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再认识(连载二)

(接上期连载一:“一、重新认识供应链”)

(四)供应链有三个核心

供应链可以极大地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方式、企业发展方式,对经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世界因互联网而变,而供应链也正在改变世界。供应链为什么有如此功能?主要体现在它有三个核心。

1)资源整合度。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平台,其本质就是资源整合,资源可区分为产品资源与服务资源,也可区分为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大家都重视物质资源整合,往往忽视或不注意非物质资源(如研发、金融、物流、标准、文化等)的整合,物质资源财务上主要体现在采购成本,非物质资源则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

整合无边界,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如果内部都整合不起来,何谈外部整合,海尔集团成功的供应链变革走了三步,即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再造和供应链转型,首先整合内部,海尔集团对采购、配送、销售等分散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成立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物流配送和全面预算,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研发、人力资源、客户管理)、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支持体系。第二,在此基础上优化外部整合,打造“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一流”即围绕客户需求的订单信息流为中心,重点打造全球采购资源网络、全球配送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这一平台,同步运作。第三,根据供应链数智化要求,探索端到端协同、端到端可视化、端到端响应速度三个方向实现供应链转型升级,建设互联网时代下开放的供应链生态圈,实现供应链成员价值的共同创造。张瑞敏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所在的供应链总成本低、对市场响应速度快,谁就能赢得市场。一只手抓住用户的需求,一只手抓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这就是海尔创造的核心竞争力。

2)功能集约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全部功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本身的问题,比如是否畅通,有无堵点;也有它们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如自营与外包;还有执行的主体建设与治理结构问题,比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办公,企业设供应链总监,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等等。

3)产业融合度。据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企业有三种结合方式:一是简单地以第三方物流代替企业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应和运营特点,可节约经营成本5%:如利用第三方物流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与生产流程,可节约经营成本5-10%;如通过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商根据需要对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两者深度融合,可节约经营成本10-20%。这就是说,生产与物流企业的融合度越高则降本增效的概率也越高。这给供需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融合需要不断创新。美国沃尔玛、亚马逊、戴尔、通用、微软、联邦快递,日本丰田、德国邮政、中国华为、海尔、利丰(冯氏集团)都有创造性的供应链模式。

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供应链的强弱,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但我认为主要是看资源整合度、功能集约度与产业融合度的水准,这应该是供应链现代化的边界。

(五)供应链的四个运作层面

供应链的四个运作层面即企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城市与区域供应链、国家供应链,其中企业供应链是基础,产业供应链、城市与区域供应链是重点,国家供应链是根本。中国供应链起步相对较晚,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再中国化创新。

1)企业供应链。供应链思维是从总结与创新企业管理延伸而来的,一开始集中于企业供应链,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及运作水平关乎全局,是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以及行业物流总费用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鲁斯教授等人在总结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精益生产这一概念,也叫精益供应链。精益生产把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有机整合,大大节约了物资、人力与时间成本,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是:准时化生产。只在需要的时候,只生产需要的产品,从“推动式”改变为“拉动式”生产。看板管理。后道工序在需要时向前道工序去取所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的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只生产后道工序需要取走的品种与数量。零库存。把商品管理变成供应商管理,按订单采购,实施统一配送,优化库存管理。柔性生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市场做出灵敏反应,整合优化各种资源,满足顾客的多样化要求。一体化运作。节约每个流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储存、多余的时间、富裕的人力,以达到最优化。实践证明,推进与优化企业供应链可以立竿见影。

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把全球供应链战略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应链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头号战略,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实施与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必然选择。

2)产业供应链。许多国家也把供应链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即以全球地域为空间布局,打造某些优势产业的“微笑曲线”,建立从研发、战略资源、金融资本到制造生产再到销售与服务市场的全产业链与价值链。就制造业来讲,从19世纪初的英国开始,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依靠的就是全球产业供应链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不仅预示着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也是德国推出的产业供应链战略。我这里指的产业不仅仅是制造业,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与金融业等服务业。

3)城市与区域供应链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研究与打造智慧城市,实际上一个城市的管理,是“五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技术手段、运作流程的最优化。波特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中国只走了一多半路程。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供应链战略有共性,更有个性,正因如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与人文风貌。

每个国家都以中心城市或城市集群为经济带,以带动全国经济,包括“三农”的发展,城市运作如何至关重要。城镇化过程中,交通、教育、医疗、住房、老龄化、就业、恩格尔系数、物价等等都要统筹,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协同系统。不仅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社会发展。不仅涉及城市内部资源整合,也涉及外部城市以及城乡资源的整合。城市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城市群以及大湾区供应链体系,在国际上也缺少成功案例,都在起跑线上。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物流业是城市主要产业的思想,要想成为经济中心,必须先打造物流中心,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4)国家供应链

2012年,美国奥巴马颁发了“美国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2019年特朗普发布了《供应链安全战略》与《国防战略》,2021年拜登公布了《2021美国战略与竞争法》,发布了《美国供应链行政令》,研究历史上世界三次经济危机与三次产业革命,美国就凭其对“帝国木桶理论”中工业、科技、金融、军事、文化五大板块实施超强的全球供应链整合,使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美国全球供应链有两个核心,一叫安全,二叫效率。他们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在全球范围内去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以取得大国间的平衡与优势。

英国、德国的供应链政策着力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际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产业供应链政策。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制造业的未来: 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 年又发布《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提出推进供应链创新,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提供供应链融资渠道、推动供应链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举措。2013 年德国推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德国工业 4. 0 战略实施建议》 指出: “工业 4.0将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动态配置,推进供应链持续调整,工程流程和制造流程更加灵活、可塑”,构建柔性、智能、敏捷的供应链被作为德国工业4. 0 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政府的供应链政策主要关注重要物料供给安全风险对供应链的威胁。2012年,日美两国共同发布《美日全球供应链联合声明》,提出更好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对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供应链协作,构建更加强韧、富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

二、供应链对策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未雨绸缪,分析它的主要矛盾,并找出解决办法。情况在变,战略与策略也得变,必须调整打法,才能适应新的比赛节奏。

中央要求,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从扩张性供应链到收缩性供应链

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要改变的只是不合理的治理规则与运行模式。 20191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病毒蔓延与俄乌军事冲突,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严重冲击。一个共识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已经不可避免,重组的程度要看供应链中断的严重度和持续性,替代国家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会波及更多供应链上的成员。但可以明确的是,各国政府将会要求某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将生产线移至国内或更近的地方,供应商多元化(增加备份供应商)、本地化(减少海外供应商占比)是企业打造弹性供应链的必然趋势,扩张性供应链转向收缩性供应链,但绝对不会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

中国经过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工厂”,是新的制造业中心、供应链枢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冲击下,中国如何应对?

有几个因素决定中国的供应链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第一,中国有比他国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在特定产业,中国所能提供的技术和劳工水平不是目前东南亚低工资国家能轻易取代的;第三,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谁也不想放弃,“留在中国,为中国生产”。所以会外移一部分,但不会伤筋动骨。2020年麦肯锡选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在这些行业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结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根据2018年日本外务省领事局的统计,日本海外企业的48%在中国,等于日本在东盟十国的企业总数,其中汽车是龙头,由于汽车行业产业链太长,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改变。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要下大力气实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供应链升级,从成本驱动型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使供应链更开放、更畅通、更安全,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从合作走向对抗,对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制裁,对新疆棉的无理打压,中国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力反制。中国自身供应链越强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越大,对全球经济的辐射力也就越大,中国供应链枢纽地位越不可能改变。

(丁俊发,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文刊登于《全球化》杂志2022年第4期,本报将分四期转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