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源头降碳

面对源头降碳,“三桶油”的减碳策略可谓是各有千秋,其中中石油拟于2035年新能源新业务产能与油、气三分天下;中石化则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助力国家道路交通领域提前实现碳中和;至于中海油,将加快构建新能源业务发展体系,并成立了新能源分公司。

“3060”目标提出以来,在各行业的绿色升级潮流中,曾有着高耗能、高排放标签的石化行业减碳之路备受关注。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强劲反弹,较2020年同比增长6%,达到363亿吨,创历史新高,主要源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使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达到182亿吨,占比超50%。

值得注意的是,石化行业产品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碳排放不容小觑,因此,油气行业势必成为减排主体。

在脱碳浪潮日益汹涌澎湃的大趋势下,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传统油气企业不约而同聚焦低碳转型,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开发。

面对源头降碳,“三桶油”的减碳策略可谓是各有千秋,其中中石油拟于2035年新能源新业务产能与油、气三分天下;中石化则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助力国家道路交通领域提前实现碳中和。

至于中海油,该公司在2021年业绩报告中提及,今年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稳健起步。公司将加快构建新能源业务发展体系,并成立了新能源分公司。

中石油:构建“低碳能源生态圈”

中石油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推进公司转型发展,积极构建“低碳能源生态圈”。

近年来,中石油长庆油田不断加强天然气综合利用,通过伴生气密闭集气、规模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三大技术“利剑”合并,实现伴生气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规模达到2215万吨/年,伴生气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3.3%,年减排二氧化碳131万吨,在资源利用的同时大幅减少了油气损耗和废气排放。

“通过开展油泥调剖技术试验,以清罐油泥为原料,加入添加剂配制成调剖剂,注入地层封堵窜流通道,年资源化利用5000吨至6000吨污油泥,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同时减少油泥处理费用。”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所长邵晓岩介绍,通过含油污泥再利用,采油三厂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三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长庆油田2021年共回收伴生气3.8亿立方米,试气回收天然气2.5亿立方米,生产液化气轻烃等75万吨,为蓝天保卫战和国家“双碳”目标赋能助力。

此外,中石油吉林油田用30年时间探索攻关,创新形成了陆相油藏CCUS-EOR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建成了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示范项目。

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将工业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地下驱油,实现二氧化碳高效埋存,在实现碳减排同时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是驱油与埋存并行、效益与环保并重的一项绿色开发技术。

CCUS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陆相沉积油藏没有先例情况下,吉林油田便已着手开展将二氧化碳作为驱油介质的试验。后通过引进二氧化碳注入泵车、二氧化碳压裂设备、自行设计二氧化碳注入撬装泵,逐步完善注入工艺,从油井单井增产逐步向注入井井组驱替过渡,效果效益明显提高。

中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专家祝孝华表示,吉林油田全面发展CCUS技术,推动绿色转型是势在必行。目前,吉林油田已建成5个集团公司级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示范区,累计埋存二氧化碳225万吨,覆盖地质储量1183万吨,年产油能力10万吨,年二氧化碳埋存能力35万吨,年埋存能力相当于每年植树280万棵。

中石化:电代油引领行业低碳发展

2020年6月10日,随着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胜页2号井配套设施通电,南川区辖区内页岩气开发涉及的钻井、采气、压裂等所有施工环节都实现了从用油到用电的转变。

用电力取代柴油,是页岩气技术人员一直追求的梦想。它的难点在于,国内页岩气开采没有全电力开采的先例可以借鉴,且电力线路的容量负荷要足够大、足够稳定,而且所有网电施工设备都要与之匹配,并能高效使用。

早在6年前,中石化重庆页岩气公司就开始规划工区电力网络建设,尝试从油到电的全面转变。经过多年创新探索,页岩气开发涉及的钻井、采气、压裂等所有施工环节,都完成了从油到电的动力能源替代。

“这项技术改进,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降低了噪音,最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能源的绿色高效开发。”中石化重庆页岩气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王俊方说,相较于使用柴油作为动力,用电力开发单井不仅施工费用可节约300多万元、噪音大大降低,而且污染物排放也得以控制。

2022年,南川页岩气田储层改造已经实现全电动泵压裂占比由6%提升至100%,与柴驱压裂机组相比节能近35%,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南川页岩气田已经建设35千伏线路137.59公里、10千伏线路60.157公里,超过200公里的线路完成“电动化”改革,助力气田实现绿色能源绿色开发。

中海油:引领海洋低碳发展

日前,中海油宣布,经过近10个月研发制造,中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建造全部完成。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有效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此次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模块重约750吨,核心设备包括二氧化碳压缩机橇、分子筛、冷却器等,是恩平15-1中心平台的重要装置,将服役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

据了解,恩平油田海上碳封存相比陆地封存而言,具有选址容易、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封存规模大等优势。中海油联合国内厂家集中攻关,实现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关键设备的全面国产化。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刘华祥表示,该项目将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和脱水后,回注至地下咸水层,永久封存于地层深处。这项工程的应用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尚属首次,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

中海油透露,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所在的恩平15-1油田群将新建4座海上平台,同时开发7个新油田,是中国“十四五”能源重点保障工程项目之一,今年下半年首期投产后高峰日产原油达4740吨。示范工程的建设将为未来推动“岸碳入海”做好技术储备,进一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近年来,中海油渤海油田大力推动岸电入海工程,加快“绿色油田”建设。通过改变原有海上平台用能模式,探索利用陆地大电网为海上油田生产供电,减少海上油气田能源消耗,削减海上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

何为岸电?以往海上平台主要通过自建发电机组发电,以油田产出的原油、天然气或者柴油为燃料,而岸电则是将陆地电网的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海上平台,为海上平台供电。

对于减排的效益,中海油岸电项目组表示,传统的海上油气田自发电透平机组效率一般在25%左右,而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05.5克标准煤/千瓦时,折算平均发电效率为陆上大电网火电机组效率40.23%,是海上自发电效率的1.6倍。

中海油表示,渤海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已于2021年9月成功投产。据此推算,引入岸电工程后,整个秦皇岛曹妃甸区域高峰年节能约8.59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相当于植树1860万棵。

2023年,渤海三期岸电工程全部投产后,预计高峰年节能1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近175万吨,相当于植树1.75亿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