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发电水下养鱼 三峡集团玩转沉陷区

汩汩绿电,从峡潘开始奔涌……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大圩村采煤沉陷区的水面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恰似一片蓝色海洋。

2017年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安徽分公司淮南峡潘光伏电站(下称“峡潘电站”)首期项目并网以来,该项目累计完成的发电量相当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68.2193万吨,种树630万棵……

截至1210日,峡潘电站安全并网运行了5周年。从5年前一片滩涂的采煤沉陷区到实现“渔光互补”,1825个日夜,峡潘电站见证了5年来三峡集团清洁能源迅猛发展的奇迹。

沉陷区翻身

淮南市曾经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生产基地。但因煤炭开采而形成的42.54万亩采煤沉陷区(占淮南总面积的5.2%),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下空穴,甚至出现了塌陷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在淮南市潘集区就有一个采煤沉陷区,被雨水淹没形成了湖泊,水面上满是漂浮的垃圾和未被完全淹没的房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塌陷区闲置的水域一直是困扰着当地的难题,而发展水面光伏正是照亮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三峡能源安徽分公司总经理张灵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2016年,安徽省启动“安徽省两淮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后,三峡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塌陷区水域可以做光伏用地,这样既不占用农田,又能有效发挥水面效益。于是三峡新能源公司结合实地情况,积极探索“渔光互补”模式,在潘集建设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上漂浮光伏电站,正式开启了三峡“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模式。

三峡能源安徽分公司副总经理程大利向《企业观察报》记者介绍,淮南项目在建设之初,由于国内大型水面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起步晚,光伏专用浮体尚无国家、行业标准。一方面是“明星光环”带来的高要求高标准;一方面是面临国内无相关人才、技术、经验的“三无”挑战。“第一个吃螃蟹”的困难可想而知。除了自主钻研,别无他法。为此,工程师张绪宝和张怡然等骨干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钻研和探讨相关领域知识,主动拜访各权威检测机构,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检测方案,作为项目招标采购、浮体监造、浮体检测的依据,以保证浮体质量具备可控性。

 

项目建设中期正处冬季,夜间的淮南水面寒风凛冽,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品质和性能的可靠性,技术人员阮少波、袁旭和张紫赫连续三个夜晚在湖中心对组件进行测试。相较于陆地光伏,水面光伏的PID测试难度更大,漂动的浮体和刺骨的寒风让工作开展变得更加困难。“这还只是项目建设中遇到难处的一个缩影。淮南项目的施工建设我都亲自参与了,5年来的每一次的困难都是三峡人不断摸索前行的见证,正因为有三峡人5年的付出,才换来今天‘渔光互补’的景象。”三峡能源安徽分公司淮南项目负责人吕嘉奖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几度哽咽,红了眼眶。

潘集区泥河镇人大主席权循哲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原来我们这里(采煤沉陷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矿渣堆积,自从通过招商引来三峡能源后,利用采矿沉陷区进行光伏产业开发建设,有效地把光伏发电和矿山生态治理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还把沉陷区水面变成绿色能源基地。”

生态产业链接起因煤矿“断裂”的资源产业链赢得广泛关注。自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以来,来自德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波兰、柬埔寨等20余个国家的能源机构及政府官员前来参观学习,激发了国内外企业在水面光伏领域的投资热情。

治理即致富

“如今的采煤沉陷区一改往日荒凉破败的景象,呈现出勃勃生机,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水下鱼群畅游,远处水鸟轻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住潘集区泥河镇瓦房村附近的村民赵海平微笑着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以前这里的老百姓祖辈都是以采煤为生,由于缺少其他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资源型城市逐渐进入衰退期。几年前三峡能源落户我们这里,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而且还给那些因为赡养老人、照看孩子上学等无法出门打工的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随着三峡集团开发进程的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已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片。”潘集区泥河镇谢街村村委会主任王建友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聊起采煤沉陷区5年来的变迁时感触颇深。

潘集区泥河镇瓦房村村委会主任李占雪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三峡能源淮南150MW漂浮式光伏项目是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不受水位与地质变化的影响,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综合开发模式,有效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光伏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沉陷区土地闲置问题,又统筹推进沉陷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除每年水面租金外,还每年为村民提供将近100个临时就业岗位,直接帮助本村村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峡能源安徽分公司投资开发部负责人崇禅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光伏电站,水上光伏电站既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同时还可以减少水面蒸发、抑制藻类生长,而且水体还可以对电缆和光伏电池起到降温的作用,提高发电效率,形成了优势互补。在光伏面板下方还设置了大量的用于水产养殖的网箱,充分利用了塌陷区水域,将曾经粉尘漫天、机器轰鸣的煤矿变成了真正的绿色能源基地。

据了解,峡潘电站建设初期大量招募当地村民进行组件安装辅助工作,解决了当地人务工问题,给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17年并网运行以来,峡潘电站租用当地总计约4500亩水面,每年为农户增加200多万元的持续性收入,帮助一大批困难家庭有了稳定经济来源。

2019年,峡潘电站积极与潘集区政府对接,投入488万元,专项资助卢集镇建设6.15公里的三峡路,有效改善沿途秦圩村、城北村、叶集村、葛楼村、李盟村五个村456户贫困户1104人贫困人口以及10000余群众的出行条件。次年,峡潘电站又捐助淮南市泥河镇27.8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完善防洪排涝、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批移民……这句镌印在峡潘电站科研平台高墙上的口号,已经变成现实。彭华岗:云南国资国企在新时代

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贡献新价值1211日,由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云南省国资委指导,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主办,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论道ESG理念,践行国企责任——2022ESG昆明论坛暨云南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云南举行。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通过视频形式作开场致辞。

彭华岗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履行社会责任、践行ESG理念,是国资国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行动,也是打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希望云南国资国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扛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在新时代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贡献新价值。

彭华岗表示,首先要持续做好社会责任和ESG理念的践行者。他说,云南省国资委要继续坚持高位推动社会责任和ESG工作,进一步健全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深化拓展特色实践,积极搭建沟通传播平台,探索开展考核评价,以坚实的管理体系保障社会责任和ESG工作高效推进。同时,云南国企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社会责任和ESG理念切实融入到企业战略、日常运行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社会责任和ESG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全面融入、有机融合。

二是要成为新时代社会价值创造的引领者。彭华岗说,云南国资国企要充分认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自觉肩负时代重任。要在推动民族团结、服务乡村振兴中创造更大的民生价值,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创造更大的环境价值,加快节能减污降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成为我国ESG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彭华岗强调,云南国资国企要主动适应、积极把握ESG发展热潮,认真研究、摸索从企业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有效加强ESG治理,合理设定企业的ESG标准,制定实施框架,科学评估ESG绩效,找准企业ESG管理有效路径;要与ESG监管机构、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准则接轨兼容的ESG规则规范,为建强我国ESG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正式发布首本《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蓝皮书》。全书围绕云南省国有企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实现新发展的责任担当,全面展现云南省国有企业在响应“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保障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责任实践,并收录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智领航,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践行绿色使命,打造云南绿色能源战略主力军》、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际大通道“钢铁动脉”》、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破解“卡脖子”问题》、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携手乡村共振兴,科技助力“三农”促发展》等37个社会责任(ESG)优秀案例。

(本报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