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三年
2020年,共抓长江大保护取得新突破,“三峡治水”模式全面推广,业务布局实现沿江11个省市全覆盖。
2021年,三峡集团6项技术装备入选年度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占总数的8%,居发电企业首位。
2022年,全面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可控装机规模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居央企前列的三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三个明显成效”,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时空坐标上,走出一条“两翼齐飞”、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可控装机达1.25亿千瓦、资产总额达1.27万亿元,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67%、52%,国有资产规模和效益实现双提升。
用好水、延伸水、跨越水,三峡人紧抓“三年行动”重大契机,乘势而上、破局开路,为绿色生活赋能,为人类永续发展助力。
“由点及面” 能源转型百花齐放
“因水电而起,因水电而强”,是三峡集团的真实写照,全球装机排名前12位的水电站,有5座在三峡集团;全球70万千瓦以上的水轮发电机组,超过三分之二在三峡集团。随着白鹤滩水电站于2022年12月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横跨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
“国内千万千瓦级的水能资源开发已经离‘天花板’不远,而且越到后面开发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大水电虽是三峡集团的看家本领,但新能源业务也是三峡集团未来保持清洁能源发展优势的关键力量。”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说道。
如何从单一水电企业拓展到新能源、生态环保、抽水蓄能以及新型储能等多种新业态新模式,站在国家重大战略的制高点上放眼未来,三峡集团新能源转型之旅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2019年12月25日,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4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2022年12月28日,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库布其沙漠开工建设……
来自三峡集团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新能源装机容量近3200万千瓦,“风光三峡”全面建成,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居中国最大,全球第二。
作为三峡集团的清洁能源之“翼”,在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下,既有从水电到“风光”的应势而进,也有从发电到储能的蓄势而转。
在浙江长龙山,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由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华东地区最大抽水蓄能电站——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实现全面投产,为华东电网再增添一个巨型“充电宝”“调节器”。
在山东德州,三峡庆云独立储能项目纳入山东省2021年储能示范项目清单,装机规模100兆瓦,存储电量200兆瓦时,项目已按期全容量并网,目前已参与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此外,庆云储能电站二期也入选了2022年度山东省储能示范项目。
在三峡乌兰察布绿色电站,压缩空气储能、水系钠离子电池储能、新一代液流电池储能等储能科技百花齐放,各类技术研究实验室错落有致。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近60亿千瓦时,可满足近30万户家庭月用电量……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三峡集团坚定融入国家战略,以改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前谋划国际业务、智慧综合能源、新能源、配售电协同发展,持续强弱项、补短板,实现华丽蜕变。
2022年,三峡集团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实现从单一电力生产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方案提供者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提供着强劲动能。
“由短到长” 产业延链开枝散叶
金沙江畔,江水奔腾而过。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此安家,奔涌的江水正依照科学规划,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强大的绿色电能。
在距离白鹤滩一千公里外的“重装之都”——四川德阳,白鹤滩左岸发电机组生产厂商东方电机的周围分布着国机重装、东方水利等一批头部企业,组成了一条清洁能源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白鹤滩水电站、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国家工程清洁能源装备的研制,为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提供了重要机遇。”德阳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廖立新介绍道,借力重大水电、火电、风电等发电装备项目,德阳现有配套发展的中小企业6000余家,构建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雁阵”格局,形成了从材料端到产品端的全产业链。
“重装之都”德阳“清装”出发的绿色实践,跨越超过2000多公里的山海距离,在福建福清兴化湾海域实现了“蓝绿相连”。
高耸入云的风电机组整齐排列,高低不同的设备厂房鳞次栉比。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区内,海上风电产业宛如一株巨树,在千亩沙地的兴化湾深深扎下了根。现在,它逐渐枝繁叶茂起来,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相继落地,不断延伸出一条条全新的产业链条,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长叶片转一圈可发电24.2千瓦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出口至欧洲的全球量产最长海上风机叶片、高度集成的变电站设备预制舱……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由园区孵化培育的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令人眼花缭乱。
“目前,园区已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成为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刘建平说。
在助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的同时,三峡集团还积极围绕优势互补、关联度高、具有核心技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项目进行产业链投资布局,带动全产业链升级换代。
在内蒙古三峡乌兰察布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从储能系统全息投影,到AI辅助建筑设计、新能源设备,科技元素刷满“存在感”。在湖北武汉三峡科创园,围绕新型清洁低碳智慧能源技术、生态环保科技和数字经济,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陆续入驻。而不远的湖北宜昌,正在计划打造我国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两地“前店后厂”数字产业布局新模式又不断反哺于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布局。
…………
立足水电而不囿于水电,依靠水电而不依赖水电。新时代,三峡集团争当水电和新能源领域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推动构建高效和谐、安全可靠的水电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提升了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的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由旧转新” 技术创新动能无限
登顶世界水电“珠峰”!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投产,在引领世界水电发展征程上实现了新突破。
从三峡电站70万千瓦的单机容量,到向家坝水电站的80万千瓦,再到白鹤滩水电站的100万千瓦,一系列科研攻关和技术管理创新,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从“跟跑者”走向“引领者”。
机组容量提升的背后,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全面研发与应用,是贯穿设计开发、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部件装配、出厂验收、机组运行维护的技术创新和管理。
“我们瞄准百万千瓦机组的关键核心问题、‘卡脖子’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与研发。比如,针对水利设计和原材料问题,我们在前期的科研阶段都做了非常深入全面的研究。”三峡集团机电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海军说。
“通过联合攻关、标准制定、协同研发,引领中国水电全产业链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原材料的全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使我国水电装备制造技术跨入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超然这样评价水电机组国产化历程。
国产化机组装机容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也推动着三峡集团在科技创新上奋勇争先。
2021年7月23日,我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组成“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顺利安装。
2021年12月25日,三峡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全面投运,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年均上网发电量将达24亿千瓦时。这个百万千瓦级巨型能源站,也代表着中国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实现“零”的突破。
2022年11月23日,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是当期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作为海上风电“利器”,以上述工程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为探索利用深远海域风能资源、拓展海上风电发展空间作出了应有贡献。
改革创新是三峡集团与生俱来的基因。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三峡集团勇闯创新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机制变革、关键领域破冰破局,探索出一条“以大国重器为载体”的三峡特色创新之路。这条创新之路结下的累累硕果,正为绿色中国带来澎湃电力,不断给企业发展带去源源不断的活力之源。
“由污变清”长江生态绿潮翻涌
共抓长江大保护,让一江清水浩荡东流,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统筹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母亲河,为什么急需要这样一场生态治理行动?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殿常说。
因长江而生、依长江而兴,三峡集团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要把“水”的文章做足做透,对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更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2018年起,三峡集团全面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新使命新任务,开启了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的战略变革之路。一家从事水电工程建设运营的企业,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全新领域,三峡集团如何破局共抓长江大保护?
改革!这是三峡集团破局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关键一招。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治理之初摸清长江主要污染源,并确定主攻方向。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主要存在“4+1”污染源,即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其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城市污水问题,而治理长江污染,要以城镇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峡集团从顶层设计着手,组建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以及长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五大平台,五大平台高效运转并协同发力,在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安徽芜湖、湖北宜昌四个试点城市开始探索三峡治水模式。
2019年6月5日,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正式推出治理模式、商业模式、合作模式、共建模式等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的“三峡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借鉴三峡工程等大水电建设管理经验,探索形成以聚焦‘厂网河湖岸一体、供排涝一体、投建运一体’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聚焦政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聚焦产业联盟的共建模式的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王殿常表示,经过三年以来的探索实践,“三峡模式”也在不断深化、演变。
治理模式方面,在九江、芜湖、岳阳全面推行“厂网一体”专业化、常态化建设运营维护;商业模式方面,积极探索“PPP+EOD”模式,努力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合作模式方面,在行业龙头企业、地方优势平台和专业技术型企业三个层面快速推进“资本+”模式,在重庆、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共建模式方面,共建共抓经验做法在长江沿线城市全面推广实施,政企合作关系持续深化。
与此同时,三峡集团正在积极探索ABO与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培育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服务能力;在江苏镇江开展政企一体化合作示范,实践“污泥+餐厨垃圾”协同处理;在安徽芜湖探索“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示范,努力降低项目运营成本。
“三峡模式”在落地见效中得到深化细化、创新拓展,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环节覆盖为目标,注重市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专业、多领域的协同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正在形成。
在重庆广阳岛,短短3年时间,清洁能源、生态化供排水、固废循环利用等高品质生态设施陆续建成,如今的广阳岛,山环水绕、江峡相拥。
在安徽六安苏大堰,这座用污泥“养”出来的人工湿地,每天接受城市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沼渣,在经过“厌氧消化+太阳能干化+好氧发酵+产品加工”的无害化处理后,污泥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在江苏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生活污水最终变成清澈透明的直饮水,从生产线的尽头汩汩流出……
如今,这样“点污成清”的生动案例,在新模式新机制持续探索实践下,已在长江大保护业务覆盖的沿江11个省市的上百个县市多点开花。
今天,生于长江、兴于三峡的三峡集团从水电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在大保护持续探索中模式日益丰富,城市治水迈向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26万立方米每天,建设运营的管网长度达到1.8万公里,沿江6大区域32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惠及3500余万群众。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三峡集团在携手共护母亲河的探索中,当好长江生态环保“国家队”,在全面参与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和岸线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加速变革,持续探索出新模式新机制,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由深变实”人才改革活力无限
沿“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溯江而上,巍然屹立着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6座世界级流域梯级水电站,在这条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内,活跃着一大批青年员工的身影。
金沙江区域远离城市、条件艰苦,如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让一线员工吃苦不吃亏,激励更多干部员工主动到偏远一线工作,成了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如今,三峡集团装机规模突破1.25亿千瓦,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产业等各项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峡集团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中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突出全员业绩考核,加速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以下简称“三能”)机制成为三峡集团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按照‘上游高于下游、一线高于本部’‘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向艰苦地区倾斜、向市场化倾斜。”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党委副书记关杰林说,通过充分赋予生产单位薪酬分配的自主权和灵活度,铸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世界级流域梯级电站运营管理团队。
作为水电行业的价值标杆,长江电力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资产规模、营业额、利润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人员数量增长却逐渐保持平稳。
“其奥秘之一在于蹄疾步稳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啃‘硬骨头’、蹚‘深水区’,破解了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的体制机制难题。”关杰林说,“三能”常态化体制机制的建立让公司更加灵活高效,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作为“双百企业”,长江电力的改革经验与做法,在三峡集团内部起到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峡能源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实施主体,自2017年起,全面推行项目经理、场站经理负责制,通过打造“1+N”现场管理团队,实现“场站车间化”,推行“场站集控、自主检修,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新运维模式,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我们以实现每万千瓦从业人数降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为目标,保持从业人员适度、适量增长,严控用工总量,确保增人增效。”雷鸣山介绍说,通过开展具有三峡特色的三项制度改革,除了实现新能源领域增人增效外,在大水电建设运营等“看家本事”上,更是追求管理极致,创造了人均管理5万千瓦水电装机的世界纪录。
改革风劲,吹活一池春水。改革的故事也在三峡集团其他内部单位上演。三峡能源、湖北能源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上海院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三峡资本在所属试点企业建立项目跟投制度,三峡电能实行超额利润分享计划……通过一企一策开展正向激励评估,鼓励子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等方式,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显著增强。
搬走“铁交椅”,打破“铁饭碗”,不搞“大锅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三峡集团咬定三项制度改革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动力。
据了解,2022年,三峡集团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指标较2019年底均大幅提升,高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实体化运作子企业100%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含职业经理人制度);科技创新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超10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建成,实现“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
征途漫漫,行百里者半九十。雷鸣山表示,下一步,三峡集团将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持续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活力,为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赋能,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注入内生动力和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三峡集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