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民企怎么干

如何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如何理解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机会又是什么?

《决策之道》特别邀请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王林进行分享。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特征有3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上;第二个标准是经济运行体系要比较成熟,经济平稳发展,价格汇率稳定,宏观调控也较好;第三个标准是国际化,现代化国家的国际化水平都是比较高的。这3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才属于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提法有3个关键点: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3点,少一点都不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于企业家来说,这包含着巨大的商机,因为现代化的国家是有人均GDP的标准的。截至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超1.2万美元,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范畴。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均GDP3个节点:超过2万美元,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初步标准,我们现在还差不到8000美元;达到4万到6万美元,就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成为高等发达国家,就要达到8万美元左右。

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是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英国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人口不到600万;美国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人口不到8000万;截至2019年,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

中国有14亿多人口,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一旦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世界的财富版图,也会给企业家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所以,中国是充满希望的国家。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的起点是很低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有17%

就人均GDP来说,1949年美国是1453美元,英国是773美元,印度是57美元,巴基斯坦是51美元,阿富汗是50美元,而新中国当时的人均GDP27美元。现在,中国人均GDP已经增长到了1.2万美元,发展之快确实是非常惊人的。

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一个特点:从零次分配到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到第三次分配,都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企业努力创造财富,实现财富增长;再分配则通过以税收为主的手段进行;第三次分配就是慈善、捐献。

那么零次分配是什么?有两个重要的指标:教育程度和金融支持的可获得度。中央一再强调,共同富裕不是“一刀切”,而是把蛋糕先做大,先富带后富,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分配。

最高领导人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给中国的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很大机会,可以深入发掘商业价值。

例如,中国曾经流行过日韩文化,如韩国电视剧和音乐、日本动漫等,而现在国潮已经成了在中国生长出来的新浪潮。在北京王府井、西单等商圈都可以看到国外奢侈品品牌旁边出现了中国风的服装、箱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彰显;同时中国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占比也日益提高。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经营精神产品的企业都可以找到新的机会。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高领导人向全世界作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所以,所有产业都有两个避不开的趋势,一是数字化,二是绿色;所有企业都要趋向绿色供应链、绿色产业链、绿色价值链;所有从事绿色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企业都会有巨大的市场机会。这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全世界的需要。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对外殖民、对外掠夺上,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以及奴隶贸易等,都标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罪”,中国绝对不会走那样的道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发改投资〔20221652号)(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包含6个方面,总共21条具体措施,以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一共3次强调“一视同仁”: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在发行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意见》体现出,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号是非常清晰的。

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外问题

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七大外部障碍。

一是有些人,特别是部分干部仍然持有一种“公有制高、私有制低”“公优私劣、公好私差”的观念,在道德意识上有意无意地歧视民营经济。

二是政策法规的障碍。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中不同程度地含有或隐含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或歧视。

三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现在的金融管理制度、政策规定和运行机制存在内在矛盾,使得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5%以上的民营企业遇到了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据有关数据,民营经济获得的金融资源大概只占全国的25%

四是税费负担的问题。现在的税费负担还是过重,这个问题同样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新冠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但从长期来看,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减税。

五是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形成“三位一体”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现在仍然有这样的垄断存在,行政垄断支撑了市场垄断,市场垄断又巩固了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严重扭曲了自然垄断。

六是不同程度存在行政干预的障碍。党政部门与一些承担部分公共职能的社会服务团体和单位,凭借政策赋予的某些权力,非法干预民营企业的人事安排和正常经营。

七是民营企业家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执法保障也不够健全。对于民营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人身自由的非法司法行为仍然存在,不少企业家对此的担心比较多。对财产的安全保障和人身自由的安全保障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是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当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专门谈到对民营企业要鼓励支持,但也要引导发展。民营企业要根据党的二十大的要求,高度重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和矛盾问题。现在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有80%以上在民营企业,因此劳资关系问题成为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

民营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办事,不能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协议,不能少缴甚至不缴该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金。此外,还有少数民营企业拖欠员工工资,也导致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冲突比较多,官司纠纷比较多,这特别值得注意。

二是民营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民营企业的这类问题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可能比其他两类企业显得更严重一些。

民营企业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精神重新建立自身发展模式,从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最基本要求出发,尽量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这一点任重道远。

三是民营企业对官员的行贿问题。虽然问题是少数,但影响比较大。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腐败官员的背后都有民营企业家行贿的影子。当然,民营企业家行贿,有些是被迫的,但也不排除有些是主动的,有的是主动与被动兼而有之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的5年间,被列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刑事判决案例中涉及犯罪企业家8612人,其中民营企业家7215人,约占总人数的83.78%。在反贪腐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国家的法律已经明确了行贿与受贿是同罪的。企业家一定要高度洁身自好,不要挑战法律的底线。

四是民营企业家对于政治地位、社会头衔过度追求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做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有些成为文化名人,有些成为社会活动家、公益慈善家等,不少人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级工青妇、商会、协会、基金会、慈善会等社会团体的领导,对国家的政治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主要是极少数人像做买卖一样过度追求在各类政治、社会、文化机构及活动中谋职、谋名等,一定程度上败坏了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风气。

对于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既要积极鼓励,又要正确引导,要保持在适度和合法、合规、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要严格防止买官行为。

五是部分民营企业家斗富斗阔的问题,引起社会反感。极少数民营企业家及家属在拥有财富之后,对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行为缺乏基本的约束,生活极其奢靡、浪费。这些行为严重地败坏了企业家群体的形象,甚至遭到了社会的愤怒谴责。这些是要高度重视的。

总之,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除了要共同努力消除外部障碍,也要重视和逐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民企怎么干

二百多年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都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如果中国实现了,就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空前的、世界性的,将开拓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个途径里有几个要点,值得民营企业家注意。

第一个要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次提到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是相当大的。在这种形势下,两个方面的努力都很重要:一是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精神,不能止于“口惠”;二是企业家要相信未来,“因为相信而看见”。

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以下表述特别值得关注:“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一段每句话都含有深意。

2021年,国有企业的税收贡献占比是24.7%,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占比是59.6%,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占比是15.7%。从2012年至2020年,全国新增企业法人1854万个,其中民营企业新增法人1845万个,占比99.5%

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第二个要点,我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报道——深圳、东莞的一些企业迁移到了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这种产业转移,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其实不是坏事。

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代表着产业溢出方的产业升级,以及产业承接方的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其实属于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全世界曾经有过4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将产业输出到欧洲和北美洲,美国因此实现了工业化,英国则转入金融产业。

第二次是美国将工业的重点放在了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把纺织、钢铁等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结果德国和日本发展起来了,美国随后进入了高科技产业的研发阶段。

第三次是日本和德国集中发展汽车、电子等高端产业,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其实接受的是第四次产业转移,就是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电、电子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

现在,世界大概率已经进入了第五次产业转移周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而我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高端装备领域的国产化进程,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第三个要点,坚持以内循环为主,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的企业家在这一点上的认知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随着人口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推进,中国的市场人口已经超越了全部发达国家的市场人口,中国市场已经开始从数量性增长转向质量性增长了。

所以在此我强烈建议,中国的企业家不要再搞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实行双重标准的做法了——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出口的产品采用的是高质量标准、高生态要求标准;而内销的产品往往是低标准的,质量差,也不太环保——接下来中国要高质量发展,使用的产品也应该是高质量的。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值得学习的、用高质量产品赢得市场的企业很多,指望价格竞争的路子是走不下去的。

全球经济在过去、现在都处于一个40年量级的熵增阶段,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无序,但是熵减的过程现在应该已经开始了。中国一定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下,走出目前所遇到的困境,走向更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正和岛、《决策之道》第六辑,作者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