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重工:更轻,更软,更有数
近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铁建重工”)披露了在科创板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
2021年,铁建重工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增长25.05%;实现净利润17.35亿元,同比增长10.74%;同时,铁建重工拟派发现金红利5.23亿元,占公司2021年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12%。
另据铁建重工4月18日公告,公司2022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合计23.55亿元,同比增长17.76%,其中轨道交通设备业务合同额同比增长42.05%。
上述业绩创下了铁建重工2006年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而铁建重工亮眼的业绩背后,是大力度的科研投入和创新机制驱动。
去年6月,铁建重工(股票代码:688425)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央企分拆子公司A股上市第一股、工程机械行业央企科创板上市第一股,打破专业设备制造领域最大募资规模(募集资金36.88亿元)等多项科创板纪录。铁建重工科创板上市,是中国铁建、铁建重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铁建重工以科创板上市为契机,加速“资本、产业、科技”深度融合,今年3月,铁建重工也进入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公布的《“科改示范企业”扩围及调整名单》中。
科技创新至上
地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大规模定制是铁建重工的主要业务。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2021年铁建重工隧道掘进机实现营业收入46.98亿元,同比增27.74%;特种专业装备营收21.56亿元,同比增35.76%;轨道交通设备营收25.93亿元,同比增12.82%。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是基建中的核心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标志,产品研制难度极大,市场准入门槛极高。
十多年前,国内地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主要依赖进口,国之重器受制于人。当时,修建西康铁路隧道时引进了两台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服务跟不上,交货周期也长,严重影响了我国重大隧道工程建设进程。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地下空间开发与隧道工程建设的新时代,隧道工程装备需求猛增,城市地铁全面开建,超长、超深、超大、超斜、超风险复杂地质的重大隧道工程越来越多,亟须快速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工程装备。在此背景下,铁建重工应运而生。
自2006年11月23日成立之日起,铁建重工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采用颠覆式创新的理念与方式,推动以掘进机为代表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突破和部分领跑,改变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完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推进了掘进机装备国产化、产业化。
铁建重工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廖金军说,公司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始终保持两个比例不变,即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不低于5%,研发设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
铁建重工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铁建重工2019年、2020年、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43%、7.27%和7.12%,高于同行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要真正激发企业科研创新活力、实现长远发展,光靠资金投入还不够,必须创新机制。
廖金军说,盾构机技术十分复杂,涉及机、电、液、光、控制、智能、岩土、工程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攻关。
近年来,铁建重工颠覆了以往直接申报科研项目的模式,实施了“发布指南,征集难题,总(设计)师挂帅,组队实施”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
铁建重工根据产业规划制定科研项目指南,明确指标张榜公布项目;实施总设计师公开竞聘揭榜,“英雄不问出处”;打破部门墙、专业墙限制,不同研究院、不同专业人员通过自申报,与项目总设计师双向选择,形成研发团队协同研发;放权赋能,总师挂帅,组织项目实施;每个项目评定总积分,项目总师负责实施过程积分分配。通过机制创新,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创新活力。
打破垄断
十几年前,我国盾构机主要依赖进口,甚至盾构施工都难以独立完成。如今,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隧道掘进机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攀升到90%以上,并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在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中,长150米、重4300吨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成功穿越了首个特级风险源;在广东东莞虎门镇,我国最深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正在向珠江口106米的海底深处掘进,这些体型巨大、犹如“地下蛟龙”的施工利器,都来自铁建重工。
铁建重工泥水盾构研究所工程师王朝辉说,在铁建重工研制的设备中,自2020年以来,已陆续出厂了多个直径14米及以上的“大个头”盾构机,超大直径盾构机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
据了解,相比于6-8米常规直径、8-14米大直径盾构机,14米及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系统集成更复杂,加工制造更困难,可靠性要求更高,工程应用风险更大,一直是国产盾构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薄弱领域。
以“京华号”为例,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中,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最高月进尺542米,创造了14米级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月进尺新纪录,实现了隧道持续、高效、环保施工,进一步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据统计,2020年以来,铁建重工已经成功研制6台15米及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分别应用在杭州艮山东路、下沙路项目,长沙湘雅路过江通道,安徽芜湖过江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珠海横琴杧洲跨海隧道等工程中,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领先世界。
目前,铁建重工研制的盾构机在主驱动集成、变频驱动和控制、高承压主驱动密封、高精度隧道导向、设备姿态监控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常压换刀、开挖舱作业机器人、永磁同步驱动、电液混合驱动、大埋深可变径设计方法等技术已实现世界领先。
以电液混合驱动技术为例,传统设备多为单动力驱动,在硬岩层开挖选择转速更高的电机驱动,软岩地层开挖则选择液压马达驱动。铁建重工研制团队通过创新运用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实现速度与马力自如切换,破解了困扰隧道挖掘行业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卡机。
数字化转型提速
铁建重工的经营目标是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毛利率不低于2021年。铁建重工在年报中表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公司隧道装备产业不断向新领域扩展,应用范围已从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逐步向铁路、水利水电、军工、煤矿、市政、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领域扩展。
新业态、新模式引领行业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发展新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升级的风口,铁建重工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行了诸多摸索与尝试,着力推进以研发设计数字化、产品机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智化、管理智慧化为方向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铁建重工为满足以高原铁路为代表的重大铁路项目的智能建造需求,先后研制了智能型凿岩台车、智能型湿喷台车、智能型多功能作业车等钻爆法智能化成套装备;换刀机器人、智能检测机器人、掘进自动巡航等智能化技术同时快速突破。
“简单地说,就是要将产品塞进电脑、将车间搬上电脑、将隧道建在电脑。”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说。企业通过超前攻关智能技术,就是要让装备具备机器人特征,最终实现从部件智能到整机智能,从单一产品智能到成套装备集成智能,从一类装备智能到全系列装备智能。
刘飞香也指出了铁建重工未来发展需攻克的难点:随着一批国家战略性工程的开工建设,我国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部分国产配套核心基础件可靠性不足,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产品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是今后亟待制造企业解决和攻克的难点。比如,盾构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由于应用工况恶劣、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规格尺寸巨大,对基础设计理论、原材料、热处理、制造加工工艺、装配与试验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铁建重工正依托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盾构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我国地下工程装备实现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面国产化,促进产业产品全面领先世界。”刘飞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