的PM2.5、PM10超标,都能在数字平台上精准识别。在城市运营阶段,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城市治理的数据模型提炼,在公共服务、经济业态、社会活动、管理执法、智慧交通等领域积累数据,辅助城市运营,让CIM平台真正成为城市大脑。

中国电建雄安新区总部负责人说:“现在,海量数据汇集到了CIM平台,我们已建成国内范围最大、精度最高的涵盖地上地下的三维实景模型。”

有了这项“黑科技”,从来没有建设过管廊的工人也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些什么。维修工戴上VR眼镜,调整合适的比例尺,就能看到地下每一个角落,等比例放大和缩小,检查每一颗螺丝和每一个压力表的状态。

蓝绿交织,“把城市轻轻放进去”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起笔。中国电建所属路桥公司承担10万亩苗景兼用林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一标段建设任务。两年多的时间,总造林面积约17195亩,栽植苗木182.12万株,种下的苗木多达70余种,包括椴树、槲栎、糠椴、鹅耳栎等多种名贵树种。“在种植过程中,电建人把每棵苗木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确保每一株树苗都可以高质量地生根雄安、扎根雄安。”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构建片、廊、环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

“现在树越来越多,天蓝了,鸟多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多年不见的野鸡、野兔越来越多。以前从没见过的松树,现在‘千年秀林’里也很常见。”雄安新区容城县高小王村50岁村民高建说。

电建生态公司在白洋淀建起了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湿地——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该工程每天最大处理污水能力达30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万户4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

在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中,中国电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多级湿地水质净化工艺,用最自然的方式,解决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的技术难题。通过滤料组合布置、湿地交替运行、植物管养和平衡收割维护、科学运行方式等多种措施,有效预防和减轻潜流湿地堵塞,保障了潜流湿地冬季水质净化效果。

经过两个冬季的验证,中国电建生态公司负责人陈铁柱自豪地说:“攻克了两大难题的府河河口湿地,是电建人给白洋淀送上的超大号水质净化器。”目前,白洋淀淀区水质达到了Ⅲ类标准,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栖息在白洋淀的野生鸟类数量共计23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4种,白洋淀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土地也会生病,病了也要找“医生”。电建生态公司、水电十一局共同实施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污染最复杂的大型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面积达144万平方米。

中国电建技术人员为“生病”的土壤“排毒疗伤”,因地制宜抓“药方”,自2020年5月以来,创造了单日修复污染土壤13000立方米、日均修复污染土壤8000立方米的国内双纪录。随着工程的推进,将彻底解决唐河污水库40多年来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

交通提速,“拉近城市万千繁华”

正在雄安高铁站候车的张女士说:“我从容城打车过来的,走K1路没想到这么快,只需15分钟。”

快,缩短的不仅是通行时间。这条路从进场到通车,建设仅用12个月。K1快速路作为往来京雄城际铁路新区站和城市起步区间的一条城市干道,是中国电建在雄安新区“π”字形路网布局的标杆之作,也是新区立体交通的点睛之笔,承担着省道S333、大广高速、荣乌高速及京雄高速的连接转换功能,有效提高京雄城际铁路辐射能力,从时间上拉近了京津冀的距离,让雄安新区骨架网络效应凸显。

2018年2月,中国电建承建的津石高速公路打响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建设的第一枪,2020年年底建成通车。天津与石家庄间的“裁弯取直”给无数像刘文武一样的司机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与实惠,也给雄安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电建路桥公司完成了雄安新区“四纵三横”高速骨干路网中的重要一横。

在便捷之外,中国电建在雄安新区建的是路,也是景,津石高速景观绿化主线路侧苗木种植113.14公里,站区绿化10处、服务区3处,绿化互通圈13处。打造绵延15公里、连绵相接的数十座桥梁,铺展出平原长桥美景画卷。

路网还在不断延伸。2021年3月,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规划雄安新区区域对外交通“四纵三横”的“一纵”,南起雄安新区启动区雄安航站楼站,向北经霸州、永清后进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界,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衔接并实现贯通运营,是中国电建承担投资额最大的一标段设计施工任务。

一泓碧水,“绿色建材筑未来”

从雄安新区容城县出发向西行驶50多公里至逶迤的太行山脚下,是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北部的雄安调蓄库。常规的调蓄库只是一个水库。但在中国电建手里,调蓄库可以是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是绿色砂石料基地。

工程土石方开挖弃渣量巨大。中国电建发挥在绿色砂石骨料加工领域的专业优势,将弃渣转化为资源,使工程在满足南水北调中线调蓄需求、雄安新区供水安全需求的同时,通过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促进新区清洁能源消纳,保障新区供电安全。通过将开挖弃渣中的可用料加工成不同粒径的建筑骨料产品,为新区建设提供优质砂石原料,全力保障新区建设需要,成为雄安新区的“水之源”“骨料仓”“能量站”。这是中国电建为雄安新区提供“电建解决方案”的代表作。

骨料加工系统生产规模为2500万吨/年,建设运行期16年,共生产建筑骨料4亿吨。项目于5月18日中标,8月31日完成骨料加工系统(一期)试运行,9月15日骨料加工系统(一期)正式投产,12月31日骨料加工系统全面投产运行。

项目前期实施的土建、金结、设备安装工程量大,所有车间需同步施工,场地受限,交叉干扰大,且各工序需无缝衔接,工期仅为105天,施工组织协调难度极大。

面对挑战,中国电建所属水电八局统筹各类资源,专家现场督导,统筹协调水电、铁路、基础、科研院、机电和工程设备等专业力量;加强现场管理,砂石公司领导班子全程驻守,总包部配置精兵强将;强化施工组织,科学安排关键施工工序,现场24小时施工作业……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2021年1月23日,中国雄安集团向中国电建所属水电八局发来感谢信,高度称赞了河北南水北调中线调蓄库骨料加工系统建设运行及下库一期(含沉藻池)开挖支护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名砂石“老前辈”杨斌说,30多年来,我在砂石系统安装的设备不计其数,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多的困难。最终,经过反复推敲、沟通协调,在他的指挥下,仅一天就安装了4台筛分设备,为后续工程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投资带动,“造就城市商务会客厅”

电建智汇城项目是雄安新区首批市场化项目,致力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集“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碳中和效应”于一身的投建营一体化标杆型示范区。

项目建成后意向引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构、其他总部企业、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服务企业、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新区鼓励和引导发展的其他企业等。

作为雄安新区市场化项目之一,其是首个完成奠基、首个完成零平、首个开放展示体验中心的项目。自2021年2月项目奠基开工以来,雄安·电建智汇城项目总投资达260多亿元,总用地面积907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0亩。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共102栋建筑。正在建设中的智汇城塔吊林立,已经建成的“楼台亭阁”气宇轩昂,让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容东智慧体验中心是雄安·电建智汇城项目的一部分,是雄安新区规划馆的承接与延展,承担着新区市场化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先行示范的重任。整个智汇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雄安中央商务区,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自中国电建投入雄安新区建设工作以来,全力打造雄安容东片区的“城市文明生态圈”“金融商务生态圈”以及“品质生活生态圈”,为即将入驻的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提升服务,打造充足的价值成长空间。

(文章来源:电建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