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企业家要有这五种思维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正在奋力发展的中国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困境,有的企业迎难而上,逆势突围,实现新发展;有的企业却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怨天尤人。

这种反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产品与市场等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家能否坚持运用科学思维,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战术,应对疫情挑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对企业家而言,思维则是企业家对企业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科学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工具。

我曾经在我所著的《经营方略》等书中多次讲过:“企业最大的核心专长是企业家特有的思维模式和灵感,其开拓思想、创新精神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企业家只有坚持运用科学思维,客观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方可带领企业逆袭突围,夺取企业抗疫之战的全面胜利。

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面对疫情,企业家如何才能坚持底线思维?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清醒认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挑战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由于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又相继出现聚集性疫情,疫情发展变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世卫组织官员前一阶段说:“目前,没有人能够预测这场大流行将持续多久。我们正在进入并迈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因此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势必成为今后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仍然面临着防控常态化的严峻挑战。为此,要做好打长期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二要清醒认知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但其增速已从2007年的14.2%,下降为6.1%,处于中高速发展区间。

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一季度数据,中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国际穆迪公司将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预期调整为3.3%。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2020年经济增长将是-3%,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世界经济环境因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滑趋势已成定局,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可谓是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增速或可能进入低速增长区间。

企业家一定要清醒认知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并做好应有的准备。

三要清醒认知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企业复工复产达到 98%以上,总体情况很好,但也存在企业间严重不平衡的情形,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外贸企业在抗疫中打了全场,上半场是国外企业下订单我们做不了;现在是我国企业复工复产,但国外却陷入停摆状况。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外贸产值占整体GDP的比重为38%左右,国际疫情的发展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

此外,人群聚集型的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同样也面临难以恢复经营的严峻形势。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与市场相关度高、类似服务业的企业就非常困难。如果“商”和“市”不能尽快恢复,最后还会影响到复工复产。

对当前经济、社会、企业问题的清醒认知,是要在树立“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清醒认知现在经济社会出现最低点的现状,在疫情中做到熬得住、活下来、早复原、再出发,以过“苦日子”“难日子”的心理准备,树立迎接过“好日子”的信念。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对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的思维。

我始终认为,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讲,当前就是要运用战略思维,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对企业全局和局部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对企业战略做出适当的调整,防止因战略性失误,带来全局性风险。

一要调整产品战略,继续巩固全球制造中心地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应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战略上要巩固我们在全球的制造中心地位,战术上则不能采取全面巩固的策略,要有效调整我们的产品战略:

一方面加大中端或中、高端产品的制造数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减少我们在中低端、低端产品的比重,在整个贸易平衡的过程中,保持我们强大的制造中心地位。

二要研究全球和本土布局,形成“两栖”企业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由传统上的产品走出去变成企业走出去。这样就能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按照国际区域来布局市场。

在做好全球布局的同时,还要充分注重国内市场的布局。中国有14多亿人口,有4亿中产阶层,消费潜力巨大。疫情之下,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和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这个市场将奇大无比。

只有做好国内市场、本土市场的全面开发,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格局,才能成为具有国际与国内“双线”作战能力的“两栖”型企业。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经营与管理定式的突破性思维能力。

企业家不能是按部就班的人,而应当是企业创新的发动机,企业家必须与自己的思维定式作斗争。

面对这次疫情,企业家一定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突破瓶颈,用活跃的思想寻找各种商机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承担和应对伴随创新而来的各种风险,以创新思维开创企业抗疫之战的新局面。

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创新

为了战胜疫情,我们科技企业走在了创新的前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产品创新同时,几年来一直在谈论的数字化革命迅速来临,也促使我们企业在数字化、工业互联和制造业智能化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出现了从东莞、昆山迁到成都,迁到河南,再从中国迁到印度、越南等工业迁徙的现象,但智能化会改变这种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而出现的工业迁徙。

而创新成果背后体现的,正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要在经营和管理上创新

本次疫情,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如何才能适应这种改变,我们企业家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

首先,要把握供应链重新洗牌下的经营创新机会。

疫情之下,各国企业复工的进度有所不同,各种客户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家可以从经营的角度,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如何修补产业链、供应链、弥补短板、优化分工。可以大胆出手,收购一些需要的科技公司等。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建材重组水泥行业,以及后来收购欧洲的一些高科技企业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要把握重大项目和“新基建”带来的经营创新机会。

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建设,主要包括国家在地方投资的项目以及企业投资的大型项目;“新基建”则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大方面的众多相关领域。

企业要很好地研究这些政策,用创新经营的思路,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融入重大项目和“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之中。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问题。面对疫情,企业家在运用辩证法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面对疫情,企业家一定要善于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看问题:一方面要看到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

这么多年,每次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我都会跟大家讲三句话:一是困难是客观的,你困难、他困难、大家都困难;二是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候你还是要坚持着,熬着;三是所有困难都要靠我们自己克服,熬着什么都不做是不对的,我们还要积极解决。

每次大危机都会使一部分企业倒下,但也会有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一大批电商、物流公司,都是在危机中脱颖而出的。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危”与“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二是善于运用重点论,找突出问题、抓关键问题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企业家要善于牵住“牛鼻子”,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月份复工复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那段时间,我曾经提出要做到四个“紧盯”:紧盯疫情、紧盯市场、紧盯上下游产业链、紧盯资金链。企业抓住了这四个“紧盯”,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进入4月份,复商复市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了。经过3月份的努力,我们大部分企业都复工复产了,但光复工复产,不复商复市也不行。

4月份抗击疫情进入了下半场,当时我跟大家讲,要有五个抓住:一是要抓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与国外的时间差的机遇,下好先手棋;二是要抓住政府出台的政策机遇;三是要抓住产业链重新洗牌的机遇;四是要抓住疫情下全球化重新布局的机遇;五是抓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企业做到了这五个“抓住”,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进入5月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积极势头,但也看到我们的复工复产不平衡,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出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

为此,中央政治局514日召开了会议,就是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抓住了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这一系列关键问题的“牛鼻子”。

因此,企业家一定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同时又要找到阻碍企业复工达产、复商复市这一系列突出问题来制定对策,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战略性风险、战术性风险和偶发式风险。面对偶发的疫情风险,企业面临的经营法律风险巨大,如果处理不当,偶发性风险就会演化为战略性风险。

只有坚持法治思维,方可积极有效地化解偶发性的经营风险,防止战略性风险的出现。

当前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因流动资金突然不足引发的债务法律风险,因上下游多家违约引发的产业链风险,因劳务纠纷集聚爆发引发的企业垮塌风险等。

要防范、化解这些风险,企业和企业家就需要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之中,运用切实可行的战术,快速构建防范经营风险的“防火墙”,避免凭经验和义气用事给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要有预案。充分发挥内部和外聘的法务工作者作用,对法律风险点进行排查和评估,按照风险高低、缓急确定分类处置预案。

二要选路径。在法律纠纷发生时,要及时评估法律风险程度及承受能力,主动选择法律解决路径。

三要寻共识。及时与相关企业、内部员工、政府部门以及司法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寻求面对危机下的各方共识和协力,避免事态扩大,有效化解经营风险。

总之,只要我们企业家在疫情之下坚持运用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客观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有效提升企业的应对力、抗压力、复原力、免疫力,就一定能取得企业抗疫之战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