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再认识(连载四)

 

接上期连载二、供应链对策

(五)从供应链大国到供应链强国

1)中国是供应链大国还不是供应链强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建立起了涵盖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占据世界第一。在创新方面,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增长较快,已由2012年的1.97%提升到2018年的2.13 %。“中国制造”在电子通信及相关配件、家具及相关配件、机械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服装纺织、零部件制造与金属制品方面,都占全球市场份额20%以上,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这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充分说明,中国已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何,影响着世界全局。

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是通过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组装、贴牌生产、跨国采购等方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中国企业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中国对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仍缺乏控制力。中国缺少像欧美跨国物流与供应链巨头,今年新冠肺炎病毒暴发凸显中国在国际货运供应链的短板。许多企业对供应链缺乏整体意识,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度、资源整合度、功能敏捷度较低,运作模式、流程标准、评价体系跟不上发展步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仍有不少堵点。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于中美摩擦、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全球供应链从需求侧、供给侧与物流端均受到很大挑战,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难度增加。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供应链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程度不高,供应链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程度较低,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能力有待加强。

从数字看问题:

第一,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202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35.2万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货物进出口贸易达到39.1万亿人民币,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货运市场与港口集装箱吞吐市场。但全年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14.6%,仍高于发达国家近一倍,这虽与经济结构有关,但主要还是物流粗放,供应链优化程度低的问题。

第二,2007年,世界银行推出了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指数由六个要素组成: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贸易和运输便利化,一类是供应链管理、运输和物流竞争力。2018年的排名为德国第一,日本第五,新加坡第七,美国第十四,中国大陆第二十六。

从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分析,中国在边境服务和流程效率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中国主要优势在于物流基础设施。中国与德国、日本、新加坡相比,在海关方面的差距最为显著,其次是物流服务、物流追溯和物流及时性的差距。例如,据2018年世界银行显示,德国、新加坡的进口周转时间为2天,日本为3天,而中国却需要6天。边境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第三,由美国知名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每年公布的全球供应链25强企业中,2020年中国只有阿里巴巴与联想两家上榜,美国公司占了13家。 在供应链的战略与实施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国家供应链,德国、日本的产业供应链新加坡的港口供应链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坚持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

第一,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供应链生存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上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内需市场足够大,这就极大改善了中国供应链生存与发展环境,是从供应链大国走向供应链强国的必要前提

第二、妥善应对中美“供应链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被英国启动后,第二次,第三次,皆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世界银行、联合国与关贸总协定。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美元、文化实力,妄想永远称霸世界。严格讲,二战后几次世界产业布局调整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但都与美国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帝国木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工业、金融、军事、科技、文化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GDP已占美国的7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美国政府不愿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在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上作出重大战略调整,集中力量打压中国。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者,打的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持久的综合战争,是一场“供应链大战”。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是纸老虎,因为它不得人心,但也是真老虎,会吃人的。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不想取代美国当世界老大,我们只想把中国发展得更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人一定要扼制中国的发展,侵犯中国的主权,那中国一定奉陪到底。所以,实施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势在必行,经过十年的努力,即到2030年实现三个10,一是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降到10%左右,二是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进入10名左右,三是有10家左右企业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中国在物流与供应链上的综合国力有极大提升,从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强国。

第三,推进新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有极大的差异性,国家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参与国际分工,加速商品与服务贸易互相投资开展文化交流等等成了迫切要求,大家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推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友好交往。虽然国际治理规则不尽合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一直在可控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为此,他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第二,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举全国之力,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难关。2018年,《科技日报》曾经列出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60多项未完全掌握的核心技术,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大国科技竞争将在三个纵深维度展开: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尖端制造工艺。我们要敢于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我们可以凭借中国人的勤奋、聪明以及体制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两弹一星、高铁、移动支付、新能源、无人机、集装箱等等已经有了先例,华为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6亿元。2021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为的是让5G引领世界。中华民族有能力站立世界之巅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经历了引进吸收探索发展、加入WTO后快速发展与十八大以后转型发展三个阶段。从实物配送,经过综合物流转向供应链物流,物流与供应链市场主体、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一个物流与供应链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中央号召我们“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压力就是动力,越是挑战,越要自信,奋力前行。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未来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更加强大繁盛的中国。

 

丁俊发,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文刊登于《全球化》杂志2022年第4期,本刊将分四期转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