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论坛展示现代新国企风采
如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9月22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企业论坛报告发布会在山东济南举行。论坛通过科学家论坛、平行论坛、圆桌会议、对话、报告发布等多种形式,阐述中国企业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表示,国资国企要在践行使命责任上同题共答,着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在布局现代产业上同向发力,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同频共振,着力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动力;在应对风险挑战上同舟共济,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生态。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由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新华通讯社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山东省国资委、济南市人民政府、经济参考报社共同主办。
三份报告梳理国企新突破
论坛集中发布了《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情况报告》《2023中国企业舆论传播分析报告》三份报告。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在2021年高速增长基础上,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在2022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6.2%。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万亿元(不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9% 。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显示,中央企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交通、建造、矿山、能源、商贸等传统产业“升级版”,3年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能力。报告还提到, 2022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2023年,中央企业将继续加快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积极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坚持不懈打造全面从严治党的示范地,不断开创国资央企改革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国资央企新贡献。
《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44125亿元、同比增长6.2%,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2023中国企业舆论传播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企业关注热度整体保持稳健。呈现出国有企业关注度维持高位、民营经济关注度大幅增长、上市公司舆情走势与资本市场重大事件共振三方面特点。
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迈向纵深
今年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向纵深推进的一年,在以“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负责同志在致辞中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研究细化中央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开展价值创造试点企业选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据了解,中央企业正以价值创造为引领,全方位提升自主创新、效益效率、品牌竞争等核心能力水平,同时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实践快速发展,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在以“践行ESG理念 创建一流企业”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还正式发布了《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2023)》和央企ESG·先锋100指数。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栗宝卿分享说,推进价值创造,要统筹好短期绩效与长期价值,表内资产价值与表外资产价值,经济、技术等硬实力价值与人才、品牌等软实力价值。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开展价值创造行动,要求企业通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当期与长远的平衡。“当期和长远不是绝对的,一些紧迫的当期问题,往往也需要通过长期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云提到,这些年一些老国企通过改革焕发了新生机,但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企业要更大力度推动功能性改革、机制性改革,既解决当前问题,又激发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在“跑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度’”平行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国资央企系统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突出目标引领、统筹推进、投资带动等重点,正在开展一系列工作。
国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程·丹增尼玛表示,推进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只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发挥协同效应,才能事半功倍、行稳致远。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共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迈向高端。
中国国新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莫德旺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要围绕“转型”加强系统谋划,兼顾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站位和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现实维度;二要聚焦“投入”坚持做“耐心资本”,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加强政策赋能和“各方联动”,打造良好生态。
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发起设立的“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同步启动。该指数将每季度发布一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归集和计算,形成指数分析报告,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同志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机遇,中央企业更应该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积蓄创新策源“原动力”,筑牢创新人才“蓄水池”,推动科技合作“走出去”,共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在科学家讲坛上作了题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与质量强国建设”的主题报告提出,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补齐我国工业短板,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质量短板的必由之路。
谭久彬表示,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精密和超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和新一代测量体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同庆认为,中央企业应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以培育产业为核心,实现从书架到货架,再到产业的“闭环”,同时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内在规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筑牢政策“护航”的底座。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威认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脑科学和类脑智能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应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类脑智能生态,推动类脑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出更大的贡献。
守正创新再出发
“国有企业是改革开放基本方针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国企改革一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主办、山东能源集团承办的中国企业论坛“改革新征程”平行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在主持词中指出,今年处于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站在国企改革新起点,国有企业在打造新型市场主体的同时,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重点做好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三大工作。
中粮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朱泽表示,新征程上,要勇于革故鼎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总裁助理郭忠杰表示,将全面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以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问题,推动集团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更加突出,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强。
中广核集团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方春法表示,这一轮改革强调功能性改革和制度性改革并举,更加突出功能性改革,将强化产业链合作、强化区域合作、强化国际合作,持续提升核电安全业绩,加快布局灵活性调节电源,加力海外布局。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负责同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迈向新征程,要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聚焦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动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挥安全支撑作用,着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聚焦建设现代化新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聚焦提升监管效能,不断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聚焦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用好数字经济新“引擎”
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通过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行各业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在主题为“未来已来:企业数智融合创新”平行论坛上,如何进一步用好、做强数字经济“引擎”成为重要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表示,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各类主体要强化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完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做好数字化转型,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
推进数智融合,企业要从做好顶层设计开始。“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企业高级管理团队对此要有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可能上下同频。”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结合实践指出,数字化也不可能一下解决所有问题,可以从最紧迫的痛点开始,逐渐在整个链条铺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洧认为,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汽车行业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必答题”。未来,中汽中心将持续加强人才供给保障、业务统筹协同、数智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赋能者、建设者和实施者。
随着数字化改造、企业上云的持续推进,相关技术加速落地应用,数字技术使用门槛降低,在更多环节尤其是重点业务环节铺开使用有了可能。“结合这一新趋势,浪潮打造了以智能ERP、工业软件、PaaS平台产品为支撑的海岳软件,从经营管理数字化和生产运营数字化两个层面帮企业开展全业务数字化转型。”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表示,浪潮将继续强化研发投入,加速从管理数字化到全业务数字化、从应用向平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变过程。
(本报记者张郁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