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宋经纬:央企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23年国企改革的热点是什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其中之一。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刊发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文章特别强调,“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对于国企应该如何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观察报》日前专访了普华永道中国国企业务合伙人宋经纬。
宋经纬拥有超过15年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经验,他曾带领团队为包括电力电网、通信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央企、国企客户提供研究课题与咨询服务,部分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管理创新奖”。
他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对于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引擎切换的国企来说,需要一批有爱国情怀、有科创实力、勇于创新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家。
《企业观察报》: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国企改革的重点也不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国企改革历程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宋经纬: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次深化提升行动和以往改革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次是从国有企业的使命与定位出发,将国企改革上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来布局。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这次深化提升行动宏观上定位了国企使命,深层次思考国企担当。二十大给国企提出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长期战略任务。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按照规划时间,是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第一阶段。在未来的10年多一点时间内,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冲在前面、做出表率。
二是围绕国之所需,更加积极作为。国有企业是市场主体,但又区别于单纯的资本导向下的市场主体,是使命和底线的结合。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和中长期发展,国有资本要成为“积极”资本,国有企业成为“有为”法人,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了新时期现代新国企的画像,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加快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四新”国企。
《企业观察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如何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
宋经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战新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五大领域(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八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也就是现在大家流行的“15个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再次得到延展。
《企业观察报》:从统计学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面临统计问题?
宋经纬:从实践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难点,一方面是部分产品的定义较为模糊。如现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性文件和分类目录中,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往往是在传统产品名称前冠以“新型”“高效”“节能型”“高性能”“高品质” 等修饰性词汇,如“高性能复合材料”“节能型锅炉”“新型功能涂料”等,但对何为“新型”“高效”“节能型”和“高性能”没有明确的标准。企业难于将其对应到所生产的产品,填报时存在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建立在产品和服务项目层面上,与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从行业层面进行划分有较大区别,难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进行加工,且难以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利润、资产等财务指标,原因在于财务指标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统计的,难以细化到每个产品和服务项目。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企业观察报》: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应该如何布局?并购重组和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哪种方式更好?
宋经纬:国企改革一直以来都强调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新一轮改革更加强调大力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我认为国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聚焦主责主业,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特点,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避免盲目多元化,在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的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需要,对企业主责主业实施更加动态的管理。
其次,国企的经营机制要更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别要调动人才在产业布局和经营中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收入分配机制更加规范高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实施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优势。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适用于优秀企业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与授权机制。
最后,并购重组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要并重,在国资国企内部要集中资源,专业化整合,对重点板块可以提级管理,对外加强“投出去”“引进来”,并且善用产业基金,多措并举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企业观察报》: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科技创新是根本,科技创新决定着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宋经纬:国有企业将成为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工作中,我们看到机制体制改革更加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深化配套,完善从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成果转化到产学研协同的市场化机制。
国资在监督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保障,在中央企业和一些地方国企,我们看到考核时可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研发的考核制度与指标,既要考核投入的“量”,也要注重投入的“质”,引入绩效理念,加强对国企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而不是单一考核经营业绩,在合规尽责、守住红线底线的情况下,给予企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意味着单打独斗,国企要更加广泛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及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合作,构建创新体系和生态。
《企业观察报》:有些国企公司规模大、业务广、分子公司多,国企治理难度大,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国企治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何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国企面临业务转型和数字化的全面提升,您觉得公司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能提升企业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吗?
宋经纬:加快打造现代新国企,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进程中,国有企业治理也面临一些难点:
随着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更多地向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聚焦,国企业务领域和经营管理已迎来新的变革,对企业科学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赛道选择、新技术认知、重大投资、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多元。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要建强董事会,外部董事要占多数,但如何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如何更好地支撑外部董事履职?如何对董事履职进行考核评价?国企的监督主体多元,不同监督条线的信息能否协同?怎样才能让监督体系更加系统高效?
此外,近几年国企混改取得明显成效,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复杂,适用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化管控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随着国企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新技术也为公司治理带来更多可能性。比如,规范决策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前、中、后的决策闭环;促进监督起效,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监督什么和怎么监督,拉通监督信息;以数据和信息赋能治理层智慧履职,作为企业的“智慧大脑”,提升风险预警能力;赋能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信息库、履职档案、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等工具完善治理人才的“选用育留”。