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的链式布局

不久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先后获得了两项重大荣誉:7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2021年度和2019-2021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粮集团获评A级企业;83日,《财富》杂志2022“世界500”排行榜公布,中粮集团排名第91位,这一名次是中粮集团连续28年上榜以来的最高排名。

2021年,新冠疫情蔓延肆虐、全球农业产业链及供应链受阻不畅、全球农粮市场剧烈波动,内外部形势不可谓不严峻。然而,中粮集团逆势而起,强势刷新了业绩高度,年度营业收入达6649亿元,利润总额达238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了业绩超同期、超历史、超预算、超预期,高居全球农粮食品行业资产及经营量榜首。

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领军企业,中粮集团始终坚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积极同各方国际力量合作,力求拓宽农业和食品方面的合作,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的韧性,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南美、黑海等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之间,中粮集团搭建起稳定的粮食走廊,形成了覆盖谷物、油籽、蔗糖、咖啡、棉花、航运六大品种线,北美、巴西、南锥体、黑海四大产区,中国、亚太、非洲三大销区的贸易网络。

截至2021年,中粮集团以1.9亿吨的经营量再创历史新高,成为构建全球农粮产业链的深度参与者和畅通全球农粮供应链的坚定推动者。

韧性的产业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向来就是世界上稻谷和小麦等粮食的主产地,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长期受制于低水准的地区经济,导致沿线农业产区设施缺乏、投资不足等问题尤其突出,农业资源的丰富与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同处一地,这一画面异常尴尬。

在柬埔寨,中粮集团深入开展了农粮贸易,持续为当地提供农业科技指导,有效助推当地实现了稻谷总产、单产的大幅提高和加工产能的大幅增加,并带动了当地烘干、仓储、物流设施系统的建设,受到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口商、加工厂等多方高度赞扬。

据柬埔寨稻米联盟今年的报告,20221月份柬埔寨分别向3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米5.3万吨,其中向中国出口大米3.1万吨,约占出口总量的59%。预计中国今年依旧是柬埔寨最大的大米出口市场。中粮集团在柬埔寨开展的相关工作有效增强了中国国际粮食产业链的韧性。

在塔吉克斯坦,针对当地对面粉需求量大但却大量依赖进口的尴尬现象,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工科”)积极承建了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的400T/D小麦加工成套机电项目。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疯狂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粮工科项目组仍积极与塔方携手克难,及时推进复工复产,最终于当年12月成功完成调试工作并交付塔方投运,使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地区结束了面粉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进而也大大促进了该国面粉加工业的发展。

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都是泰国的木薯收获季。

以往,泰国农户的鲜木薯只能低价卖给周边的小淀粉厂。可是,这些小淀粉厂经营变数颇大,常常停工,直接导致了农户成熟的木薯只能长时间搁置于田地,泰国农户因此难以增收,严重损害了地区农业发展。

对此,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泰国公司(下称“中粮生化泰国公司”)通过积极研发,成功研究出采用鲜木薯发酵的生产工艺。这一新技术既降低了公司的高价干薯采购量和干薯仓储成本,也一举改变了当地农户的“卖薯难”问题,保障农户可在收获季节即时向中粮集团出售鲜木薯,并在48小时内收到卖粮款。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当地已有300多户人家新加入了木薯种植业。许多农户表示,有了这样的保障,他们种木薯的积极性提高了。

南非近年来频遭异常气候干扰,水灾、旱灾、蝗灾此起彼伏,农业生产和销售颇受打击。

鉴于此,中粮集团与当地农场、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

在南非东部的姆普马兰加省是该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高粱和葵花籽。中粮集团海外平台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国际”)与南非农场携手,自2009年起便推行新型产销合作模式,开展了种植、采购、加工、贸易、物流的全流程各环节密切协作。

中粮国际先与当地农场主签约,成为其农产品供应商。随后,在生产阶段,中粮国际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和气候变化预警消息,与农场主共同制订季度生产计划;在收获季节,产出的农产品在收割完成后被及时存入中粮国际南非公司所提供的筒仓袋,再统一运入具有保温、干燥、杀虫作用的机械化筒仓;而在销售阶段,公司则会根据全球市场的价格变动,帮助农场选择最佳出售时机,在某些特殊时期也会为农场提供补偿。

通过上述合作,南非农场主主动分享了本地化运营、农作物耕种等方面的经验,而中粮国际则充分利用规模化经营优势,为农场主提供了更便宜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从而提高亩产与农民收入。目前,这一模式已拓展至南非43个农场,签约农场总面积超过7万公顷。

除开展农业经营合作外,在2021年,中粮国际合作的南非农场向当地市场提供了超过32万吨的粮食,所合作的压榨厂则提供了34万吨豆油和豆粕等产品。

此外,中粮国际位于斯坦德顿的压榨厂,同时也是南非最大的粮油压榨设施,也为当地提供了近300个工作岗位。

畅通的供应链

长期以来,中粮集团都以大豆、玉米、小麦、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为重点品种,不断加大对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的建设,搭建了横跨东西半球的粮食走廊,有效保障了畅通的全球粮食供应链,为达到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粮商这一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中粮集团已在世界粮食核心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取得了港口、码头、仓储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并与全球主要出口国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官方资料显示,中粮集团当前的全球年经营量达1.9亿吨、仓储能力达3300万吨、综合年加工能力达9500万吨、中转能力达7400万吨。

依托中粮集团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和运营网络,北美的大豆、玉米、小麦,南美的大豆、食糖,黑海和中亚的玉米、小麦、葵花籽油,澳洲及欧美的乳品和肉食等农粮食品资源已能够通过高效的跨国物流供应链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全世界的餐桌,有力地支撑起了全球市场供应。

自新冠疫情于2020年肆虐全球以来,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施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有效地捍卫了全球粮食通道的畅通,顶住了新冠疫情对世界粮食流通格局的冲击,促进和维护了世界粮食贸易的稳定。

在疫情期间,粮食流通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就是工厂、码头、仓库的绝大多数员工必须现场办公。

彼时人心惶惶,工作如何落实?

以中粮集团在巴西的公司为例,该团队针对实际情况第一时间重新布置了轮值人员的排班表,将此前的三班倒改为五班倒,同时严格加强现场的管理和消毒工作,并通过邮件、远程会议等隔空方式实时监管工厂内外的运行情况。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工厂、码头在疫情严峻时期内仍可正常运转。与此同时,中粮集团竟还忙中有序地推动利用了工厂码头的远程监控系统、自动化操作系统等技术解决方案,切实加快了运转效率,缔造了一个小奇迹:虽有疫情作祟,虽然减少了现场工作人员,可运营效率却持续大幅走高。

一般情况下,农粮产品主产地距离港口都比较远,在疫情的大肆冲击之下,确保司机不停工、卡车不停运就成了保障出口产业链稳定的关键。

对此,中粮集团在巴西发起了“卡车司机安全保障”行动,将以往雇用的卡车司机在不同地区的办公室面谈方式,改为使用手机程序进行的在线沟通方式。除此以外,中粮集团还在各个工作环节为司机提供尽可能周全的保障,譬如在运输过程中提供简餐和饮用水,并免费提供防护口罩等必备物资,充分保护卡车司机的人身安全。

在诸如此类的保障安排之下,中粮集团有力地守护了粮食从产区到港口码头的运输通畅。

不仅陆路运输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海上航运通道亦颇不通畅,以致海运费用暴涨,这无疑也成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运转的巨大威胁。

为破解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确保粮食顺利送达各国港口,中粮集团的海运部门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维系海运物流。其中主要手段就是中粮集团依托自身构建的国际化物流网络与大型现代化船队优势,对全球海运市场动态进行即时的密切追踪。继而又对各种影响要素进行风险成本的测算和对比,第一时间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严格施行科学的工作制度,凭此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的海运流通。

可持续的循环链

近年来,在气候、生态等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复杂性、脆弱性、不确定性及波动性明显增加,全球各地区的农粮产业链无一例外地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些考验,中粮集团积极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动在全球农业的主要合作区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合作,力争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112月底,中粮国际已实现对巴西大豆重要产区“马托皮巴”所有直接采购大豆的100%可追溯。

马托皮巴(Matopiba)是巴西四个产豆州(马拉尼昂州、托坎廷斯州、皮奥伊州、巴伊亚州)的合称,总面积超过7300万公顷,其90%的土地位于巴西的重要生态区塞拉多。虽说塞拉多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是近年来却因当地农民毁林开荒而屡遭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粮国际在20208月与世界银行(IBRD)的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启动合作,提高了中粮国际在当地所采购大豆的可追溯性,追溯大豆的原产农场,确保此类原产农场并非以毁林的方式进行耕种。

本来,这一项目的最初目标是在2021年底覆盖85%的直采大豆,但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已被提前打破,中粮国际目前已能追溯直接供应商提供的所有大豆的原产地。

除此以外,中粮国际也注重利用卫星图像、地理数据对供应商的农场进行地图绘制和动态监测,扎实保证所有农场符合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例如不涉及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问题、没有位于环境保护区、不侵占土著人土地等。

项目内容之中,还包括了对1000多名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旨在授人以渔,充分提高当地民众的农业种植能力,进一步促进当地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切实带动良性循环。

产后的粮食损耗也是一项长期困扰全球粮食生产的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在粮食产后各环节的损耗约达总产量的14%,这高额的损耗量沉重地拖拽着本就紧张的粮食供给。

面对这项守牢“米袋子”的急切任务,中粮集团积极研发并推行了“减少水稻产后损失”技术,且在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地区的粮油仓储、干燥和加工等项目中取得了成功收效。

所谓“减少水稻产后损失”技术,就是指围绕水稻产后各环节减少粮食损失、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效益等开展的相关技术、设备、标准、操作规程、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发和创新成果。

20223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中国办公室特意向中粮集团致感谢信,致谢中粮集团在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