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教授:

ESG本身来讲,央企是ESG发展最突出的经济主体,也是咱们国家各类型企业里发展最为积极、社会属性最为突出、监管机构最为关注的经济主体,所以央企ESG指数是ESG指数主体里面最受关注,也是发展最积极的指数类型。目前,央企ESG主题指数表现应该说是非常突出的。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截至目前ESG的基准指数,显著地跑赢了其相应的母指数,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股息的ESG指数,年内的涨幅非常显著。基于一些ESG的评级结果来看,特别是评级级别较高的一些上市公司整体的市场表现普遍高于上市十年以上公司的市场表现。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

ESG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金融科技机构不再盲目追寻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依托于主营业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一些高排放行业,像金融科技等一类传统低排放型高科技机构也可以在节能减碳、减少资源消耗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金融科技助力外部减碳工作的角度看,金融科技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助力企业和项目碳排放量高效计算和碳账户的构建,这是开展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基础。这些企业若得到了绿色资金的支持,可以更好地开展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实现降碳的目的。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

不论是金融还是科技,最终都要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机构助力普惠金融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进行ESG评价时,金融科技机构也面临着相关数据服务不成熟、信息的获取难度较高、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ESG更多的是管理思路的转变。目前来看,ESG从指标设计到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多样化发展、以市场化机制检验和实证阶段,金融科技机构仍须推进ESG发展配套政策。通过外部监管压力、开展ESG研究和咨询等“由外源向内生”的方式,以个体为标的督促整体向ESG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ESG发展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难题,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对ESG、绿色金融等方面的认知尚浅,行业整体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只有对转型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有效制定助力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等政策,培养并储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作为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金融相关机构开展ESG实践有积极意义。基于金融尤其是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环境定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以资金为导向带动更多要素向ESG表现较好的企业进行倾斜的同时,还能基于资金的吸引力与带动作用,倒逼企业开展ESG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自主开展ESG信息披露。在多行业ESG生态共同改善的过程中,基于对各行各业ESG能力建设的支持与引导,从环境、社会等多角度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质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