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引领“新基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为应对疫情可能造成的经济危机,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面对疫情,中国通过各种组合拳,各种政策措施多管齐下,为稳增长、促就业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2月至今,多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5G、智能制造、物联网、清洁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即所谓“新基建”。“新基建”的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有企业具备引领 “新基建”的天然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接下来恢复生产、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挖掘制度优势仍是必然选择。国有企业,当仁不让。一是国有企业是政府快速动员经济资源的根本。国有企业的使命之一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是中国宏观调控和落实改革的重要力量依靠,是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创新政策的抓手,尤其是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的快速反应、动员能力是其平抑经济突发性波动的有效方式。二是国有企业在基建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电信、铁路、公路等市场细分领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国有企业开闸投资,其就业带动作用立竿见影。三是新基建”有助于国有企业强化科技领域布局,提高自身效率。 “新基建”将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部署在5G等高科技领域,这也是“新基建”之“新”的体现。

国有企业引领 “新基建”的政策建议

国有企业在“新基建”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确保各市场主体的公平准入性,做到国进民进。国有企业具有冲锋陷阵的“义务”,但不能因此剥夺民企冲锋陷阵的“权力”。在政府救助或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各类主体应同等享有政策优惠,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其他市场主体不愿意参与或较少参与的产业或项目上,可加大国有企业投入,拓展初级市场,承担投入前期的沉没成本和未知风险,为其他企业参与进来铺平道路,并在使命完成或该细分市场较为成熟时,主动功成身退。二是守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底线,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等老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尽管遇到了疫情冲击,但仍需将相关政策嵌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避免因一时的发展影响长期的改革大局。“新基建”是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所以,一定要严把国有企业投资走向,落后的、淘汰的、过剩的、低效的、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得放宽条件,不能违规审批。三是将引领“新基建”与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新基建”作为我国下一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国有企业必须增强党性意识,将如何更好地在“新基建”浪潮中发挥应有作用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增强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和经营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必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政治意识并更好地服务于“新基建”大局,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和特长。坚持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对不同竞争属性的国有企业赋予不同的“新基建”任务。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完全放开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对于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应鼓励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应加大信息化改造,推行电子政务,提升服务质量。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