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 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指出,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是中国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新材料则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工新材料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化学工业体系中最急需发展的领域,此外,在“双碳”背景下,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对全球绿色化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化工新材料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是化学工业大国,化学工业产值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化学工业销售额的40%以上,销售总量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

戴和根表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化工新材料在供应保障能力上差距明显。例如,2021年,虽然,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9616亿元,市场总消费规模约为1.2万亿元,但化工新材料进口额约500亿美元,占化工产品总进口额的15%,自给率为74%。个别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例如液晶材料自给率只有9%,光刻胶、辛烯及乙烯辛烯弹性体自给率不足5%,超高压高净电缆专用料等产品还存在技术空白。

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端制造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水平和竞争力,甚至直接推动并影响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速度与进程。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是我国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戴和根看来,国内化工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起步晚,相关企业实力较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化工新材料供应能力仍有短板,部分材料不掌握核心技术且国外严格限制技术转移,部分材料只能生产中低端牌号或质量无法满足要求,个别材料合成工艺成熟,但上游原料无法生产,新产品的认证门槛高、周期长,制造业企业替换进口材料的意愿不强。对此,戴和根建议,组织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科研单位进行系统攻关,在各细分领域建立创新联合体和攻关平台,特别要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在相关领域建立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与此同时,支持国产新材料的首批次应用、市场推广,鼓励和引导下游企业使用国产材料。

加快全球化、全链条产业布局也非常关键。戴和根建议,整合各国能源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与国际供应商和客户加强合作,积极投资于新兴市场,强化国际品牌和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建立覆盖上游能源产品、大宗石化产品、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的全产业链,推动国内化工石化产品尤其是化工新材料产品扬帆出海。

完善“双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此外,戴和根建议加强“双碳”领域技术创新,完善“双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石化行业实现标杆值的实施细则、标准规范,在统一标准下推进落实降碳减碳工作。创建低碳示范化工园区,探索化工园区碳中和实施路径。

据了解,石化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接近14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2%左右。从全国来看,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用能占到全国原料用能总量的70%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碳排放计量、核算标准体系,在能源计量和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这对摸清碳排放底数、科学合理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有一定的制约性。”戴和根建议,建立完善“双碳”标准体系,加快出台石化行业实现标杆值的实施细则、标准规范,在统一标准下推进落实降碳减碳工作。

“化工园区正逐步成为石化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腾挪发展的主要载体,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将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是行业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场所”。戴和根建议,创建低碳示范化工园区,探索通过氢能、光能、风能、核能与化工园区耦合等新技术实现化工园区的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