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3年 成果显著
工业互联网是我国重点建设的新基建之一,也被业内视为“互联网的下半场”。11月20日,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我国“5G+工业互联网”将进入由起步探索向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为“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收官之年,也是5G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年。工业互联网大会也是对“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三年成果的总结。
据了解,我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基站数量超过222万个,占全球60%以上,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覆盖,用户数量超过5.2亿户。飞机、船舶、汽车、电子、能源、采矿等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5G全连接工厂标杆。5G加速向医疗、交通、教育等各行业各领域推广,带动人工智能、AR/VR、8K显示等新技术日益成熟,带动车联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5G商用3年成果显著
自从2019年我国正式商用5G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便出台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有针对性地推进5G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指出,“5G+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而且开辟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新路径,加速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方式落地普及,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称“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发布了《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用“一个全新发展格局”和“技术创新、产业突破、生态构建、发展环境”四大维度对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估。
余晓晖介绍,目前31个省份均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央地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政府、产业和市场层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2021年工业互联网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8.7%。全国已形成超20个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项目,为下一阶段建设5G全连接工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成果发布会聚焦四大相关领域,发布了7个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优秀成果,在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规模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5G全连接工厂,大会发布了2个典型应用标杆案例。“浪潮苏州5G全连接工厂项目”解决了工厂的网络延迟、生产效率低、成品合格率低、数据安全等业务痛点,实现了产品质量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10%、企业产能提升15%的巨大成效。格创东智助力武汉华星打造全球领先的5G全连接工厂,将对我国半导体显示制造、光伏制造等泛半导体行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和探索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相关建设运营经验及模式对于我国半导体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聚焦智能制造,大会发布了2个典型应用标杆案例。新华三5G未来工厂以5G网络为基础,通过3D可视化系统、以园区智能运营为重点,构建集监控、预警、诊断、分析一体化的3D可视化平台,向着“智慧”园区的目标不断前进。新华粤5G+智慧工业应用建设项目借助工业化、数字化手段打造“四全”智能工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生产的过程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数字化为根本、以标准化为基础、以数据和模型为核心要素、以集中集成为重点、以效益为目标的流程型制造模式。
聚焦节能减碳,大会发布了2个典型应用标杆案例。杭州泛亚运“源网荷储”能源互联示范区有效解决了电力行业痛点需求,持续推动能耗双控举措有效落地,持续助力全社会有序用电,为5G商用、绿色能源等产品与技术落地作出示范引领。“基于5G工控专网的武钢无人化应用”项目采用“双频组网+控制链路冗余”技术,进一步推动车间IT、CT和OT的融合,最终实现了无人天车业务在硅钢、热轧、冷轧多个生产车间的规模落地。
聚焦网络技术,大会发布了1份研究报告。阿里达摩院XG实验室的《云原生的5G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剖析了当下云原生5G技术的发展痛点,以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为基础,从“虚拟化技术搭建支持5G网络基础设施”和“微服务构建5G网络服务”两方面展示了5G与云计算技术协同融合发展的方向,为行业发展与技术演进提供参考。
仍有优化空间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信部将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丰富“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县域经济下沉普及,不断壮大融合产业生态。
会上,张云明指出,要研究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的新举措,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创新示范体系,并分行业分领域制定5G全连接工厂建设标准。同时,降低综合应用成本,推动各方加强低成本、轻量化的5G工业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从生产外围辅助环节向生产中心控制环节加速迈进,面向工业的5G芯片、模组、终端不断涌现。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在电子设备制造、钢铁、电力等十大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大批典型应用实践,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5G全连接工厂标杆。
在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5G+超高清视频监控和智能分析、5G+AR远程指导/监督、5G智慧园区等多个“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充分展示5G已经成为钢铁生产流程中的超级生产力。在其他行业领域,5G+也已深入落地,例如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
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合作,“5G+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逐步清晰,产业各界“建、用”工业互联网的意识、需求和能力明显增强,多地加快建设具备行业和区域特色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5G加速向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领域推广,带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成熟。
今年9月,工信部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5G全连接工厂是推动5G在工业应用的一个叫法,并不是要求所有工厂都用5G,原有的无线WiFi、有线以太网等就不用了。他指出,5G相比有线有一个优越条件,可以让生产装备不用固定连线。另外,5G比WiFi覆盖更好,可靠性更强。“所以我觉得提5G全连接工厂,是用5G为带动,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用起来。”
谈及建设成本,邬贺铨表示,在标准化问题没解决以前,5G工业应用很难成规模,这一点制约了5G成本。另外,不能简单把消费应用搬到企业。目前没有区分工业和消费应用的频率,在设计工业应用5G模组时,不得不按消费应用做,导致多频多模,成本下不来。他建议,为工业应用划定专用频率,专用频率工业用的信道可以跟消费用的信道分开,这样可减少干扰,也可降低成本。
邬贺铨强调,5G工业互联网领域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要自建工业互联网系统,最简单的就是有一个5G工业模组,用运营商的基站和用户面功能就可直接上云。随着5G工业互联网推进,成本是可以下降的。
邬贺铨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5G+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深圳一家公司通过在线制造平台,连接了20万家采购商和上万家供应商,仅半年就签订了100多亿元的合同,增长了480%。中国建材每年有大量的产品运输任务,利用与百度合作建设的智能物流平台,实现车货精准匹配,每年节约了20多亿元物流成本。
北京三一重工的桩机工厂,去年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命名的“黑灯工厂”,它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云上的控制协同,实现无人生产,生产效能大大提升。
再比如武汉长飞公司,利用边缘计算和智能网关,建立了光纤的智能筛选数字孪生系统,用5G将所有数据连起来,实现了产品、物料、配方、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精准管理。仅以无人化的智能光纤筛选为例,其设备的综合性能提高了10%,产品的质量良品率提升了5%,运营成本降低10%。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夏冰则指出,当前工业互联网在赋能不同规模企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少数重点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被重点关注、重点解决;但是,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0万户,这一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着成本高、不愿转、不会转等难题,这就需要转型方案提供商进一步改进自身技术和服务模式,助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