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当心减碳六大误区

特斯拉的产能只有丰田的1/10,但它的估值却是丰田的好几倍,为什么这个后起之秀能够挑战世界巨头?

为什么说购买了绿电,拿到了碳汇指标或碳中和证书的企业都上当了?为什么沙漠里种树不如“种”太阳板?为什么社区“微能源”颇具潜力?搞碳封存项目的利润又是否真的很大?

究竟如何排除伪减碳、虚减碳、漂绿、碳数据造假等一众干扰,抓住碳中和市场的百万亿商机?

以下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第3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演讲精编。

误区一:购绿电、CCER                               不能替代减碳

很多企业认为买了一些硬件,购买了绿电或碳汇的指标,取得了碳中和证书,就实现了双碳,其实这在国际上根本行不通。如果所有的企业、城市、工业区都这么干,试想碳中和的任务谁去完成?意味着我们把碳中和的任务外包了。要知道,只要存在生活和生产活动,就必然存在碳排放,而减碳不能全靠外包。

所以,每个企业、每个区域、每个城市都应该做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扎扎实实地节能减排;第二,尽可能把屋顶上空闲的地方装上太阳能面板;第三,有可能的条件下研究碳中和。这样一来,还有20%需要兜底,或者说直接插上碳还不能完全抵消,我们才去做碳汇交易、才用绿电。所以说,购买碳汇指标、绿电和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只能作为保底和补充。

如果我们沉迷于购买绿电来实现碳中和,将来会隐患无穷。现在的绿电跟一般的电相差只有三五分钱。但这几分钱是根据我国现在的碳价设定的,如果这是必然的,我们的碳汇市场每1吨碳不是现在的50元人民币,而是像欧盟那样80欧元,未来可能是200欧元,绿电的价格会上涨好几倍,用电成本也会增加很多。因此,我们不要被这些证书所迷惑。

真正实现碳中和有五个板块:第一,建筑。建筑在整个过程中排放了30%以上的碳。从建材到建筑建造、建筑运行,中国建筑碳排放较高;第二,交通。交通产生的排放量正在增长中,目前占15%,未来会增长到20%以上;第三,废弃物处理与市政。这都涉及大量的碳,当我们把1吨水从1500公里外运过来并使用时,其中含有好几百公斤的碳;第四,工业。这个门类很多,各行各业都涉及减碳。一旦减碳成功就是一个大产业链,就是个“隐形冠军”;第五,碳汇和农业。这五个板块都有商机,合起来有100多万亿的市场规模。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它的效率在不断提高,从现在的20%将来有可能提高到35%

比如,可以要求建筑自身要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节能减排,把80%的碳排放减下来,剩下的20%再来购买绿电或碳汇资源。否则,将对国家不利,也会对企业本身不利。

碳中和指标体系由很多部分组成。比如,能量节约了多少?可再生能源产生了多少?所产生的可再生能源跟电网之间是不是有补偿关系?这些都在正确的碳中和指标体系里,都是必须要达到的。

未来企业在碳汇购买上或产生的利润上,有很多途径。比如,特斯拉的产能其实只有丰田的1/10,但其估值却是丰田的好几倍。为什么这个后起之秀能够挑战世界巨头?就是特斯拉每产出一辆车,原有汽车厂内燃机动力的车就要进行碳抵消。特斯拉是中等规模的汽车厂,节能电动车是低排放的。特斯拉最近几年利用碳抵消,每年增加的利润最多达15.8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碳抵消机制非常简单,就是特斯拉生产多少车,对应的一汽大众生产多少车,碳积分是要抵消的。在统计上,我们称这一抵消的过程为碳交易过程,它非常清晰,容易做到。做任何产业,降碳已成为强大的武器,搞企业一定要注意双碳,并做到“三可”,可记录、可追溯、可公示。

误区二:生物质能源严重受制于            水和农地资源

有人说,中国的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来得太快,可以赚大钱。比如,像超级芦竹,是以我国本土野生芦竹为母体,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进行科学诱导驯化、组培繁育出的新型高产能源作物。可以在荒地、滩涂地、沼泽地、盐碱地等 PH3.5-PH9 的土壤环境生长。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产生的生物质(即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达5-10 //年,约为玉米秸秆的7倍、水稻秸秆的15倍以上。超级芦竹还具有超强的碳汇能力,是森林的2540倍。

但这种说法很危险,这里所说的都是实验室数据。试问1亩地产出1公斤的生物质需要多少水?是否计算过?中国的草本植物产生1公斤生物质的用水量通常需要1000公斤。因此,种树千万别乱种。一般沙漠的地下水在30米左右,但有些树苗种下去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地下水就深到了50米甚至100米,之后水都抽不上来了,树苗自然也会枯死。甚至,旁边的千年胡杨林也未能幸免,这说明沙漠的地下水已被破坏,因此善待大自然必须要重视科学性。要知道,生物质能源极其受制于水和农地资源,我国不可能再多出土地来种超级芦竹这样的植物。

误区三:林木碳汇提升占比过大

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够交易?因为它非常稳定,一旦排出去能在大气层里存留200年。那么,什么能把二氧化碳“守护”住?就是树木的树干,并且必须是健康的树。

树干的蓄积量,是世界上公认可以交易的碳汇量。1立方米森林可以储碳1.8吨。根据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示,我国森林蓄积量到2025年和2030 年应分别达到180 亿立方米和190亿立方米,即每年增加2亿立方米。计算下来,全国每年通过森林增加的储碳量就达3.6亿吨。我国目前一年的碳排放量是112亿吨,每年通过森林保育多出来的碳储备量只是个零头。因此,林木碳汇量极其有限。

有研究测算,不包括运输和封存成本,国外捕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成本约为1157美元/吨,而我国当前的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成本为300900/吨。

科学研究证明,单位面积海洋的碳汇量是森林的1020倍。世界上的岛屿90%以上都是珊瑚礁,海洋里有大量的贝类,它们一旦形成以后,天然储藏时间就是上千年,其固碳能力非常大。

另外,同等单位面积的草原储碳能力,只有森林的1/20,但是草原的碳汇不能交易。因为凡是能够变成碳汇交易、能产生现金流动性的,一定是非常稳定且至少能稳定50年的生物质,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比如,春天草原上长满了草,夏天的草更旺盛,到了冬天草就枯死了,就只有一年的寿命,它储存的碳就会排出去。因此,要对草原碳汇坚决说“不”。尽管有所谓专家宣传“搞草原碳汇,将大有钱途”,事实上都是骗局。

另外,年均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地方(底线也不能低于600毫米),树才能种得起来。而远距离调水都属于高碳行为,绝不是减碳。因此,在沙漠里面不种树,“种”太阳能板才有效。

一是通过树木把阳光能转化成能够储存碳的碳氢化合物,转化效率是1%;二是如果“种”上太阳能板,它能把阳光转化成零碳的绿色电能,转化率是20%25%,差距有20余倍,相当于1520亩的树林。而且,太阳能板很重要的是到了半夜会产生冷凝效应,把空气当中的水变成露水,凝聚在太阳能板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原来太阳能板底下寸草不生,但过了三年,草长得都快把太阳能板遮住了。最后只好打开围栏让牧民把羊放进来吃草,不然会影响太阳能板的效率。这样,不仅实现了发电、治沙、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效果,也防止了沙尘暴吹往其他城市。

习总书记在云南的世界欧亚大会上特别指出,中国可以通过沙漠里的可再生能源达到发出低碳电、沙漠治理、生态改良三种效应。这是许多科学家没有预料到,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

误区四:过分依赖碳封存

民营企业需要注意一件事,现在有人在宣扬搞碳封存项目的利润很大。事实真是如此吗?

国际上最成功的碳封存项目在美国,已经运营了10年,但去年已经停运。因为,碳封存的过程较复杂,并同时要有碳排放,封存量与排放量两者相差不大,而且这个过程中商业成本非常高,大约200美金才能封存1吨二氧化碳,而1吨碳交易在中国只有50元,在欧盟也只有80欧元。另外,中国每块土地都存在着地震断裂带,油气资源少,地层较脆弱,所以要储存大量二氧化碳的难度很大。

碳利用技术经济价值有一个金字塔模型,最底层的是二氧化碳强化石油开采技术,驱替煤层气、矿山灭火等,可以消耗大量的碳。优点是不产生附加产品,增强原有利用率;第二层是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水泥、矿渣等),农业气肥等,目前被广泛应用,价值百元至千元/吨;第三层是二氧化碳生物转化,转化产品涉及食品、淀粉、饲料、化妆品等;第四层是二氧化碳生物转化,与第三层同样具备高附加值,产品价值在百元至万元/吨;第五层就是碳纳米材料,具有最高附加值,产品价值在万元至百万元/吨。

但现在成熟的技术还很有限,即使成熟的技术目前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可以说90%的技术还在创造中。目前,中国GDP是世界第二,但碳排放却是美国的两倍多。其中,水泥和钢材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就占37%,将来还有很大的科技创新。

有人说,水泥还有什么科技创新空间?比如罗马斗兽场,采用的是火山灰和生石灰搅拌起来的低碳水泥,而斗兽场至今两千多年,水泥硬度还在不断提高。这种古老的零碳建筑材料如果加以利用就可以降低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

误区五:未能区分灰氢与绿氢

现在,我国在大量布局氢能源试点。

一类是灰氢,就是从煤或者天然气里面提炼出来的氢气。用在燃料中排出来的二氧化碳比直接用汽油、柴油还要高出20%30%,灰氢的碳排放量最高。第二类是绿氢,也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把水分解,将氢元素和氧元素分离,获得的就是绿氢。

但是氢气储运成本太高及封闭空间易爆炸,不适合做人类的能源载体——这也是为何西方花了数百亿美元,氢能也没有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氢能源有三大痛点,第一,储氢运氢成本高,能量密度低、储罐及管路均需要特殊材料防止氢气的侵蚀渗透;第二,安全隐患大,氢气如果泄漏超过4%就可能引发爆炸;第三,加氢站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投资高昂,比一般的加油站要多出510倍。同时,加氢站周围一定距离不能有居民。

误区六:大而集中式化学储能

目前,建筑脱碳的潜力在于社区“微能源”。比如,利用风能、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电梯下降势能,城市有机物发电;地热能与地质储能;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电动车储能,形成微能源系统。

另外,利用现有水库进行抽水蓄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还没有开放,如果把现有的水库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有非常多的模式进行储能。并且,这种储能带来的现金流最多可增加40%。我国目前有9万多座水库,一半左右可以改建成抽水蓄能方式。但是,这需要能源系统和水利系统的打通,只有通过系统和机制的打通,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才会不断涌现。

总之,双碳路线图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跨学科团队持续创新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同时,“双创”会引领“双碳”,大部分新产业和双碳科技将在未来涌现,城市也再次成为竞争的主体、创新的平台。另外,“双碳”需要对固有的知识更新,将固有的利益打破,突破传统的思路,并且“双碳”战略成功实施需要更多主体参与,更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弘扬。

最后,我们要排除伪减碳、虚减碳、漂绿、碳数据造假等的干扰,抓住碳中和市场的商机。这既是一场长期的斗争,也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

(文章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