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信“四个创新”金融扶贫显成效

贵州农信发挥脱贫攻坚金融主力军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现在的30.8万,累计减贫892万,每年减贫超过100万,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5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好”,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作为脱贫攻坚的金融主力军,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贵州农信)不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在助力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贵州农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机制、服务、产品、模式”4个方面加强创新,形成了稳定有效和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扶贫体系,在贵州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机制,注重顶层设计指导

建立扶贫组织机构。按照“三做实一保障”要求,自上而下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层层设立扶贫事业部,对金融扶贫工作实行单独绩效考核,单列信贷计划,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金融精准扶贫“一把手”工程,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挂帮机制 ,省联社及党工委挂帮到县,行社挂帮乡镇,基层信用社挂帮村组,员工挂帮农户,着力解决金融精准扶贫服务问题,扎实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质效。

制订扶贫行动方案。根据中央及省委扶贫工作要求,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实施扶贫攻坚金融服务行动方案》,明确了扶贫信贷投放、资金捐赠等7项工作目标,17项主要任务。确保扶贫开发贷款增幅高于整体贷款增幅,切实加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同时,系统各级层层制订行动方案,与县扶贫部门共同制订切实有效的乡镇、村两级金融扶贫行动方案,确保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到贫困乡镇、贫困村组和贫困户。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省联社会同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共同制定风险补偿机制,明确由县级财政出资,在农信社开设“风险补偿资金”专户,扶贫小额信贷发生风险时进行补偿。截至目前,全省各县市地方财政注入风险补偿金余额12.2亿元,47县、市、区启动了风险补偿机制,累计启动风险补偿7444户,补偿金额2.7亿元,有效防范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

落实驻村帮扶任务。加强驻村干部管理,落实帮扶措施,保障驻村待遇,督促指导系统各级党组织和驻村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全省农信系统共派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349人。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系统驻村人员累计走访群众4万户(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280余起,提出发展思路及建议500余条,培养致富带头人120个,协助引进发展项目或技术165项,帮助引进发展资金2288万元,协调信贷资金6亿元。

创新服务,提升普惠金融扶贫质效

结合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和贫困户金融服务需求,全省农信把信用工程、信合村村通、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金融夜校、农民工金融服务特色服务融入脱贫攻坚,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质效。

开展“农村信用工程”,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以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在全省开展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创建为主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档农户数781.10万户,建档面99.56%;评级授信718.68万户,授信总额4911.89亿元,户均授信6.83万元。累计创建信用组1.25万个、信用村1.29万个、信用乡(镇、街道)986个、信用县(市、区)21个、信用市1个。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949亿元,占农户贷款的66%。在信用工程创建体系中,专门增加“特惠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降低评定条件,提升授信限额,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全力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为解决外出农民工金融服务“两头空”问题,在贵州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设立13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金融知识、致富信息、维权帮助。将农民工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与省人社厅联合在13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贵州省驻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收集务工信息,为有劳动能力但无创收项目和就业门路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创业帮助。截至目前,累计支持农民工在外创业贷款76万笔,余额269亿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89万笔,余额772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贷款金额11.5亿元。

建立“信合村村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贵州农信不断在民生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通过构建覆盖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网络,为贫困地区农户提供均等的金融服务。以村级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全省建立“信合村村通”便民服务点1.7万个,行政村覆盖率100%,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

开设“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让困难群众享受均等服务。在全省开设“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将偏远地区的残疾、年长等农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进村入寨为老百姓办理开户、转账等与柜面一样的业务,把营业柜台真正搬到农户家门口,让山区贫困群众足不出村享受到便捷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共建立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1549个,服务行政村数量1.5万个。

开办“农村金融夜校”,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针对广大农村群众金融知识匮乏的实际,创新开办“金融夜校”,利用农户晚间休息时间普及金融知识、专业技术和致富信息,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举办“金融夜校”113.17万余场次,培训人数达2105.56余万人次。

创新产品,提高金融扶贫精准性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得上级、贷得到款、享受到政策红利,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小额信贷可获得性。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精准扶贫“特惠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自“特惠贷”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552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 99.67%以上,惠及9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开展“扶贫产业子基金和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投放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1037亿元,有效支持茶叶、蔬菜种植,牛羊、生猪、生态家禽养殖等产业发展。其中,投放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170个,金额47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3.1万贫困户就业;投放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项目862个,金额64亿元,带动1.3万余贫困户就业增收。

为贫困县特色优势产业推出一县一业“深扶贷”。为57个贫困县打造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提出金额500万元以下,5年期以内,实行灵活担保方式、双重利率优惠,专门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助推各类经营主体增效和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累计投放“深扶贷”43亿元、惠及农户2.6万户。

为支持贵州“三变”改革及时推出“三变贷”。作为贵州唯一一家农村“三变”改革联席会成员单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探索金融支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新模式,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推进我省大扶贫战略行动,贵州农信在全省率先推出“三变贷”贷款,助力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目前全省共65家行社发放“三变”改革贷款余额76.8亿元,惠及农户9.6万户。

为失地农民转型推出“易地扶贫搬迁贷”。主动对接支持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农信共为35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立资信档案,30家行社推出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信贷产品,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9.6万户53.3亿元。积极跟进金融服务和设施建设,在易地安置区设置便民网点、新设自主机具、开通金融服务站,助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创新模式,提升金融扶贫深度

设立信合公益基金会,助力社会民生发展。20134月,我们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贵州省信合公益基金会”,通过无偿捐助春晖行动、希望小学、扶贫生态移民、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共向贫困地区实施捐赠项目211个,捐赠资金43亿元。

聚合系统力量,稳步推进结对帮扶。通过建机制、捐资金、搭平台、结对子等方式,全力支持务川扶贫开发工作。结对帮扶五年来,贵州农信共投放信贷资金191亿元、无偿捐赠资金2.56亿元,支持务川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产业事业发展。全省24家行社结对帮扶务川县25个贫困村,落实帮扶资金3039万元,惠及贫困户2.9万户。

转变方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立结对帮扶思南县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队,

连续出台帮扶思南县集体经济发展6个方案,向思南县双山、官坡村6个结对帮扶村各捐赠帮扶资金1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社社(行)联建”模式,解决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产业选择不准、财务管理不清”的两大核心难题。

推出线上产品,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根据疫情形势,全省农信以“黔农云”为平台,积极探索“黔农村村通”和“黔农驿站”场景金融生态圈建设,创新推出线上“黔农快贷”“便民快贷”产品。截至目前,“黔农云”平台注册用户达到1150万户,线上发放贷款402万笔、1176亿元,其中发放“黔农快贷”14万笔、41亿元,“便民快贷”48万笔、48亿元。同时,着力完善农特产品销售体系,通过黔农云电商购物平台为农户和小微企业开通店铺2113个,已上架商品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60余万笔,交易金额1.03亿元,进一步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助推“黔货出山”,助力农产品销往全国。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