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再认识(连载一)

随着中美贸易战、全球新冠病毒蔓延、俄乌军事冲突,世界正加速演变,其演变的深度、广度、强烈度前所未有,力量对比、地缘政治、治理结构、发展动力都在变,但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永远不会改变。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必须闯很多关,其中就有供应链,说现在是“全球性供应链大战”一点也不过分,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可以赢得世界!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我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如果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中国的发展目标,那么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则是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目标。在目前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在所难免,看谁能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何为供应链,如何运作供应链,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控供应链,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国民经济全局。

一、重新认识供应链

  (一)供应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供应链是西方经济学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根据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企业管理理论组织企业生产经营与推进全球化生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人们发现,分工的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产品的转型成本,然而,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活动中交易关系愈加频繁,相互依赖关系愈加深,交易成本也就随之增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民收入中有近一半属于交易费用。企业家对“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战略进行反思,提出“横向一体化”的思维,认为只有同时整合企业外的资源,实现流程再造,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1980年初,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理论,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强调企业与其战略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是价值活动的整体,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一条供应链。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提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全球性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必然出现全球供应链。一个产业不再拘泥于一国之中,而是横卧在各国之间,由此改变了产业的组织形式。产业链条上外包的大规模出现,使企业管理更加扁平化,全球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原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最近30多年来,全球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内容,是由于分工的高度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使许多企业从单个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者演变为链条的组织者和集成商。

1998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成为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真正开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说:“供应链是21世纪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商业金矿!”供应链管理也在2001年被《财富》杂志定位21世纪的四大战略资源之一。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供应链发展突出表现在全球分工下的协调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供应链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全球供应链发展逐渐向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低碳化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供应链创新技术得到飞速突破。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供应链主要是企业微观层面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供应链开始向产业与城市的中观与国家宏观战略升级,成为产业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这里的“客户”不是特指企业,而是泛指不同层级的需求。这里的“组织形态”是泛指产业组织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承包地生产方式转化为大农户、合作社、农场、农业公司的生产方式就属于供应链组织形态,工业从“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分工协作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就属于供应链组织形态,政府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转化为集中办理与跨省通办就属于供应链组织形态。

供应链要让它真正成为金矿,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的,关键是运作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供应链管理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0阶段——内部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流程优化,一体化管理。

2.0阶段——与外部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更快地占领市场,更有效地利用资产,实现“双赢”或“多赢”。

3.0阶段——价值链协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技术,对上下游客户实施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实施协同设计与制造,构成一个价值链网络,追求系统最优化。

4.0阶段——智慧供应链。供应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成为供应链的重要特征,供应链组织形态更加扁平,虚拟生产、云制造等应用更加普及,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最终形成更加高效、智能、人性化的供应链生态圈。

供应链将从点到链、到网,再到生态。

(二)供应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是一个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2019115日,在第二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演讲中他又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

这里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是什么关系?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他把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进向物流、生产运作、出向物流、市场与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行业价值链。后来,又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价值链。所以,价值链是从价值,从利润切入的,讲的是财富的创造,如GDP、人均GDP、资产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等。

产业链讲的是由于社会的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第一次将社会分工理论置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他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什么?靠分工,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从采集与狩猎中分离出农业,还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手工业与工业,以及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流通业,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演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推进,这种分工,无论是社会分工或是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产业链是产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可以分为接通产业链与延伸产业链,产业链主要是从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响度切入的,产业链可大可小,国民经济可以统分一产、二产、三产,但每个产业中又可加以细分。

供应链如前所述,是对各产业如何运作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从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流程优化、功能集约化运作切入的,追求降本增效提质。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者是什么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产业链是基础。离开了产业链,即实体经济,也就离开了生产,离开了劳动,离开了财富创造,也就不存在价值链与供应链。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生产,农业生产农产品,工业生产工业品,服务业生产服务产品,还有一种人本身的劳动力生产。产业链是供应链依附的载体,离开了产业链,供应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反过来,供应链可以促使产业升级,产业链得到新的发展。价值链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目的与归宿,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绩效要靠价值链来衡量。但反过来,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才能保证价值创造的实现和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了财富才能去谈论国富民强,才能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所以我们经常讲发展与夯实产业链、优化与创新供应链、培育与提升价值链。

研究表明: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正在创造经济与社会的一种新格局、新布局和新结局。产业链格局从集中式向分散式发展,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向横向一体化供应链演化,供应链成员凭借集聚的信息、资源和能力优势逐步提升价值链地位,从而持续集聚创新的能量。这也使制造业重构、重组制造逻辑与商业逻辑,从产品(需求驱动+敏捷制造)→“产品+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智慧供应链融入数据、平台和体验等新型生产要素,需求侧与供给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集成化,服务转型才能登上价值链高端地位。

(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美国物流协会有两次更名,成为全球物流产业两次质的飞跃的标志。1963年成立时,协会的名字是“全美实物配送协会”,1985年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是由于运输和配送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从狭义的运输和仓储,发展到更广的综合物流领域。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产业对商业运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冲破物流这一天花板,进入更广阔的供应链领域,物流成了供应链的一部分,所以,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从实物配送到综合物流再到供应链管理这是物流产业发展合乎逻辑的演进,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时代。2017年中国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物流真正意义上进入全面供应链管理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及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简而言之,供应链是跨企业的商业活动和物流活动的集成。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从物流到供应链,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时代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的理想模式是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将物流企业作为生产企业能力的一部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成本交付到维修回收,都采用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的流程才可能降低总体供应链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

物流业是由包装、运输、搬运、装卸、仓储、货贷、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组成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传统物流是分割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效率很低,现代物流要求多功能一体化运作,经历了配送物流、综合物流、供应链物流,将向智慧物流进军。现代物流产业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服务商、物流行政管理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物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任何单位都离不开物流。物流需要大量投入,比如铁路、公路、港口、航空港、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等,体现的是一种硬实力,但物流本身的运作模式也是一个供应链,又体现了它的软实力。物流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供应链作为经济与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更多地体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可以这样说,供应链同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每个城市、每个农村、每个国家都离不开它。因为现在已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不可能单打独斗。既然不能单打独斗,就必然要有一个商业运作模式,即供应链。供应链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整合力、流程的优化力、功能的集约力、降本的贡献力、效率的提升力。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所以现代世界不仅有“货币战争”,同样出现了“供应链战争”。

(丁俊发,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文刊登于《全球化》2022年第4期,本报将分四期转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