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国企改革的五个“要”
7月18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强总理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针对国企改革,张国清强调了五个“要”:
一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要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四要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
五要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国企的制度机制,加强国企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对于这五个“要”,笔者认为,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政策延续层;第二个层面,是结果导向层;第三个层面,是改革聚焦层。
政策延续层: 5+3改革后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轮国企改革是以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起始标志,之后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进一步将这轮改革引向深入。2022年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正式收官,国务院国资委也对三年行动及时进行了总结,虽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持续推动三项制度改革走实走深、开展以科改示范为主的专项行动等方面,不少企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整体来看,依然存在着改革进展不平衡、穿透基层不够、改革推动力度不强和改革实效需要巩固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召开这样规模和级别的会议,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过去历经的“5+3”(5年深化改革和3年行动方案)的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而不少企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也太过表面。如果仅仅是董事长和经理层签订了“两书”,就解决了市场化经营机制问题;如果仅仅靠安排几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下去当外部董事,实现所谓的董事会“外大于内”,就解决了公司治理问题,那我们对于国企改革的理解就太简单了,这也是将国企改革庸俗化的一种表现。
二是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改革迫切需要向“结果导向”转变。从2015年至今,应该说关于改革举措的支持性文件不在少数,比如面向混改企业员工持股的133号文、面向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的4号文、超额利润分享、职业经理人等等,但真正把政策用好用足的国有企业又有多少呢?一边有改革政策却用不足,一边又天天抱怨企业发展没动力,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不肯吃药的病人。这也是为什么在“五要”中的第一个,就提到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以结果为导向,以成败论英雄。
结果导向层: 用结果考核倒逼改革落地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改革的“深化提升”。笔者从2015年开始一直深度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尤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我们团队做过省市级国资委的方案,也见过很多省市级国资委的方案;做过不少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方案,也见过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方案。应该说几乎所有方案的改革举措都十分全面,按照国家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列出多达近百项台账。但是,毕竟企业的精力有限,“大水漫灌”“普遍开花”式的改革带来的往往就是“交作业”心理和“走过场”现象。所以在此基础上,改革更需要“结果导向”,台账完成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效益是否得到了提升。企业利润没有增长,收入没有提升,改革台账就算完成了100%,又有什么用?
提到结果导向,首先就要明确国有企业所应当承担的职责是什么。按理说,国有企业应当全面履行经济、社会和政治三大责任。但是现在很多国企领导,都是过分强调政治责任,而忽略了国企的经济责任;过分强调要维稳,要关系国计民生,而忽略了国企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实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到去年的二十大,我们的报告中都反复地在强调国有企业应当承担的职责。从国有经济布局的角度,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科技兴国的角度,去年科改示范企业进行了扩容,也出台了“科改十条”(毫无疑问,真正用足这十条的科改示范企业少之又少),都在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国计民生的角度,不断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改革聚焦层: 抓住三大改革方向
落实到具体的改革聚焦点上,就不得不提我们在去年二十大报告出台时发布的解读文章《解读二十大:国企改革未来三大重点方向》,在其中我们就提到,三大重点方向分别是两类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中长期激励。而张国清强调的“五要”改革的聚焦点,笔者认为,依然在这三个重点方向。
第一,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的聚焦点——利用好以科技人才激励为核心的中长期激励相关政策
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重要的就是通过结果导向,激发员工干事的积极性。而“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实都在强调一件事情,就是科技和人才。
在二十大报告里,也曾专章阐述,突出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也就是说,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在此,张国清在考核机制旗下再次强调“科技”。笔者认为,未来改革的聚焦点,依然在科技与人才方面,“科改示范行动”将继续成为改革的重点持续扩大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科研管理机制、科技的“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考核机制、人才的中长期激励等各类关于“科技”“人才”相关的改革都需要我们赋予更多关注。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聚焦点——利用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政策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具体实施路径要有进有退。
进,是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就要依赖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内生,就要做好“科改示范行动”,从内部激发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是外延,就是通过混改或者反向混改,引入相关产业的民营企业,共同经营,共同发展。
退,则要推动国有资本从不具备竞争优势、产能过剩的行业和领域退出,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就是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剥离辅业,突出主业,将不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非主营业务尽快出清。如果有民营企业愿意介入相关产业,也可以通过混改来解决“退”的问题。
7月19日,国务院刚刚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下不可或缺的两部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国有经济的推动,国有经济的壮大也同时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我们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时,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资本放大功能、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创新,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在机制、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其次要推动企业股权结构优化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有效分担国有资本投资经营风险;最后要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松绑”“加油”,最终共同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第三,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的聚焦点——利用好两类公司的相关改革政策
“两类公司”是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在“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国资监管框架中,“两类公司”是构建政府与企业“一臂之距”的核心,是体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分水岭。近年来,随着相关试点不断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都开展了“两类公司”改革探索,在改组组建方式、投资运营模式、授权体系与范围、平台能力及发挥作用等方面已积累了初步经验。作为管资本的平台,“两类公司”具有资源整合的天然属性,具备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综上,张国清强调要“务实推进”,这和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国企改革的“市场化运营”前面加了“真正”二字一样,不搞“大跃进”,杜绝“浮夸风”。这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需要我们去根据企业的实际,“一企一策”,需要我们去寻找实施路径,也正是践行了我们的愿景,“与企业同进步,让改革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