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Keep崛起 会有千千万万个Keep跟着起来吗
5月19日,Keep宣布于今年年初完成 8000 万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时代资本 (Jeneration Capital)领投,GGV纪源资本、腾讯、晨兴资本和 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老股东跟投。
至此,Keep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5亿美元,成为运动科技领域唯一获得E轮融资的企业,领跑国内市场,并被认为是该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资本寒冬中获得融资,Keep再次证明,其商业模式为投资者所看好。
疫情催生之下,让更多企业看到了线上运动的商机,相信会有更多类似Keep的科技软件正在崛起,而Keep作为业界领跑者,其商业模式是否可以成为后起之秀们模仿的对象呢?这其中还存在哪些隐患?
Keep是怎样玩儿转的
数据显示,成立于2014年年底的Keep,截至目前,已拥有超 2 亿用户,业务覆盖线上运动平台App、运动品牌消费品及线下运动空间 Keepland。
Keep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如此庞大体系的运动科技软件,不仅是依靠用户熟悉的线上健身课程,它在用户体量、零售产品、会员服务等方面已经打造出非常完整的业务闭环,利用大数据打造高粘度的用户规模。
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品到运动空间,Keep不断拓展边界,打造运动产品生态,多线业务初步成熟。
据Keep副总裁生态业务线负责人刘冬向《企业观察报》介绍,Keep当下的重心在于线上、线下领域的共同发力,内容与服务场景的打通。据了解,2019年,Keep线上业务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86%,线下消费品业务营收也有300%的增幅。此外,Keep亦在拓宽并完善运动内容生态。
如今Keep已拥有包含专项训练、动作精讲、私家课在内的超过1200多套自研课程,覆盖健身、跑步、瑜伽、骑行、操课等多种运动品类;同时,Keep也在逐步开展与更多运动达人的PUGC内容合作,并计划今年在海外运动内容版权方面进行探索。
截至目前,平台上已聚集2200多位运动达人,生产超过1000套PUGC 课程;App仍将为用户提供创作UGC内容平台环境。与此同时,Keep先后与创维、TCL、三星等多家品牌终端合作,共创运动内容生态场景。
刘冬向《企业观察报》介绍,Keep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三部分,“如果用A代表App用户规模,我们已经到了2亿的用户规模;用C看消费品的销售规模,我们也已经到了10亿元的规模,这两个是我们的底座。通过App发展线上的用户,通过消费品去发展消费品的用户,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这两个用户结合起来之后,我们能够在运动的解决方案层面去产生一些B的价值,也就是一些增值服务,所以大家关注到会员、关注到单车付费的课程,这就是往B的方向去努力。这是整个Keep的商业模式。”
而当被问到,A、C、B哪一种业务在Keep盈利中占比最大时,刘东对《企业观察报》表示,从规模上来讲运动消费品更大,但是从利润率来讲线上业务最大,而合并起来是标准互联网公司大概的利润比例。
2020年,Keep将发力三大运动解决方案,App之外,还有智能器械训练和非智能器械训练,前者包含内容+Keep智能硬件,后者涵盖内容+运动器械。三类解决方案会加入社交、娱乐等多维度服务,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带来更好的运动体验。
Keep在赛道上的对手是谁
“Keep App的规模确实已经到了行业最高,大家更看重的是在这个赛道上Keep能不能做出商业化的探索,而已经不是用户规模还有没有竞品能够超越的问题了。”刘冬向《企业观察报》表示。
GGV参与Keep所有轮次融资,纪源资本(GGV Capital)执行董事李浩军表示,“中国运动人群约有3.6亿,消费需求巨大,一定会诞生以数据和科技驱动的、符合新一代年轻健身用户需求的新型运动品牌公司。”
对比全球平均3.7%的健身渗透率,中国健身渗透率仅为0.8%,有广阔的商业空间可待挖掘。因此Keep的对手,既有赛道上其他的同类App,也有自己。
刘冬坦言,目前Keep更多的是完成自身的突破,“我们不是在看谁还有多少用户,更多的是在思考商业化进程应该是怎么样的。在A和C同步基础上面,不管是规模还是利润是有一个边界的。我们觉得最重要的突破口是B的环节,是如何给用户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环节。”
同时,虽说如今Keep已经算是整个行业中的翘楚,但仍然面临着同类运动科技APP努力追赶的挑战。
艾媒北极星系统数据显示,2019年4月运动健身类APP榜单中,前五名依次为:Keep、咕咚、小米运动、悦动圈和华为运动健康。
据了解,排名第二的咕咚也是大众较为喜爱的运动科技APP,在市场布局方面,咕咚也是有不少举动的。日前,股东与知名的国民运动服装品牌安踏达成战略合作,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出一双国民跑鞋。
不仅如此,咕咚还与搜狐联合举办“2020最美笑脸线上挑战赛”,通过线上参与的形式召集了超过25.5万名跑步爱好者踊跃参与。不难看出,这类合作的线下活动也为双方带来了不小的用户体量。
除了同类运动科技APP,Keep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运动品牌领域的威胁。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王健对《企业观察报》表示,实际上跟keep相关的竞争者或者在某一领域,特别是体育设备的制造商和销售商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王健指出,Keep可能做得比较早,同时它的商业模式综合性也比较强,所以Keep可能获得一些先行者的优势。
Keep可被复制吗
“Keep的行业可替代性是相对比较强的,因为像Keep这样的APP门槛是比较低的,不存在文化观念方面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也只是如何获取更多用户。”王健对《企业观察报》表示。
王健进一步解释到,就像阿里巴巴的模式,最早这个平台很容易被复制,比如说ebay,实际上也在市场上存在。但是如何能够适应市场,能够在市场当中占有主导,那必须要有企业的拓展战略思维。
然而同样站在企业全局战略的角度,在可复制性的问题上,刘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刘冬向《企业观察报》表示,在运动消费品方面,Keep主要面向家庭健身的大众用户,提供运动过程中用户所需的产品。用户想运动买一种器材,然后通过其运动形成数据,反馈到APP上,当这个链路打通之后,竞争对手从任何一个方向想切进来都会很难。
其实不论是哪一种观点,最终落脚点一定在用户规模上,而Keep作为早期就开始的运动科技产品,在产品科技和生态都相对趋于完善的状态下,的确是占有一定用户优势,就类似于滴滴在出行领域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复制性,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同款的替代品。
复制Keep的突破口还在于产品当中提供的课程是否足够专业。毕竟如今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项目时越来越趋于理性化。这就涉及到线下健身教练与线上视频课程教练的对比。
未来在行业上,一定是线下健身房与线上运动科技APP共同打通的。王健对《企业观察报》描述到,未来Keep这类运动科技APP也可能会跟线下健身房合作。线下健身房的所有健身数据很可能都要互联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也许Keep会开发一个网络服务,专门让线下的健身房跟他进行数据对接。当然这取决于未来技术的发展,包括硬件和软件。
同时,在资本层面上,当未来Keep这种运动科技类APP行业做到体量更大,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的时候,除了可能存在更多外部竞争者和模仿者,也可能被BAT这三家大佬盯上,进行大规模投资或者收购,来完成“同一个世界,同属BAT三家”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